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始祖 >

古邓觅古

发布时间:2020-03-27 15:34:00 人气: 来源:未知

古邓觅古
刘德洲 
在河南省公布的1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邓州因其历史悠久、地势险要、三省通衢、商贸发达,当之无愧榜上有名。漫步在邓州城古老的街道上,面对着层层叠叠的秦砖汉瓦,感受着林林总总的汉风楚韵,我一直在苦苦寻觅,邓州到底“古”在哪里,“老”在何方。翻阅汗牛充栋的书籍,精选数以千计的资料,我终于找到了,邓州的古老,就穿行在历代优美的传说中,就蕴藏在深埋地下的遗址上,就铭刻在华夏邓姓的记忆里。
优美传说无绝期
自古以来,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或略或详地记载着曾经的沧桑和辉煌。邓州的古老历史,在历史史料记载中、在口口相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认定。
首先是神话传说。《山海经》“夸父逐日”中清楚地记载,远古时候,在北方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深处,一群人力大无穷。他们的首领叫夸父,这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有一年,天气炎热,太阳晒焦了树木,晒干了河流。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不少人先后热死。夸父告诉族人:“太阳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将它捉住,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纷纷劝阻:“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夸父决心已定,告别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拼命地奔跑。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夸父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阳。他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足够夸父解渴。但是跑到半路,夸父就渴死了。临死的时候,夸父将手中的木杖扔出去,生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人们称为邓林,这个地方就在今邓州市林扒镇。《读史方舆纪要》上说:“邓州,古所称邓林之险。”关于这段神话传说,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笔底生花予以证实:晋陶潜诗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唐柳宗元诗曰:“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唐韩愈诗曰:“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清魏源诗曰:“不是碑渊海,真成鬼邓林。”
其二是民间传说。邓地又名“邓墟”,相传和舜有关。尧欲传位给舜,舜不愿接任,漫游天下,隐居在今邓州市赵集镇朱岗王一带。结识了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七位贤士。后来,舜接替了帝位,7位朋友辞别而去。后人把舜和7位贤士居住的地方称为“舜友乡”,把他们经常相聚的土丘,命名为“七友墟”。七友墟上曾竖一碑,记载此事:“大舜受禅七友墟,万古高风莫能步。四千年来此间老,谁过故墟题一句。”
其三是历史传说。《路史·卷十三》记载,炎黄二帝时,一个以登(邓)命名的远古部落,出现在今邓州市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名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古老遗址能佐证
在邓州城东约3公里的湍河南岸八里岗,1957年,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
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心区进行。发掘所见遗迹均窖穴和灰坑,分布密集,大多数窖穴为圆形的袋形坑,口小底大,最深的达3米深。有的坑壁抹泥,有的穴底铺垫碎红烧土层以防潮。不少窑穴的堆土经浮选采集到炭化稻谷及其它炭化果实。还有若干窖穴废弃后用来葬人或牲畜。灰坑中出土大量陶器,亦常见鹿、牛、猪、蚌等动物遗骸。
清理的房屋基址有双套间和单间者,南北两排间隔约20米。各排里不同年代的房子层层叠压,但始终不离本排的位置。两排房屋之间的地层堆积呈多层相迭的水平状,平整而较致密坚硬,包含遗物少而细碎。有的残墙尚高达70厘米左右,室内器物遗留原址。从目前发掘情况看,所有房子建筑方法基本一致。墓葬排列大多紧密,叠压现象十分复杂,大约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役。各墓随葬品不等,少者1-3件,多者20余件,以陶器为主,有的以鼎、罐、钵、器座为一套。在墓地范围内还有多座圆形祭坑。出土有数十件猪下颌骨和少量猪头骨,同时出土数件陶罐、盖等明器。
经过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清理窖穴、灰坑500余座,房屋遗迹66座,墓葬150余处,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获得了大量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以及谷物、兽骨等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其文化序列比较完整,年代早而且与之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多座仰韶文化晚期前段及庙底沟期的连间长排房子不仅在同类遗存中年代早,而且房屋本身及其相关的迹象保存亦比较完备,为史前考古学通过聚落遗存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一批比较完备的素材。
邓州八里岗遗址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1957年,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夏邓姓代代传
在邓州市东南隅,有一座松柏翳翳、芳草萋萋的陵园,沉睡着《春秋左传》记载的曼姓邓国第十九位邓侯吾离。吾离陵,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邓氏先祖陵墓。人称天下邓氏第一陵。
史书上记载,帝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禹传位于儿子启。启建立夏朝。启把帝位传于儿子太康,太康传位于仲康,仲康封其子相于邓,自此始有邓国。“太康失国”后,仲康携全家流落中原。仲康死后,子相继位时,正遇权臣后羿和寒浞争夺皇位,常年征战,杀戮不休。为了保命,相与兄弟以及同姓贵族商议之后,暂定邓林为夏都。待少康中兴还都帝丘时,夏王朝贵族子民已在邓林这块土地上,前后生活了700余年。夏亡商继。商王武丁大封诸侯,公元前1240年将其叔父曼季封于邓地,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史记·礼记集解》中说:“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邓姓因曼姓邓国而产生,已有3000年历史。
春秋时期,邓国位于北方华夏与南方荆蛮之间,是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孔道。强盛时期的邓国疆域,北起伏牛山南麓的河南内乡、镇平、南阳市北一带,南至汉水,西至丹江、湖北谷城,东至新野以及桐柏一带。
吾离对内大力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闻名天下;对外广结邻好,与列国建交,谋求安定的周边环境。邓国还有一个附庸国——鄾国,在今襄阳市北。公元前703年,巴国想与邓国交好,派韩服到楚国请示,楚王就派大臣道朔带领巴国使节前往邓国。一行人在路过鄾国时,遭到了鄾国人的攻击,抢夺了他们的财物,杀害了道朔和韩服。楚王闻讯,派薳章向邓国问罪,但邓国未予理睬。这年夏天,楚国派斗廉率兵协同巴国军队进攻鄾国。邓国立即派养甥、聃甥率兵救鄾,多次驱退楚巴联军。斗廉用计,邓军中了埋伏,受到楚巴联军夹击,大败。鄾国遂被灭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邓之战”。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出兵攻打申国。申国在邓国东北部,邓国在楚国与申国之间。楚国出兵申国,必须经过邓国。于是,楚文王向舅舅邓祁侯提出借道邓国的要求。邓国的三位大臣骓甥、养甥、聃甥苦口劝谏邓祁侯趁机杀掉楚文王。邓祁侯不听。最终楚文王灭了申国,十年后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终于发动了对邓国的战争,延续了近600年殷商邓国被灭。历史典故“噬脐莫及”也由此产生并流传下来。唐代胡曾有诗云:“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楚灭邓后,邓地因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乃置城邑,取名为“穰”。这是邓州称“穰”的开始。虽然邓国被灭,成为楚地,但其子孙自此以后以国为氏。
岁月悠悠,白云苍狗。《邓姓的迁徙和分布》记载,邓姓因国得氏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断有人自邓地向外搬迁。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现今邓姓总人口约有700万,成为我国百家大姓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邓氏宗亲,回到邓州寻根谒祖,拜祭吾离陵。邓州已经成为华夏邓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古迹名胜星罗棋布。辖区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91 处,其中国家级 3 处、省级 4 处、市(县)级 84 处。笔者坚信,在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共同作用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邓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日子为期不远。
(作者系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邓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西山逐鹿》系列长篇小说三卷四本,创作三十集电视剧本3部,电影剧本4部,已有3部在全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