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之窗 > 邓人风采 >

邓旭 一代儒商笑傲江湖

发布时间:2011-07-11 16:54: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旭档案:
男,1957年生于四川。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1982年起,先后任职于政府部门、新闻单位、研究机构、国有企业。现任中国日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日出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他当过知青,做过老师,办过杂志,起草过省委、省政府文件,管理过几十万家各行各业的集体企业,仕途曾是那么看好……他是哲学学士,又是经济学硕士;读了经济学博士,还读了工商管理博士……他领头创立日出集团,从成都到北京,艰辛十二载,在商海掀起一次次波澜……
 
邓旭和记者合影
    急流勇退 高瞻远瞩
邓旭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机械厅,和现在知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学校共执教鞭,成为同事。那个年代,积极上进的邓旭并没有满足教书的生活,他与几名一起分配报到的大学生创办了《机械工业管理》杂志,在给厂长、经理、技术工人讲课之余,经常外出采访,跑工厂、去矿山,不亦乐乎。当时这份杂志由国家机械部和四川省机械厅联合筹办,在四川编辑、出版和发行,很受全国机械行业的重视。20多岁的邓旭,凭借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杂志的常务副主编,还请到当时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机械委主任薄一波为杂志创刊号题词,并感动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杂志题写刊名。那时候的邓旭满腔热血,一心想要办好杂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一段时间后,当杂志办得如火如荼,邓旭却被国家经委有关领导看上了,一下子借调到北京短期工作。那一年朱镕基还是国家经委刚上任的副主任。在四川办杂志、搞会务展露出来的能力,能够被北京的部委领导看上,这在当年可不是一般大学生能做到的。追其原因,邓旭告诉记者:“我的思想一直比较活跃,在大学里就是学生会干部,办杂志的时候也去北京采访过他们,领导对我比较熟悉。那个时候,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也很少,只有77、78两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于是他们就把我先借调过来,准备试用一下再办理调动手续。”被借调到国家经委的邓旭,分配到了经济干部教育局,主要参加全国厂长、经理培训十年规划的起草工作。那时候,国家经委在全国有八大培训中心,厂长、经理培训成为一种潮流,大家都如饥似渴地争取到培训中心学习国外经济管理的新知识。
    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后,邓旭抓住机遇考取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开始第二次深造。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邓旭再次被国家体改委有关领导看上,并被叫到中南海谈话,希望他去体制改革试点司工作。可是后来,当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在中央党校提出希望他带头回四川的时候,生在四川、长在四川的邓旭放弃了去国家体改委发展的机会,毅然离开了北京,回到四川从一个机械厂车间主任干起,而且还动员了一大批在北京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一起去四川工作。
    面对邓旭的选择,当年许多人很不理解。堂堂的一个著名大学研究生,竟然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车间主任。但是邓旭却有自己的想法:学工业企业管理的,不能浮在面上,要沉下去。只有从最基层干起,以后管理企业才会有发言权。本着这样的态度,邓旭从车间主任开始,然后一路小跑任计划财务处处长、审计室主任、厂长助理、代总经济师。他还“客串”过供销公司经理,带着一帮人跑到浙江、北京卖机电产品,生意做得不错。邓旭曾经告诉过记者,他还在北京读研究生时,周末就在木樨地地铁站叫卖过《星星诗刊》,住在附近的陈永贵就是他的主顾之一。可见,卖产品、做生意邓旭也是有传统的。
    由于在工厂工作出色,邓旭被提名为四川首届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候选人,很快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看中,要求将他调入升格成立的省体改委。邓旭曾经自嘲到:国家体改委没有去,结果转来转去却去了省体改委,也许这就是命运。到了省体改委,邓旭开始承担给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起草重要讲话的工作。由于文字功底好,再加上理解能力强,又有实践经验,邓旭深受领导赏识。让邓旭记忆犹新的是,“六四”事件后,四川要写一个重要的党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选来选去最终把执笔的重任落到了邓旭身上,他根据邓小平重要讲话精神,力主把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并得到了首肯。文章出来后,影响立竿见影,邓旭从此成了省里宣传团队的新人,以后主持或参与起草了省委、省政府的很多重要文件。
    “六四”事件后,邓旭作为副处长,经常带着省委、省政府调研任务去基层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当时的四川省包括重庆市有100多个县区,邓旭走了101个,估计到现在走过这么多县区的处级干部也不多。之后,省委决定成立省政府集体经济办公室,邓旭先后任职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管理全省几十万家各行各业的集体企业,期间还兼任过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院长、《第三产业导报》的总编辑。
    仕途复杂,邓旭却干得津津有味,游刃有余。1992年,邓旭被省委组织部下派到富顺县再次挂职锻炼,他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具体负责全县工业企业改革和联合重组工作,同时代表省政府集体经济办公室在自贡市协调、推动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对外开放。回到省里后,邓旭开始主持省政府集体经济办公室全面工作,成为国务院经贸办公室、国家经贸委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的南方操刀人之一,四川、上海、辽宁、河北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经验当时成为全国的南北模式代表,国家经贸委为此还在四川召开了全国城镇集体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后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拟推荐、交流邓旭去一个新成立的专区任职,那时的他不过30多岁,如果去上任,邓旭将成为当时四川省最年轻的地市领导干部之一。但是这一次,邓旭谢绝了。
    博才多学 一代骄子
有人说:邓旭是个学者,一个骨子里很彻底的学者。
    看看邓旭的学位:一个哲学学士,一个经济学硕士,一个经济学博士,还有一个工商管理博士。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学习毅力。
    认识邓旭的很多人都不相信他是77级的大学生,在大家看来77级的大学生都是快要退休的人,怎么能和邓旭的年轻连在一起?事实上,邓旭的确是77级的首批大学生,只不过是属于当时年龄较小的一批。现在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江苏省委书记李元潮等官员,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著名院校的一大批博导、硕导和学科带头人,也都是1977级的大学生,他们这届和差半年入学时间的78级大学生,可以说现在基本上都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有理想、有追求,重事业、讲奉献,曾经生活困难,成长道路也充满坎坷或传奇,但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奋斗到了今天。命运使然,邓旭碰巧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大学时,邓旭学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法律,谈的是马克思、黑格尔,看的是东、西方文化,用的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哲学知识的储备让邓旭看问题更全面、更深入,为以后的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邓旭跨专业考取了研究生,从哲学学士到经济学硕士,邓旭再一次更新了自己的知识。
    谁都知道那个年代,大学生少,凤毛麟角;研究生更少,屈指可数。
    可是,即使这样,热爱学习的邓旭并没有自我满足。1997年,已经出任日出集团总裁、党委书记的邓旭仍觉得知识不够用,开始下决心读书,准备报考重点大学博士。说到这次考博士,还有一件趣事。邓旭报考博士研究生是以《第三产业导报》理论编辑室主任的名义登记的,报考的是计划内。被录取后,当学校通知他把户口、行政等关系转到学校时,他的真实身份才完全暴露出来。事实上,有半年多的时间为了备考,邓旭白天处理商务,晚上埋头苦读,周末手机经常处于关机状态。
    拿了一个博士学位的邓旭,又经组织同意去美国的一所大学在职进修工商管理博士课程,本来是为了再一次刷新自己的知识,充一次电,但优异的成绩却让他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美国老师都很喜欢邓旭的健谈和见解,并对他的奋斗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让邓旭给他们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邓旭过去撰写、主编过不少专业书籍,近几年,在工作之余他坚持读书和研究课题,每年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继承了学者的一贯风范。
    对于知识,对于学习,邓旭的态度始终是孜孜不倦,学习成为他的一贯追求。他说:“我对自己有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再为国有企业工作六年。六年后,不管事业如何,我都要争取回到大学去教书育人。”
    为什么要回归大学教书育人呢?记者很是不解。
 邓旭的回答很诚恳:目前中国大学的工商管理教学,包括一些著名大学,都比较缺乏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动案例,相当部分的老师没有公司治理、资本运作、企业重组、国际并购的实践经验。我希望能把自己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系统告诉学生,让他们去评判和分享。
我们的学校需要一批像邓旭这样的人回归,然后去培养一批新的企业家、实业家,也许比他们自己管理企业对社会更有贡献。

雄心壮志 英雄本色
当年仕途看好的邓旭,最终还是选择了下海经商。
1994年,邓旭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领头组建了日出集团,从管理四川几十万家各行各业集体企业的政府官员变身成为控股几十家各类直属企业的法人代表。
    日出集团的简介这样写着:
    中国日出投资集团是以中国日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日出投资集团公司为核心层企业(控股母公司),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联合境内外其它法人企业和事业单位,为追求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以资产、契约、合作为纽带组建起来的大型法人联合体。
中国日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境外国有控股企业,其最大法人股东为日出投资集团公司。日出投资集团公司是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成立、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的机关直属国有企业。中国日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日出投资集团公司目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下海还作为一件新鲜少有、前途莫测的事情的时候,邓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下海,这可不是那个时代的人都能鼓起这种勇气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邓旭想了想说:第一,可以说成是围城现象。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想冲进去。因为我很长时间在领导身边工作的缘故,对官场的规则、潜规则可能比一般外人了解的更深刻一些。我大学是学哲学的,已经养成了凡事都喜欢一分为二看问   题的习惯。所以,我会产生一些这样的想法,比如说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在官场继续发展,如果在官场发展,这一生自己又能做成多少自己能做主的大事。很多时候,我的想法和行动要受到一些制约,而这在官场又是必须遵循的。其实,从个性上讲,我觉得自己更适合搞企业、当老总。因为我的自主意识比较强,当老总能让我更好的发挥这些个人长处的东西。第二,我虽然通过读书掌握了一些理论的知识,但这毕竟不是自己亲自去操作,如果继续浮在面上还是很抽象、很空泛,尤其是对学经济和工商管理的人而言。自己当老总就不一样了,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摸索。当年自己还很年轻,也想改变一下人生,打算涉入到另外一条河流去行船,然后就决心下海了。那时候,很多熟悉我的人都很惊讶,说你在官场本来是很有前途的,可是你突然走了,命运就改变了。我对他们说到另外一条河流去行船也会很有前途,大家殊途同归,都是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心力。就像《京华烟云》里边的一句话,辉煌的时候就是困难的时候快到来了,换种活法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邓旭满怀信心的做起了日出集团,从成都到北京,他一步步不断思索、不断重组。
 邓旭的勇气、魄力、凝聚力、使命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日出集团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邓旭介绍说:集团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业务涉及很广,包括新型建材、建筑安装、旅游饭店、房产地产、内外贸易等等都做,十年下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那时候我们还叫“日出产业”,不叫“日出投资”。现在我们正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重组、改制要求,准备把产业这一块整体分离出去,把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集中起来,以总部为平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人,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为专业化、国际化的中国本土投行机构,主要为中央与地方国有企业的IPO投资、主辅分离、主业上市、辅业改制、不良资产处置等提供市场化服务。
    从“日出产业”到“日出投资”,已经走过整整12年的历程。12年是一次生肖的循环,12年也是佛家的一个轮回。12年过去了,邓旭带领他的团队在“日出投资”的平台上,离实现国际资本和中国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近;同样是这12年,让邓旭和他带领的团队在市场竞争、商海沉浮中,认真汲取了经验教训,有机会重新打造一个投资平台。邓旭和他带领的团队抓住了这个时代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最关键的东西,也抓住了这个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最大的机遇。
    总结日出集团12年的得失,我们不难看出邓旭最终是成功的,他带领他的团队始终站在商海前沿,乘风破浪,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口岸。问其最大的业绩,邓旭的回答出人意料:12年来,我们白手起家,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所有者权益几千万,而且在产权关系上完全属于中央国有。12年前,组织上让我当这个老总,就像给了我一个篮子,然后领导告诉我:邓旭同志,这个篮子里面现在什么都没有,你拿走吧,我们希望你满载而归。12年后,我回来了,篮子里已经有了鸡蛋,只要温度合适,这些鸡蛋就能孵出小鸡,长大后它们会下更多的鸡蛋。这12年里,日出集团先后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不少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经营、管理干部,还形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企业精神。我认为这是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员工最感到自豪的事情。
    这就是邓旭和他带领的团队的胸怀,坦坦荡荡,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打拼了12年。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从日出集团成立至今,邓旭基本上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睡过一个午觉。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才华、充沛的精力、前瞻的胆识,让邓旭带领他的团队去实现成功顺理成章,不再是一个迷。同时我们也相信,在邓旭的带领下,“日出投资”也会更加蒸蒸日上,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吸引世人关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