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之窗 > 交流联谊 >

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的家族

发布时间:2010-02-22 21:45: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伟坚整编
 
家族,《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那么,就说说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家族的几辈人。
自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邓禹诞生,至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玄孙邓猛女因失宠被囚而忧郁逝去,历时一百六十三年。历史资料记载了邓禹家族五辈人的历史事实。
在邓禹家族中,既有中兴汉室的功臣,又有受封世袭的侯爵;既有雍容华贵的皇后,又有临朝听政的太后;既有身居要职的高官,还有帝女许配的驸马。邓禹家族为东汉的名门豪族。
纵览这一百六十三年的历史,邓禹家族于国于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实事,无为后人耻笑的丑事和愤恨的偾事。历史学家给予邓禹家族以确切、恰当的评价!
邓禹家族是邓禹后裔可歌可泣、可敬可颂的祖先,为世代铭记和传颂!
一、始祖邓禹
邓禹(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终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享寿五十七岁。原籍荆州南阳郡新野县三泉陂村(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板桥铺乡,在今新野县城郊)。
邓禹的生平事迹,【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邓禹列传”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再重复,着重讲述邓禹的“中兴第一功”。
永平中期,明帝(刘庄)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实为三十二将)于南宫云台。第一位便是“太傅高密侯邓禹”。也就是说,邓禹是东汉开国的头号功臣。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不能理解。认为邓禹之所以能得到“中兴第一功”这样的荣誉,完全在于光武帝(刘秀)的宠爱有加。
章义和撰《<后汉书>选评》称:较认真地说,这种观点是偏颇的。邓禹在更始帝手下不断的推举下,他都没有为更始效劳,而不远千里跑到河北追随光武帝,这对光武帝来说,不能不是一件大事:邓禹的到来,一方面说明了邓禹有识人之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光武能得士众之心。战国时燕王曾问郭隗如何招揽天下人才,郭隗说自他始,言下之意,我郭隗如此没有“才”的人都被重用,天下的人才还不马上四面投向燕国。邓禹所为与郭隗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光武当时正被更始猜忌,势力也比较单薄,邓禹不远千里的投奔,不是告诉别人光武的与众不同吗!
况且邓禹也不是完全没有战功,转战河北,打过不少胜仗。西进之始,几次击败更始十余万人的抵抗,而且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之下,能稳住士心。平定河东完全是他的功劳。之后,他以李文为河东太守,更换吏员,治理河东。当时光武部下英勇骁战的不少,但能约束吏士、关心民瘼的将帅无多,可邓禹这方面的才能是比较突出的。除此之外,邓禹还有一点是众将所不能及的,即他能知人善任,光武帝用人常请教他。
邓禹与光武相得,在于光武十分看重邓禹的战略。邓禹与光武作彻夜长谈时说:“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帛,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这段言语可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后来光武北上,一度受王郎的阻击而不得不南下时,邓禹劝慰他:“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这对于有点心灰意冷的光武来说,不啻是一剂强心针。识光武者邓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光武的心目中,又有谁的功劳能盖过邓禹的定策之功呢!
《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刘秀)定封邓禹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和淳于四县)。明帝即位,以邓禹为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⑥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下册)称:永平元年(公元前58年),邓禹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谥为元侯,有确认他为中兴功臣之首的意思,故后来凌烟阁标名也以之为首。
邓禹早年虽与光武为布衣之交,但在中兴功臣中,他既非首事之臣,也不如后来吴汉、贾复等人功绩显赫,其所以居中兴功臣之首,盖以运筹帷幄之功居多。他曾协助光武,初定取河北以成帝业之谋。后来以知人荐贤名世,并在一系列决策性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后汉书》著者范晔所说:“明定帝略”、“勋成智隐”,诚为中肯之言。
可见,邓禹的“中兴第一功”是当之无愧的!
邓禹为兄弟俩,其弟邓宽。《后汉书》记载:“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
二、邓禹的子辈
历史资料记载邓禹有十三个儿子,但无完整详尽的讲述。流传各地的邓氏族谱、族史有两种说法,存在差异,故不可信。
《后汉书》记载:邓禹长子邓震、次子邓袭、三子邓珍、六子邓训和少子邓鸿。
①  邓震、邓袭、邓珍
历史资料对于邓禹之子邓震、邓袭和邓珍的记载颇为简单,只是讲述他们世袭其父的侯爵一事。
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病逝。《后汉书》记载:明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
② 邓训
在邓禹的儿子当中,要数第六子邓训最为出众,《后汉书》“邓禹列传”附有“子训”的详细记载。
邓训(字平叔),生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邓训从小就胸怀大志,不喜欢文献典籍,邓禹常常批评他。显宗(明帝刘庄)即位时,邓训初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谦恭有礼,没有一点架子,文人和世家子弟中很多人向往他。
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治理滹沱河(在今山西省)和石臼河(在今河北省),想从都虑到羊肠仓开凿航道。太原的官民被这劳役害苦了,连年挖掘没有修成,航道要经过389道险滩隘口,先后失足落水淹死民工不知其数。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刘炟)拜邓训为谒者,负责监理工程。经过考察估量,邓训发现这个工程不能告成,于是如实向章帝报告。章帝接受他的意见,停止这个工程,改用驴车运输粮物,每年节省开支上亿,使数千名服役者免于伤残死亡。
这时,正遇上本来归附汉朝的东北少数民族乌桓作乱,明帝(刘庄)命令邓训屯兵狐奴(今北京市东),防备乌桓人叛变。建初六年(公元81年)邓训被任命为护乌桓校尉。乌桓人久仰邓训的恩德和威望,不敢近塞骚扰。
元和年间(公元84-87年)因邓训抚边有方,章帝(刘炟)先后任命为张掖太守、护羌校尉。邓训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十分友好,凡是前来交往的羌胡使者,皆待以恩信。边境各羌族部落,无论大小,都很受感动,纷纷前来叩塞门纳贡。邓训的威信在边疆大行,不战而胜。于是撤回屯兵,守边将士各令归郡。邓训为人既有威严、又能容众。居家十分严肃,兄弟莫不敬畏。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冬,邓训病逝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羌胡边民对邓训去世如丧亲人,旦夕临哭者数千人,家家为邓训立祠。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刘肇)追封邓训为平寿敬侯。
邓训夫人阴氏,系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从弟之女,封新野君。
③ 邓鸿
邓鸿系邓禹最小的儿子。邓鸿喜欢出谋献策。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邓鸿封为小侯。他经常进宫参与边防事宜,明帝(刘庄)觉得邓鸿是能人,任命他为将兵长史,命令他带领“五营”部队屯驻雁门关(今山西代县)。章帝(刘炟)在位时,任命邓鸿为度辽将军。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邓鸿同大将军窦宪一起出击匈奴,立有战功,被征召代行车骑将军。后来邓鸿出塞追击叛贼胡逢侯,由于在途中停留不前,被送进监狱,最后死在狱中。
 
三、邓禹的孙辈
① 邓乾系邓震之子,世袭高密侯。娶明帝(刘庄)之女泌水公主刘致,为皇室驸马。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阴某(和帝原先的皇后)与外祖母邓朱被揭发“共挟巫蛊道”一案,邓乾受到牵连,封国被削夺。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和帝恢复邓乾的封国,官至侍中。
② 邓藩系邓袭之子,世袭昌安侯。娶明帝(刘庄)之女平皋长公主刘小姬,为皇室驸马。官至侍中。
③ 邓良系邓珍长子,世袭夷安侯,官至侍中。
④ 邓康系邓珍次子,因其兄邓良无后,永初六年(公元112年),改由邓康世袭夷安侯。之后,封为侍祠侯,官至越骑校尉。邓康少有操行,为人耿直。因为太后(从妹邓绥)长期临朝执政,邓家个个都是显赫富豪,邓康几次到长乐宫上书规劝邓绥,劝她应当尊崇汉王朝,还政于安帝(刘祜),减弱邓家的权势,言辞恳切。邓绥没有听从。邓康心怀恐惧,于是在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借口生病不上朝。邓绥打发宫人去看望他。因这个宫人自报“中大人”,被邓康痛骂一顿。宫人回禀太后,说他装病还骂人,出言不逊。太后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邓康的官职,将他逐回封邑(今河南开封),开除他的属籍。
太后驾崩之后,安帝召邓康返回洛阳,官至侍中。顺帝(刘保)即位,邓康官至太仆。后来因病免除官职,授以“特进”入朝。
阳嘉三年(公元134年),邓康病逝,谥曰义侯。
⑤ 邓骘系邓训长子。《后汉书》“邓禹列传”附有“孙骘”的详细记载。
邓骘(?-121),字昭伯,年青时被大将军窦宪的幕府征聘。后来他的妹妹邓绥进宫成为贵人,被任命为郎。邓绥被立为皇后,邓骘当上了虎贲中郎将。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邓绥以皇太后临朝听政,邓骘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这个官位是从邓骘开始设置的)。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骘封为上蔡侯、邓悝为叶侯、邓弘为西平侯、邓阊为西华侯,每人享用一万户的租赋。因为邓骘有参与者决策的功劳,多享用三千户的租赋。对此,邓骘兄弟表示谢绝,不肯接受封爵。但是没有获准,他们就躲开皇帝的使者,不顾路途艰难,来到京都,上疏表白自己的心迹,但是太后不同意。邓骘兄弟又接连五六次上疏,太后才予同意。
当年夏,凉部羌人叛乱,骚扰西州(今新疆
吐鲁番、鄯善),朝廷很担忧。命令邓骘率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和各部军队前去镇骘压。安帝和太后在平乐观为邓骘饯行。往西挺进时在汉阳驻扎,邓骘派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同羌人交战,结果战败。当时由于国家陷入困窘,要服劳役,百姓叫苦连天,给西征军队输送供给相当困难。当年冬,朝廷命令邓骘班师回朝,以五官中郎将予以迎接,并任命为大将军。
永初年间(公元107-108年),连续两年出现灾害,遍地闹饥荒,百姓大批饿死,,到处发生抢劫,少数民族纷纷叛乱侵入内地。邓骘兄弟提倡节俭,免除劳役,推荐全国有名的贤人到朝中做官,到自己的官府任职,于是使天下得以太平。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邓骘的母亲阴氏(新野君)病危。邓骘兄弟上书请求回家服侍母亲。由于邓阊年纪最小,又特别孝顺,太后只同意他一人回家。后来阴氏病逝,邓
骘兄弟多次上书请求回家守孝,太后才同意。邓骘兄弟回到故郡,都在其母墓旁的茅屋住宿。守孝期间,安帝要邓骘兄弟回朝协助处理政务。前年,安帝封赏邓骘兄弟,他们坚决不要。现在又把那些封赏授给他们,邓骘兄弟向安帝和太后叩头,表示坚决不要,只好再次作罢,最后赐给他们“奉朝请”的头衔,位次在三公下、在特进和列侯上。如果国家有重大事项需要商议,他们必须及时赶到朝廷,参与公卿大臣的决策。
从祖父邓禹以来,邓家就教育子孙,邓家后代都遵纪守法,深以窦家(章帝窦皇后外戚窦宪家被诛)的覆灭为鉴戒,经常整顿家风,不同外人来往。邓骘的儿子侍中邓凤,曾写信给予尚书张龛嘱托他应当把郎中马融安插在尚书省。另外,中郎将任尚曾送马给邓凤,后来任尚被定罪为盗窃军粮,用槛车将他送往廷尉。邓凤害怕送马的事暴露,先向父亲邓骘交待。邓骘害怕太后(其妹邓绥),就对自己老婆和儿子邓凤处以鬃刑(剃去头发),表示认罪,博得众人称赞。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骘受“诬告陷害”一案牵连,被贬为罗侯、遣徙罗国(今湖南湘阴),绝食身亡。之后,大司农朱宠和朝臣为其申冤,安帝(刘祜)准许迁葬洛阳北邙旧茔。
⑥ 邓京系邓训次子。世袭昌安侯,官至黄门侍郎。
⑦ 邓绥系邓训之女。邓绥的生平事迹,【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详细记载。
邓绥六岁便能读史、作篆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邓绥按例应被选入宫,恰巧这时邓训病逝,便守孝在家。
永元七年(公元95年),邓绥得入汉宫。邓绥入宫不久就得封为贵人。
由于和帝(刘肇)对邓绥的宠爱和敬重,引起阴皇后对她的嫉恨。邓绥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巧妙地躲避阴皇后对她的攻击。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阴皇后在恼恨之下,与其外祖母邓朱“共挟巫蛊道”,诅咒邓贵人早死、诅咒和帝绝后。和帝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专人严究“巫蛊案”,并废掉阴皇后,将她打入冷宫,册立邓绥为皇后。
邓绥贵为皇后,理应恩及母家。和帝几次想封邓绥的兄弟的官爵,但都被严于律己的邓皇后婉辞谢让。故终和帝一世,邓骘(邓绥兄长)仅为虎贲中郎将;邓悝、邓弘和邓阊,仅为黄门侍郎。邓家权势并不煊赫。
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正当盛年的和帝(刘肇)突然染病身亡,留下二子,一个身患痼疾,一个刚出生百余日,均为宫人所生。年仅二十五岁的邓绥只得走出帷幕,出面支撑朝廷大局。当时,首要的问题是选立嗣皇。邓绥考虑再三,认为皇长子刘胜身体不健全,难以继承皇位;皇幼子刘隆虽在襁褓,但总会长大,而且皇子越小越容易控制。于她否定有些大臣主张立刘胜的意见,果断地迎立刘隆为太子,随之即皇帝位。邓绥被尊荣为皇太后,改年号为延平。由此,邓绥怀抱幼主,临朝称制,开始了独掌朝纲的政治生涯。她首先将朝元老太尉张禹进为太傅,司徒徐防进为太尉,光禄勋梁鲔擢为司徒,争得了朝廷重臣的拥戴;又以皇帝幼弱,令张禹留在宫中,以备不时顾问;鉴于自己年轻,不便常见大臣,将兄长邓骘擢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公,使其往来宫禁,联络内外;然后,厚葬和帝于顺陵,安置其妃妾侍封园寝,遣送诸王就国;大赦天下,减免贡赋,以安民心。可以说邓绥一上政治舞台,便崭露头角,处置从容,举措得当。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殇帝(刘隆)夭亡,邓绥急召邓骘入宫密商继统之事。他们预料还会有人主张迎立刘胜,便不商诸大臣,而由太后拟诏册立和帝的侄子刘祜为嗣帝。当夜,邓骘持符节,用王青盖车密迎刘祜入宫,先授长安侯然后继帝位。这就是汉安帝,年号改为永初。因安帝年仅十三,未能亲政,仍由太后掌朝政。鉴于前朝外戚窦氏揽权势盛,终被诛杀的教训,邓绥尽力在任用官员上不偏不倚,甚至有意贬抑外家。但惠,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政治环境中,她以女人之身统驭天下,毕竟有诸多不便,所以不得不较多地依靠娘家人为左右臂膀,这样,邓氏兄弟势所必然地要跻身朝殿,插手朝政。到了永初元年(公元前107年),除了邓京已去世外,邓骘官拜车骑将军,封上蔡侯;邓悝升城门校尉,封叶侯;邓弘为虎贲中郎将,封西平侯;邓阊为郎中,封西华侯。食邑各万石,邓骘定策迎安帝有功,加邑三千户。邓骘坚辞未受。另外,邓绥又封生母阴氏为新野君,食邑万户。此后,邓氏累世宠贵,族人愈来愈多加官进爵。
邓绥临朝之际,正值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在内忧外患交相侵袭的艰难困境中,作为当权者最忌优柔寡断、处置失当。所以邓绥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号令自出,大事独断,军政大权绝不旁落。临朝伊始,她就连下几道诏令,整清内政,稳定局势。
在封建正统者眼里,邓绥大权独握是“牝鸡司晨”,乃亡国之兆。因此,邓绥临朝遭到过强烈的反对。但她毫不为之所动,反而对那些阻碍、歧视她执政的人,采取了极其强硬的镇压政策。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司空周章认为太后刘祜而不立刘胜,是贪权固位;内重宦官郑众、蔡伦,外倚胞兄邓骘是使宦官外戚交结弄权。对此,周章愤激难持,密结僚友,谋划诛杀邓骘兄弟和郑众、蔡伦等人,并拟废去邓太后及安帝,改立刘胜。但事尚未发,即已泄漏。邓绥闻告,立即罢免周章之职,周章自知难逃厄运,服毒自杀。
安帝(刘祜)少年时倒还聪慧敏捷,然而长大后,却多有失德之举,直到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安帝已经二十六岁,邓绥对他仍不放心,不肯让他亲政。郎中杜根认为皇帝春秋已盛,早就应该亲掌国政,便上疏太后,要求归政安帝。疏中言词激切,惹怒太后,邓绥不能容忍杜根蔑视女性临朝的偏见,下令收押杜根,并将其装入缣囊,在大殿上乱杖打死,弃尸城外。但杜根并未气绝,在荒野慢慢苏醒过来,逃奔湖北宜城山中,隐名埋姓,当了酒家伙计。直到邓绥去世,杜根才被重新起用。还有平原郡吏成诩世,亦联结同列奏请太后归政,被收监治罪。邓绥久持政柄,不仅受到以上诸人抵制,就连邓氏宗族内部好有人持反对态度。邓绥从兄越骑校尉邓康,担心太后专权时间太长,宗族盈满,物极而衰,导致灾祸临头,所以也多次劝太后恬退深宫,颐养天年。邓绥不听,邓康便佯称有病,避家不朝,实际上是想以掼乌纱帽,胁迫太后归政。邓绥对此十分恼恨,干脆下令罢免邓康官职遣送出京,并削除他的邓氏属籍。倘若邓康不是邓氏支裔,恐怕连性命也难保存。自此以后,大臣们都绀口不谈归政之事。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是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期之一,而邓绥当权的期间恰恰又是这一时期的最高峰。自安帝继位以来,每年都有地震发生,再加上旱涝蝗雹,猛烈地袭击着贫困的农村,百姓饥馑,民心惶惶,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这对于邓绥来说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邓绥刚刚上台,就遇到特大水灾,她果断地命令郡守官吏都要到灾区实地考察,核实灾情,减免灾区租赋。次年,又有十八郡遭受地震之灾,四下野一郡大水为患,二十八处受风雹袭击,邓绥忧心如焚,寝食不宁、殚精竭虑,一一处置;她首先策免了赈灾不力的太尉徐防、司空严勤,以示惩戒;又召见三公,明申旧令,严禁奢侈浪费,缩减宫廷及各级官府用度;谕令以昔日游猎之地及郡县公田分配给农民耕作;又照准御史中丞樊准的建议,禁苛暴、止擅赋、劝农桑,遣使持节抚慰安置灾区民众,采取这些措施后仍不能维生的,分期分批迁往荆州、扬州等富裕地方就食。这措施缓和了紧张局势,挽救了大批灾民性命。此后,每遇天灾,邓绥都要亲自颁诏令,选派得力官员赈救灾荒。在她的苦心经营下,东汉的社会经济才不至于在严重的天灾人祸袭击下陷入崩溃,有时甚至还能获得比较好的收成。
邓绥尽管独揽朝政,但总的看来,她颇能勤政爱民,没有做出失德的荒唐之事,所作所为,基本都是从维护刘家汉室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对待手足兄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不得已而用之,并未对他们滥行封赏或纵容犯法。与其他临朝太后相比,她对外家的约束是相当严厉的。所以邓氏子弟不敢仗势骄纵。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绥已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她抱病强起,召见侍中、尚书和朝中大臣,传旨大赦天下,留下遗诏。在遗诏中,邓绥既总结了自己临朝以来的风风雨雨,又提请百官恪尽职守。辅助汉室,表现出她在撒手人寰之际,仍不能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安帝。不久,邓绥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一岁,与和帝合葬在顺陵。
在中国历史上,女主临朝称制并不罕见,这种现象历来颇受人们非议,邓绥自然也为不少人所诋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东汉中期皇帝庸弱,国基不稳的条件下,邓绥的临朝专权起到了支撑汉室、安定民心的作用,东汉王朝在邓绥的苦心经营下,减缓了分崩离析的过程。事实上,邓绥的才、学、识比名义上的皇帝刘祜要强得多。《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她“持权引谤,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这个评价,应当说是比较恰当的。
⑧ 邓悝系邓训第三子。封叶侯,初为黄门侍郎,后为虎贲中郎将、侍中。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邓悝病逝,他吩咐死后薄葬,不接受赠封,太后(邓绥)依从。
⑨ 邓弘系邓训第四子。邓弘年青时钻研《欧阳尚书》,后来在皇宫中教授给皇帝,很多学者依从他。官至黄门侍郎。邓弘病重时吩咐家人,他死后殡殓时用一般的衣服,不要换上五彩锦衣和玉制寿衣。官员奏请太后(邓绥),要她追赠邓弘骠骑将军、特进官位、封为西平侯。太后回想邓弘的遗嘱,遵从邓弘的遗愿,不给邓弘赠封和衣服。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邓弘病逝。
邓弘夫人阎氏(系安帝刘祜皇后阎姬的姑)。
⑩ 邓阊系邓训第五子。封西华侯,初为黄门侍郎,后为侍中。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邓阊病逝,他吩咐死后薄葬,不接受赠封,太后(邓绥)依从。
邓阊夫人耿氏。邓阊卒,耿氏收养河南尹邓豹(“诬告陷害案”中,自杀)之子为邓阊后嗣。
四、邓禹的曾孙辈
① 邓乾系邓成之子。世袭高密侯。
② 邓凤系邓骘之子,官至侍中。因“诬告陷害”一案,与父在罗国绝食身亡。
③ 邓珍系邓京之子,封阳安侯,官至黄门侍郎。
④ 邓广宗系邓悝子,世袭叶侯。因“诬告陷害”一案,被遣归故郡(今河南新野),遭到郡县官员逼迫,自杀身亡。
⑤ 邓广德系邓弘长子,世袭西平侯。“诬告陷害”一案之后,邓广德过早去世。
⑥ 邓甫德系邓弘次子,封都乡侯。“诬告陷害”一案之后,被征聘为开封令。他攻读父亲传授的《欧阳尚书》。母亲死后,不再从政。
⑦ 邓忠系邓阊之子,世袭西华侯。因“诬告陷害”一案,被遣归故郡(今河南新野),遭到郡县官员逼迫,自杀身亡。
⑧ 邓万世系邓遵之子,封南乡侯,官至河南尹。
⑨ 邓香(其父,《后汉书》无载),官至郎中。
其妻宣氏。邓香卒改嫁梁纪。封长安君。
五、邓禹的玄孙辈
① 邓褒系邓成之子,娶安帝(刘祜)妹舞阴长公主,官至少府。
② 邓演系邓香之子。封南顿侯,授予“特进”官位。
③ 邓猛女系邓香之女。邓香早卒,其妻宣氏改嫁梁纪(大将军梁冀妻孙寿的舅父)。邓猛女年幼丧父,随母下堂,住在继父家,于是冒姓梁,称梁猛女。孙寿见了梁猛女,发现她长得丽姝契质,若把她献给汉桓帝(刘志),岂不与皇上亲上加亲。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将梁猛女送入后宫,时年约16岁,很受皇帝的宠爱。次年,桓帝封邓猛女的兄长邓演为南顿侯,授予“特进”官位。
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梁皇后(讳女莹,史称“桓帝懿献梁皇后”)去世,梁冀(梁皇后之兄)伏法,桓帝册封梁猛女为皇后(史称“桓帝邓皇后”)。桓帝厌恶梁家,就将梁猛女改姓薄,称薄猛女。封薄猛女的母亲宣氏为长安君。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有官员上奏,说薄猛女本来是郎中邓香的女儿,不应当给她改姓,于是恢复邓姓。桓帝追封邓香为车骑将军,追赠安阳侯印绶。另外,封给宣氏(邓猛女之母)和邓康(邓演之子、邓猛女的侄)大县(封邑),改封宣氏为昆阳君,封邓康为泌阳侯,赏给他俩的钱以亿计。宣氏去世,桓帝赠送的钱物和葬事,都依照以往的有关规定。且让邓康之弟邓统承袭昆阳侯、授予侍中官位,邓统从兄邓会承袭安阳侯、授予官位虎贲中郎将,又封邓统之弟邓秉为淯阳侯。《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记载:邓猛女“宗族皆列校、郎将”。
桓帝(刘志)有很多姬妾,他博采宫女,有时达五、六千之多还有为皇帝服务的少女,包括被迫的和乐意的,其人数又是宫女的两三
邓猛女恃仗自己尊贵就骄横而忌妒,同桓帝所宠爱的郭贵人作对,互相在桓帝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诏令将邓皇后废黜,送入暴室。之后忧郁死去,时年二十四岁,葬于洛阳北邙旧茔。
【编者注】书上或网上多数都说邓猛女是邓禹曾孙女,此说有误。《后汉书》记载,邓猛女系“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也就是说邓猛女是邓绥的侄孙女,是邓禹的第五代裔孙(即玄孙女)。
 附:邓禹的第六辈裔孙
① 邓某系邓褒长子。
②  邓昌系邓褒少子,袭母封爵舞阴侯,为黄门侍郎。娶安帝(刘祜)之妹。
③  邓康系邓演之子,封泌阳侯。
④ 邓统系邓演之子,世袭南顿侯,官至侍中。
⑤ 邓秉系邓演之子,封淯阳侯。
邓康、邓统和邓秉均因邓猛女被废皇后牵连,被捕入狱,之后被遣归故郡(河南新野)。
    上述可见,在这一百六十三年当中,邓禹家族出现了两次“起落”过程:也就是天下平定邓禹定封高密侯到邓绥临朝听政期间,是邓禹家族最兴盛时期。《后汉书》记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但是,自从太后(邓绥)驾崩之后,因“诬告陷害”一案,邓禹家族受到了沉重打击,虽说安帝(刘祜)有所醒悟和收敛,做了些微的补救,以及顺帝(刘保)予以彻底平反。但是邓禹家族的元气毕竟受了伤害,无法弥补和难以恢复,随后进入了低落阶段。
直到邓猛女册封为桓帝皇后之后,邓禹家族再从低落中兴起。但是,由于时间短且涉及面窄,远比不上前次兴盛。之后又因邓猛女的皇后被废,邓禹家族再次遭受打击,又进入了低落阶段。
从始祖邓禹至今,历时两千零七年。邓禹家族繁衍了数十代、裔孙数百万,分布各地,最多为四川、广东和湖南,前者逾百万,后者近百万。由此可见,邓禹家族已经形成了庞大的邓禹族系。
 整编说明:
由于资料欠缺,不能完整讲述邓禹家族的所有成员,例如尚书邓访、邓绥叔父邓陔、邓猛女从兄弟邓会等等。
参考资料:
① 王云编著《邓氏专权》(选自王连升主编《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秦汉卷[下])
② 吴兴勇、郭长庚编著《邓姓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