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始祖 >

春秋时期邓国与楚国的三次战争

发布时间:2020-03-27 15:33:00 人气: 来源:未知

春秋时期邓国与楚国的三次战争
李 乔  邓习学
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公为邓侯,建立邓国,史称殷商邓国。国都就在今邓州市城区,其疆域大致以今邓州市为中心,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与中心位于今天南阳市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新野县,与位于今桐柏县一带的曾国相邻;南边到汉水,与楚国相连;西与谷国(今湖北省谷城县)相望。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西周时期,邓国的国力强大,同许多诸侯国都有往来。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中心收藏的《邓公鼎》、河南省平顶山市出土的青铜器《邓公簋》、湖北省襄阳市出土的青铜器《邓公牧簋》《邓公乘鼎》等青铜器说明,邓国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比较活跃。邓与楚、郑都有联姻关系,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女,都参与国家政务。邓国与中原诸侯国往来密切,《春秋·桓公七年》载:“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然而,从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开始,邓国与楚国间的三次战争彻底改变了邓国的命运。
一、邓与楚巴之战
《左传·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yōu)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巴国是位处今我国西南、长江上游的一个姬姓小国(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因与邓国闹过矛盾,就想找楚国从中协调与邓国和好。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春天,便派特使韩服来到楚国。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道朔和韩服走到汉水北岸邓国附庸国鄾国时,遭到鄾国人的袭击,抢去了他们携带的礼品,杀死了道朔和韩服。楚武王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派大夫薳章为使臣前往邓国,让邓国查处此事,但不知何故,遭到了邓国的拒绝。
楚武王闻讯大怒,于当年夏季,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征伐鄾国。鄾为邓国的附庸国,位于邓国与楚国之间,都城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办事处一带。楚、巴来侵,鄾就派人向邓国求救。邓国作为鄾国宗主国,为了援救鄾国就派遣大将养甥、聃甥率领邓军前去抵抗楚巴联军,历史上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由此爆发。
邓军与楚巴联军经过三次交锋,不分胜负。后来斗廉用计谋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并令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击,结果遭到楚巴联军的夹击,邓军招架不住而大败,鄾人也连夜逃散。此役楚巴联军灭了鄾国。楚巴与邓之战,是春秋时期运用后退包围战术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斗廉在作战中采用了后撤诱敌、两翼包抄、合围敌军的战法。
邓国经过与楚巴之间的这场战争,不仅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而且失去了附庸国鄾国,面对强大的楚国,没有战略缓冲。为此,第19世邓国君主吾离忧心忡忡,他担心楚巴联军继续进攻,急忙派使臣去楚国向女儿邓曼(楚武王夫人)通报情况,恳请邓曼向楚武王求情罢兵休战。
邓国虽然吃了败仗,受到较大损失,但还不至于到亡国的地步,这与邓侯吾离执政时,国势较强有一定关系。同时,楚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尚不够强大,还不具有消灭邓国的实力。鉴于当时楚国主要战略目标是征服汉水流域、楚国周边的国家,如随国、勋国、罗国等诸多小国,北方邓国一时无力顾及。楚武王就给夫人送了个顺水人情,同意罢兵休战,两国和好。
邓侯吾离忧国忧民,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一方面征召士兵,整顿军队,扩充势力;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强国家管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邓国元气逐步恢复。邓侯吾离却因积劳成疾,年迈体弱,一病不起,不幸于公元前700年10月去世,葬在邓国都城东南角八里的地方,也就是今邓州市湍河办事处八里王居委会吾离冢营南边。吾离陵今存,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楚过邓伐申攻邓之战
在第一次邓楚战争结束十余年后,邓楚之间又发生了第二次战争。《左传·庄公六年》记载:“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
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即位是为楚文王。即位之后,楚文王便将都城由丹阳迁往郢都,为北上扩充领域作准备。
楚文王即位第二年(公元前688年)冬天,便率领楚巴联军北上讨伐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宛城区)。邓国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楚国、申国之间,是楚国进攻南阳盆地的咽喉之地,故楚伐申,必须借道于邓。当时邓国的执政者,是邓侯吾离的儿子,楚武王夫人邓曼的哥哥,楚文王的舅舅邓侯尚公。
因为有舅甥关系,楚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正当理由。楚文王引兵过邓时,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请他来到邓国都城,设宴热情款待。三位大臣骓甥、聃甥和养甥要他提防这位外甥,请求借此机会杀掉楚文王,可邓祁侯不听,仍按正规礼仪热情接待了外甥楚文王。于是三人仰天长叹:“这个时候不杀,更待何时?到他灭了申国,来灭邓国是迟早的事,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脐一样,再也来不及了。灭亡邓国的人,就是他。”这里还衍生出一个历史典故“噬脐莫及”。自己的肚脐怎么能咬得到呢?, 比喻后悔也来不及。唐代诗人胡曾曰:“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楚文王在邓国都城,与他舅舅邓祁侯一番杯觥交错之后,率领大军离开邓国继续北上,攻打申国。
次年(公元前687年)春,楚文王军队攻占申国,除掉周王朝南土较大的一个异姓国。从南阳西关煤场出土的铜簋上铭文可印证,申被楚灭后在此设立申县,并用申国宰相彭仲爽之子彭宇作县公兼楚国令尹。
申国被并入楚国后,楚文王将申国的贵族和部分平民强行迁往申国东面的今河南省信阳市安置,史称其为“信阳之申”,亦称“东申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
楚军自申返楚途中准备顺手牵羊吞并邓国。但一来邓祁侯在诸位大臣的建议下,已感形势严峻,紧急备战,严防楚军攻击。楚国大军进入邓国境内已经觉察到紧张气氛。过了湍河就是邓国都城,只见城河宽阔,吊桥高悬,城门紧闭,城上旌旗招展,士兵穿梭巡逻,戒备森严。楚军自知邓国已有防备,短时间难以攻克。二来,其时楚文王母亲邓曼健在,楚文王也不敢轻举妄动,楚邓姻亲这层关系,延缓了邓国遭灭国之灾的时间。鉴于以上原因,楚文王带领大军只好绕过都城,攻克沿路几座城镇后,押运着战利品,得胜而归。
三、楚灭邓之战
邓国处在春秋时期楚国南进北图的重要位置,此时,邓国虽幸存,但面临着虎视眈眈的楚国,深感国势微弱,危若釜底游鱼。此时的楚国国力强盛,不仅有一套精明能干的领导班子,而且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师,君臣一心。楚文王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君王。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父亲楚武王更精明、更有雄心壮志。辅佐楚文王谋划国策是从申国请来一位城府高深,有雄才大略的葆申,官居令尹。
邓国与楚国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姻亲关系并不能阻碍楚文王对邓国征伐的勃勃雄心。因为邓国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楚国向汉水以北中原大地的扩张,所以灭掉邓国打开战略通道,称霸中原是楚国的基本国策。
邓曼健在时,楚文王顾忌母亲的感情,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中国历史上外甥攻打舅舅国的奇特一幕发生了。这个时候,楚文王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再无顾忌。如果说,当初邓祁侯不忍心杀害外甥楚文王尚存一点人间亲情的话,那么,现在他的外甥可是一点都不客气。也许,在楚文王眼里,什么楚邓姻亲,什么舅甥情谊,这与开疆拓土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就这样,楚文王亲自率领楚巴联军,北上吞并了他的舅舅邓祁侯曾执政下的邓国。《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四、余论
纵观邓国与楚国的三次战争,第一次邓与楚巴之战,邓国是为救助附庸国主动出战,楚巴联军只是攻击鄾国,并未主动进攻邓国,这说明当时邓国国力较强,楚国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不敢贸然主动攻击邓国。第二次、第三次邓与楚的战争,都是楚主动攻邓,邓是被动防守,最后邓国被灭。通过后两次战争说明,邓国经过第一次战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遭受打击很大;加之,22年内换了三位国君,国势已弱。楚国强势崛起,已经不把居于公爵地位的邓国放在眼里。
邓国自公元前1240年,商王武丁将其季父曼公封于河北,即今南阳之邓州立国,世袭侯爵共22世,至公元前678年失国,存在了562年。至此作为一个诸侯国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邓国虽然被灭,但毕竟楚邓是姻亲,因此,楚文王占领邓国之后,并未屠杀邓国国民,而是像消灭申国后的做法一样,逼迫邓国君主带领他的一班群臣、贵族及亲属,南迁到原邓国与楚国交界的边防城邑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一带予以安置,作为生养之地。当然更是为了便于控制,断绝他们的复国之梦。邓国虽已不存,但邓氏尚在。这也遗留下了他们生活在那里的诸多遗迹。如:近年出土于湖北襄阳的《邓公牧簋》《邓尹侯鼎》等邓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还有出土于钟祥的《邓子盘》及武汉博物馆收藏的《邓子午鼎》等。
楚国灭邓后因邓国故地土地肥沃,禾黍丰登,便将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故邓州又称邓、穰、邓穰及穰原。
邓国三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邓国后人或因战争、灾害等诸多原因迁出故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但他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邓国的血脉。邓州就是邓姓族人的故里,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李乔: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参与了《百家姓书系》《中华姓氏史话》《百家姓书库》《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寻根中原》等多套丛书的编写工作;出版有《百家姓书库·邓》《邓国邓州邓姓》《曾姓史话》《萧姓史话》《百姓堂联》《固始与闽台》等姓氏研究著作20余部,在邓氏文化方面较深入的研究。
邓习学: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邓姓文化》杂志编委会主任,邓州市、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非遗项目“邓姓的起源”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