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史简评 整理 邓光华
发布时间:2011-06-10 16:04:00 人气: 来源:未知
【祖史简评】
(十八世孙光华整理)
我细阅史书,寻根问祖,收获颇多。
尽管史书无情,有褒有贬,但对我祖褒奖有加,尤其是史书经典《资治通鉴》对我族人事记载之多,叙述之细,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正本清源,弘扬祖德,乃晚辈天职。因此我不揣浅薄,结合史实,对本族祖史予以简评。
——通公受皇帝恩宠空前绝后
本族四十二世祖通公因扶助汉文帝创业有功,得赐铜山铸钱。其恩宠可谓空前绝后。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记载,“……文帝下诏……废除禁止私人铸钱的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
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文帝宠幸。文帝为使邓通成为巨富,就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赏赐给他,让其采铜铸钱。吴王刘濞境内的豫章郡有产铜的矿山,他召集了许多不向官府登记户籍的游民开矿铸钱。于是吴国和邓通所铸造的铜钱流通于全国。”
通公得赐铜山铸钱的难得机遇,对邓族的发展壮大,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公的缺失令人遗憾
通公对皇上礼节欠缺,教训深刻。
《资治通鉴》第十五卷记载,“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申为人廉洁正直。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文帝宠幸,赏赐的钱物累计万万钱。文帝曾在他家中欢宴饮酒,宠幸的程度无人能比。申屠嘉曾来朝见文帝,见邓通正在文帝身边,礼节很简慢。申屠嘉奏报完政事说:‘陛下如果宠信亲近臣子,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之礼,却不能不整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私下会告诫他。’散朝之后,申屠嘉用公文召邓通来丞相府。邓通不来,申屠嘉便要斩杀他。邓通很恐惧,进宫告知文帝。文帝说:‘你只管前去,我会派人传你。’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赤着双脚,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坐着,安然自若,不予礼致,责备说:‘朝廷,那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竟在殿上戏闹,这是大不敬之罪,该判处斩首。来人,立即把邓通处斩!’邓通吓得一再磕头,磕得头到处流血,申屠嘉仍不表示宽恕。文帝估计丞相已让邓通吃了苦头,就派使者持皇帝使节来传唤邓通,并且转达文帝向丞相表示歉意的话。通回到宫中,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一点杀了我。’”
谦虚谨慎,乃做人处世之根本。通公得皇帝宠幸,本是好事,但忽视礼节,过于随便,近乎得意忘形,难免乐极生悲。其缺失实在令人遗憾。我等务必从中吸取教训,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禹公不愧为东汉开国元勋
本族四十七世祖禹公审时度世,善抓机遇,以特别之为,立特别之位。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玄当皇帝,将领们不受限制,皇亲国戚胡作非为,百姓捶打胸口,转而思念王莽新朝。大司马刘秀考察官吏政绩,根据能力大小任用罢免,公平审理诉讼刑狱,废除王莽残酷的政制,恢复汉朝官名制度。官民喜悦,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与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驱马追赶刘秀,直追到邺越才追到。刘秀说:‘我有权封爵任官,先生这么远前来,难道想入仕途?’邓禹说:‘不愿意。’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干什么?’邓禹说:‘只愿阁下的威望和恩德普及四海,我能在你的属下尽一尺一寸之力,使我的声名记载在史书上而已。’刘秀笑起来,于是留邓禹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观察古代圣明君王的兴起,不过两个条件:天时和人和。现在从天时来看,刘玄即位后,天象变异却兴起了;从人事来看,帝王大业,不是平凡人物所能胜任的。土崩瓦解的形势,已经可见。阁下虽然立下了辅佐的功勋,但恐怕还没有什么成就。况且您一向具有盛大的德能和功勋,受到天下人的向往和敬佩。无论带兵或从政,纪律严肃,赏罚公开而守信。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务求取悦民心,创立高祖当年的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以阁下的远虑,天下不难统一。’刘秀非常高兴,因而命邓禹在营中下榻,和他进行磋商。刘秀每次任命或派出将领,多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对将领的判断都与他们的才能相称”。
禹公看到刘玄昏庸无能,而刘秀勤勉爱民,定能成就帝业,故积极追随,不失为明智之举,处世良策。
禹公投奔刘秀以后,奋发有为,助其登基功不可没。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秀将要夺取燕、赵……于是任命邓禹当前将军,分出摩下精兵二万人,派他西入幽谷兰,并让他自己选择可以同行的副将及幕僚。刘秀亲自送邓禹到野王,命寇恂征集粮食,制造武器,供应邓禹。”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记载,“邓禹的军队进抵萁兰,打败了河东郡都尉的军队,进军包围了安邑县。更始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从大阳渡河,准备攻打邓禹。邓禹在解县南迎击,斩杀樊参。王匡、成丹、刘均纠集十余万军队,再次攻打邓禹。邓禹军交战失利。第二天,王匡等因为当天是六十甲子忌日最后一天,故闭门不出。而邓禹因此得以整顿部署部队,王匡军逼进营垒后才传令击鼓反击,大败敌军。邓禹追击斩杀了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于是平定河东。
邓禹进入夏阳。更始朝左辅都尉公乘歙率领部众十万人和左冯翊的军队在衙县共同抗拒邓禹。邓禹再次打败敌人……
三辅百姓不知应归附谁,听说唯独邓禹的军队连打胜仗,且军纪严明,于是全都扶老携幼,老远看见邓禹的军队就迎上前去,归顺的人每天以千数计算,部众号称百万。邓禹所到之处,都停车竖起符节,慰劳归顺的百姓,父老儿童满满地围在邓禹车下,没有不感激喜悦的。于是邓禹的威名震动关西,所到之处,各营寨郡邑全都开门归顺……
邓禹率领军队向南到达长安,驻屯昆明池,拜竭祭祀高庙,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神位,送往洛阳。同时巡行陵园,安排官兵事奉守护……
汉光武帝刘秀派使者持符节任命邓禹当下司徒,封为酂侯,食邑一万户。当时,邓禹二十四岁……
邓禹代表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隗嚣为西外大将军,全权处理凉州、朔方事务……
刘秀派邓禹招降汉中王刘嘉。……刘嘉的宰相李宝态度傲慢。邓禹因此斩杀李宝。
刘秀把所有的功臣都封为侯爵。梁侯邓禹、广平侯关汉都享有四个县的封地。博士丁恭发表意见说:‘古时候,分封诸侯不过方圆百里。树干强壮,树枝弱小,以此来把国家治理好。现在封四个县,不合法制。’刘秀说:“古时候的亡国,全是因为无道,从来没有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记载,“明帝下诏:‘……高密侯邓禹是功臣的首领,东平王刘苍宽厚渊博而有谋略。兹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
明帝怀念创立东汉中兴大业的功臣,于是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邓禹居第一位。”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 禹公在扶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过程中功勋卓著,不愧为东汉开国元勋。也正因为这样,禹公才身居古史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功绩载入《中国历代名将传》,实在是令人折服,令人骄傲。
——禹公沽名钓誉导致兵败于赤眉有损形象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怪。但禹公兵败于赤眉军,完全是因为沽名钓誉,固执己见,过分追求功劳,导致败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之一世英名。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秀因为关中还未平定,而邓禹久不发兵进攻长安,写信责备他说:‘你作为大司徒……应抓住时机进军讨伐,坐镇抚慰长安,维系民心!’邓禹还是坚持以前自己的意见,另去攻打上郡各县,继而征兵运粮,返回大要……”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记载,“邓禹派兵在郁夷攻打赤眉,反被赤眉打败。邓禹于是撤军,抵达云阳。赤眉又进入长安。延岑驻扎在杜陵,赤眉将军逢安攻打延岑。邓禹因逢安的精兵离开长安,便率军袭击长安。恰巧谢禄的救兵赶到,邓禹战败逃跑……
刘秀又下诏征召邓禹回洛阳,说:‘要慎重,不要同穷途末路的敌人争高低……不许再轻率进攻!’”
遗憾的是禹公不遵旨意,一意孤行。
《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记载,“邓禹对于自己身受重任而没有功劳感到惭愧,多次用饥饿的士卒去攻击赤眉军,却总是打败仗,于是他率领车骑将军邓弘等通过河北县抵达湖县,邀冯异和他一起攻打赤眉。冯异说:‘我看赤眉还很多,可逐渐用恩德信义动摇引诱他们,很难一下子就用武力打败。现在皇上派将领们屯驻在渑池,威胁赤眉的东翼,而我攻打赤眉的西翼,一举消灭他们,这是万全之计!’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主张,于是邓弘同赤眉军大战了一整天。赤眉假装战败,丢弃辎重逃走,辎重车上装的全是土,用豆子覆盖上面。邓弘的士卒饥饿,争取豆子。赤眉军乘机返回攻打邓弘。邓弘军队大乱。冯异和邓禹联合救助邓弘,赤眉军稍稍退却。冯异认为士兵们又饿又累,应该暂且休息。邓禹不听,又去交战,被赤眉打得大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带着二十四名骑兵逃出战场回到宜阳……
邓禹呈上大司徒、梁侯的印信绶带。刘秀下诏还给邓禹梁侯的印信绶带,任命他为右将军。”
禹公兵败于赤眉,其教训相当深刻。如果公能遵从旨意,听从劝告,何致如此!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通过这一事件,一方面说明公功劳很大,使朝廷不得不对其网开一面;另一方面说明汉文帝宽宏大量,对公犯下的抗旨重罪不予严究。如果换其他皇帝,公之性命,恐怕难保。
——禹公的家教值得称道
禹公深懂,富不过三代。要想子孙代代永昌,必须让其发奋学习,学有所长,靠自身本事创业立足。因此,公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家教颇受称道。
《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记载,“邓禹性格敦厚,有十三个儿子,让他们各自研习一种技能。他治家的严谨,对子孙的教育,都可以作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家里的开支取自封地的收入,不从其他产业营利。”
公之二子训公、孙女邓绥及孙辈邓彪、邓弘等之所以大有建树,名垂青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禹公严格有效的家教。
——训公(禹公之子)的功德令人折服
如果说,禹公因辅助刘秀登基功勋卓著而名垂青史,训公则是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大有建树而名垂青史。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记载,“当初,明帝曾经治理过滹沱河和石臼河……工程艰巨。太原的官吏和百姓苦于徭役,连年不能完工,死亡者不可胜数。章帝任命中郎将邓训为谒者,主持这一工程。邓训经过考察测量,明白此事难以完成,便将实情一一奏报。章帝下诏,撤销该工程,改用驴车运粮。停工以后,每年节省开支以亿万计,得以活命的役夫有数千人。”
《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记载,“公卿推举前张掖太守邓训接替张纡任护芫校尉。烧当羌人部落首领迷唐率领一万骑兵,逼近边塞,但不敢进攻邓训,而准备先胁迫小月氏胡人臣服。由于邓训的庇护,迷唐未能与小月氏胡人交战。议论此事的官员一致认为,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是对汉朝有利的事情,不应采取制止和庇护的策略。邓训说:‘由于张纡失信,致使羌人各部落群起反叛,凉州官民的性命,就像悬在一根发丝上那样危险。推求胡人所以难与汉朝同心的原因,全都是因为我们的恩德信义不厚。现在乘胡人受到逼迫的机会,以恩德相待,希望将来能为我所用。’于是下令打开城门和他所居住的护羌校尉府后园大门,将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接纳入内,派兵严密守卫。羌兵抢掠没有收获,又不敢对小月氏胡人各部落进行逼迫,便撤退离去。因此,湟中地区的胡人部族都说:‘汉朝官吏总是要我们相斗,而如今邓使君却用恩德信义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如同得到了父母的庇护!’他们全都十分欢喜,向邓训叩头说:‘我们一切听从您的命令!’邓训便进行安抚教化,胡人大小无不心悦诚服。于是邓训又悬赏招降羌族各部落,让已降的羌人引诱其他羌人前来归顺。迷唐和叔父号吾率领本部落羌人八百户前来依附汉朝。于是,邓训征调湟中地区的汉人、胡人、羌人部队四千人出塞,在写谷袭击迷唐,将他打败。于是迷唐撤离大、小榆谷,移居到颇岩谷,部从全部离散……
迷唐打算重新回到故地。邓训在湟中征调六千士兵,命长史任尚率领,用皮革缝制小船,放在木筏上,作为渡河工具。汉军发动袭击,大败迷唐,先后斩杀一千八百余人,俘虏二千人,缴获马牛羊三万余头,迷唐的整个部落几乎全被消灭。迷唐收集残余的部众,向西迁移了一千余里,原来依附他的那些小部落全部叛变。烧当部落贵族东号前来归降,叩头请死。其余的贵族都将人质送到边塞投诚。于是邓训安抚接纳归顺的羌人,他的威望和信誉广为传播。由于边境安宁,便撤除驻军,命士兵各回本郡,只留下免刑囚徒二千余人,分别从事开荒垦田和修缮堡垒亭障而已。”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护芫校尉邓训去世。宦吏、百姓、羌人和胡人从早到晚前往哀悼的,每日有数千人。有的羌人和胡人甚至用刀自刺,并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死吧!’邓训先前担任护乌桓校尉时的部下,全都上路奔丧,以至城郭为之一空。有关官员用逮捕奔丧者的手段进行阴拦,但人们并不理会。有关官员将情况报告了护乌桓校尉徐傿,徐傿叹道:‘这是为了义啊!’便下令将被捕者释放。于是,当地家家户户为邓训立祠进行供奉,每有疾疫发生,人们就向邓训祭告祈福。”
俗云,窥一斑而见全豹。训公的政绩姑且不论,仅从其逝世后群起奔丧和家家供奉的盛况,足见训公功德无量,民心所向。
——邓贵人的修养德性难能可贵
禹公的孙女邓绥,秉承祖风,遵从家训,善于做人,妥为处世,当贵人以德立身,以诚待人,仁和谦让,孝顺友爱,堪称人之楷模。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太傅邓禹的儿子护芫校尉邓训,有个女儿名叫邓绥……被选入后宫,当了贵人。她谦恭小心,举止合乎法度,侍奉阴皇后和同其他嫔妃相处时,总是克制自己,居人之下。即使是对宫人和作杂役的奴仆,也都施以恩惠和帮助。和帝对她深为赞赏。邓绥曾患病,和帝特命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照料医药,不限定天数。邓绥辞让说:‘皇宫是最重要的禁地,让外戚久住在内,上会给陛下召来宠幸私亲的讥讽,下将使我遭到不知足的非议。上下都要受损,我实在不愿如此!’和帝说:‘人们都以亲属多次进宫为荣耀,你反而以此为忧虑吗!’每逢宴会,嫔妃们都争着修饰自己,唯独邓贵人喜欢朴素无华。她的衣服如有和阴皇后一样颜色的,便立即脱下换掉。若是和阴皇后同时进见,则不敢正坐或并立,行走时微躬上身,表示自己身分卑微。每当和帝有所询问,她总是退让在后,不敢先于阴皇后开口。阴皇后身材矮小,举止时有不合礼仪之处,左右随从掩口窃笑,唯独邓贵人忧而不乐,为阴皇后隐瞒遮掩,仿佛是自己过失。和帝知道邓贵人的苦心和委屈,叹息道:‘修养德性的辛劳,竟达到这种样子!’后来,阴皇后失宠,邓贵人每当遇到和帝召见,就借病推辞。当时和帝接连失去皇子,邓贵人担心后嗣不多,屡次挑选人才进献,以博取和帝的欢心。……阴皇后被罢黜,邓贵人求情挽救,没有成功。和帝打算将邓贵人立为皇后,而邓贵人却愈发谦恭,她声称病重,闭门深居,把自己隔绝起来。本年十月二十四日,和帝下诏,将邓贵人立为皇后。邓贵人表示辞让,不得已才即位为皇后。她下令:各郡、各封国一律不再进贡物品,每年四季只供应纸墨而已。每当和帝想封邓氏家族官爵时,邓皇后总是苦苦哀求,表示谦让。因此,在和帝生前,她的哥哥邓骘的官职没有超过虎贲中郎将。”
从以上历史记载不难看出,作为深受皇上宠幸的贵人邓绥,其修养德性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临朝摄政的邓太后总体上贤达圣明
由于和帝死后,其儿子也接连夭亡,登基的皇子年幼,使邓太后不得不临朝摄政。在其摄政的十九年间,总体上贤达圣明。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当初,和帝的儿子接连夭亡,前后达十余人。后出生的皇子就被密送民间养育,群臣无人知晓。及至和帝驾崩,邓皇后才将皇子从民间收回。长子刘胜,身患久治不愈的顽疾;幼子刘隆,出生才一百多天。于是邓皇后将刘隆接回宫中,立为皇太子。当夜,刘隆即位为皇帝。邓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大珠一箱。邓太后想到,如果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
邓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太后对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下诏说:‘每每查阅前代史事,看到皇后家族及其宾客仗势横行,使奉公而不徇私情的官员陷于混乱,给人民带来痛苦,这是由于执法不严,没有立即施行惩治的缘故。如今车骑将军邓骘等虽然怀有恭敬顺从的心意,但家族庞大,亲戚不少,宾客奸诈狡猾,对国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现命令对邓氏家族的不法行为要公开地加以检束,不许包容袒护。从此以后,邓氏家族亲属犯罪,官员都不予以宽免。’……邓太后听从了樊准的建议,将国家所有的公田全部交给贫民使用,并随即擢升樊准,将他和议郎仓一同任命为代理光禄大夫,派遣樊闪为使者前往冀州,派遣吕仓为使者前往兖州,对灾民进行赈济,流亡的百姓全都得以复苏……
邓太后因天地阴阳失调,又接连发生战事,征调军队,于是下诏:在年终为退役的皇家卫士举行宴会时,不再安排游戏和奏乐。将参加大傩仪式的逐疫童子的数量减少一半。”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自从邓太后临朝摄政以来,水旱灾害达十年,四方异族从外入侵,盗贼叛匪在内纷起。每当听说民间饥馑,邓太后往往通宵不眠,亲自裁膳撤乐,削减个人享受,以拯救灾难。因此天下重新安定,恢复了丰收年景。”
以上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邓太后临朝摄政期间,宽厚圣明,体恤民情,值得称道。
——邓太后用人唯贤
邓太后坚持用人唯贤,就是与胞弟结仇之人,只要显明,也予重用。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骘因放弃凉州的计划未被采纳,从此对虞诩怀恨……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将他任命为武都郡太守……于是虞诩 查看研究地形,修建营堡一百八十处,并招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运输。虞诩刚到任时,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仅存户口一万三千户。而在任三年之后,米价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四百钱,居民增加到四万多户。人人富足,家家丰裕,从此一郡平安。”
在封建社会,一个手操生杀大权的皇太后,能对胞兄的政敌委以重任,实在是令人钦佩。
——邓太后对邓族后代的教育感人至深
邓太后虽然日理万机,但对邓族后代的教育格外重视。作为邓族后代,我读史后颇为感动。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邓太后征召和帝的弟弟、济北王刘寿和河间王刘开五岁以上的子女,共四十余人,以及邓氏家族的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为他们建立官舍,教学儒家经书。邓太后亲自监督考试。她下诏堂兄、河南尹邓豹和越骑校尉邓康等人说:‘处于末世的皇亲国戚和官宦人家,穿暖衣,吃美食,乘坚车,驱良马,但对待学术,却如面向墙壁而目无所见,不知道善恶得失,这就是灾祸与败亡的由来。’”
我认为,邓族后代能够人才辈出,大有建树,与当时邓太后抓好邓族后代的教育培养,关系极大。
——盛势下的邓族诸公宽厚谦让,唯才是举,实在难得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骘不愿久在宫中,一再请求回家,太后应允。四月,将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车骑将军邓骘、城门校尉邓悝、虎贲中郎将邓弘、黄门郎邓阊全都封为侯爵,各自享有一万户的食品邑。邓骘因协助册立皇帝有功,增加三千户。邓骘和他的弟弟们推辞谦让,但未获批准。于是他们躲开朝廷的使者,绕路前往皇宫大门,上书陈述自己的请求,前后达五六次,邓太后这才应允。……前虞贲中郎将邓弘(禹公孙子,阊公三子)去世。邓弘生性节俭朴素,研究欧阳氏解释的《尚书》,曾在宫中教授安帝。有关部门建议追赠邓弘为骠骑将军,位居特进,并封为西平侯。邓太后追念邓弘平素的志向,不加赠官爵及衣服,只赐钱一千万,布一万匹。邓弘的哥哥邓骘等人仍然辞让,不肯接受。……十月,新野君去世。邓太后命令司空负责治丧,礼仪比照东海恭王刘强。邓骘兄弟请求辞官服丧,邓太后打算拒绝,询问曹大家的意见。曹大家上书说:‘我听说,谦让的风格,是最大的美德。如今四位舅父坚持忠孝原则,自动引身退下高位,而陛下却因边境战乱不宁,不肯应允。然而,如果将来有人对今日的作法提出毫毛般的指摘,我担心那谦让的美名便不可再得。’邓太后这才答应了邓骘等人的请求……邓骘身居大将军之位,颇能推举贤能人才。他保荐何熙、李郃等进入朝廷任职,还延聘弘农人杨震、巴郡人陈禅等做自己的幕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邓骘听到杨震的名声以后,将他聘为幕僚。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出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任尚……被在闹市斩首,尸体暴露街头……邓骘的儿子、侍中邓凤曾接受过任尚的赐马,于是邓骘用剃发之刑来惩罚自己的妻子和邓凤,向朝廷谢罪……邓太后的堂弟、越骑校尉邓康,因邓太后摄政已久,家族权势过盛,屡次向邓太后上书,认为应当抬高朝廷的威望,自行削减外戚的私权,言辞极其恳切。邓太后拒不采纳。于是邓康声称有病,不去朝见。邓太后派内宫侍者前去探问。这位侍者先前做过邓康家的婢女,而通报自己是‘中大人’,邓康听到以后,辱骂了这位侍者。侍者心怀怨恨,回宫后,便报告说邓康装病,并且出言不逊。邓太后大怒,将邓康免官,遣回封国,取消了他的族籍。”
以上记载说明,我族当时诸公都宽厚谦让,品德优良。
——邓太后后期过于专权,有损形象
由于长期临朝摄政,发号施令,使邓太后逐渐养成了专横跋扈的恶习,以致后期处事卤莽,有时甚至是草菅人命,有损其早年形成的光辉形象。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司空袁敞为人廉正刚直,不肯阿附权贵,不合邓氏家族之意。尚书郎张俊有一封写给袁敞之子袁俊的私信,被仇家得到,仇家上书告密。袁敞被指控有罪,颁策免官,自杀而死。张俊等人下狱,被判处死刑。张俊上书鸣冤,为自己辩护。临刑时,邓太后下诏免他一死,判处轻于死刑一等刑罚……
因度辽将军邓遵是邓太后的堂弟,所以封赐优厚。任尚与邓遵争功,又被指控虚报斩杀敌人数量、枉法贪赃一千万钱以上,十二月,将他用囚车押回京城,在闹市斩首,尸体暴露街头,财产没收……当初,邓太后主持朝政,杜根任郎中,他与当时的一位郎官共同上书说:‘皇上已经长大,应当亲自主持政事。’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们全都装入白绢制的袋中,在殿上当场打死,然后用车运出城外。杜根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查看尸体时,他便装死。三天之后,他的眼中长出了蛆虫,才得以逃走,成为宜城山中一家酒铺的佣工,长达十五年。成诩原是郡府的官吏,也因劝谏邓太后归还大权而判罪。”
如此滥用杀伐,必定丧失人心,自毁形象。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豫章郡发现灵芝草,太守刘祗打算作为祥瑞献给朝廷,询问本郡人唐檀的意见。唐檀说:‘如今外戚之势力盛大,君权力衰微,这怎能是祥瑞呢!’刘祗这才作罢。”
可见邓太后后期不得人心,岂不哀哉!
——坏人蓄意陷害,导致邓族遭受灭顶之灾
邓太后虽然后期比较暴虐,但总的来说比较贤明,特别是邓悝、邓弘、邓阊等族人深明大义,自我约束,对国有功,不应蒙难。奈陈忠等小人得志,蓄意陷害,给邓族带来灭顶之灾。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 王圣见邓太后久不归还政权,担心安帝会被废黜,经常同中黄门李闰和江京围在安帝身边,一同诋毁太后,安帝每每感到怨愤和恐惧。及至邓太后驾崩,先前因受处罚而怀恨的宫人便诬告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向尚书邓访索取废黜皇帝的历史档案,策划改立平原王刘翼。安帝听到后,回想往事而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弹劾邓悝等大逆无道。于是废掉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的爵位,将他们全部贬为平民;邓骘因不曾参与密谋,只免去特进之衔,遣回封国;邓氏宗亲一律免去官职,返回原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地和房产;将邓访及其家属,放逐到边远的郡县。在郡县官员的迫害下,邓广宗、邓忠二人自杀。后又将邓骘改封为罗侯。五月庚辰(初一),邓骘和他的儿子邓凤一同绝食而死。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以及将作大匠邓畅,全部自杀。唯独邓广德兄弟因母亲与阎皇后是亲姐妹,得以留在京城……
陈宠的儿子陈忠在邓氏家族当政时未能得志。及至邓骘等人失势,陈忠被任命为尚书,屡次上书弹劾,终于使邓氏家族陷于重罪。”
这次浩劫,使邓族大伤元气。如果没有邓太后后期的暴虐,没有坏人蓄意陷害,邓族的发展必定是另一番繁荣景象。从这点意义讲,邓太后当政,既给邓族带来无限的荣光,又给邓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实在令人遗憾,令人痛心。
——邓族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朱宠等众多贤人冒死帮助
邓太后逝世以后,由于陈忠等人蓄意陷害,邓氏家族遭受灭顶之灾,幸得朱宠等贤人冒死呼喊,为其鸣冤,使皇上有所醒悟,本族也因此得以生存发展。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大司农、京兆人朱宠,痛心于邓骘无罪而遭遇祸难,于是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奏书说:‘我认为和熹邓皇后具有圣明善良的品德,就如周文王的母亲文母,是汉朝的文母。她的兄弟忠孝,共同忧心国事,受到王室的倚重;迎立皇上以后,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的皇后家族,都不能与他们相比。他们应当由于善良和谦让的行为而得到保佑,但却横遭宫人片面之辞的诬陷。口舌锋利,危害耸听,扰乱了国家。罪名没有明白的证据,判案也没有经过审讯,结果竟使邓骘等人遭受这样的惨祸,一家七口,全都死于非命,尸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回家乡,违背天意而震动人心,全国各地一片颓丧。应当准许他们的尸骨还葬祖坟,优待保护留下的孤儿,让邓家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灵。’朱宠知道他的言辞激切,自动前往廷尉投案。于是陈忠又弹劾朱宠。安帝下诏将朱宠免官,让他返归乡里。民众多为邓骘鸣冤,安帝有所觉悟,于是责备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芒山安葬,邓骘的堂兄弟们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阳。”
当我读到史书的以上记载时,仿佛看到朱宠的高大形象,听到朱宠的铮铮之言,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激的情怀将伴随终生。
——芝公对蜀汉建国立足功不可没
诸葛亮掌政以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恢复最初的大战略构想。为此,他煞费心机,苦无良方。后得我族芝公鼎力相助,终大有建树。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记载,“尚书邓芝向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幼弱(刘禅时年十七岁),初即帝位,应该派遣大使与吴国重修旧好。’诸葛亮说:‘这件事我想了很久,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罢了。今时算找到了。’‘这人是谁?’邓芝问。‘就是您!’诸葛亮回答。于是特命邓芝为大使,到吴国去重修旧好。
邓芝到达东吴。这时吴王还没有与曹魏绝交,犹豫不决。孙权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上表请求谒见说:‘我现在来贵国,也是为吴国打算,不只是为了汉而已。’吴王接见他说:‘我很愿意与汉友好,但是恐怕汉主幼弱,国势弱小,被魏所乘,无法自保。’
邓芝回答:‘吴、汉小国,拥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盖世的英才,诸葛也是一时的豪杰。汉有重重险阻之固,吴有三江天险之阻,双方密切合作,进可以统一天下,退可以与魏三雄并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如今要是屈服于魏,魏国必定要求大王入朝,而且要求您的太子为人质。如果您不从命,则发军讨伐,汉到时也会顺流而下进攻吴国。如此,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您的了。’
吴王孙权默然良久,然后说:‘你的话不错。’于是与魏绝交,而与汉连和。
第二年四月,邓芝再度来到吴国。孙权问他:‘如果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是很好的事吗?’ 邓芝回答:‘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如果消灭曹魏以后,大王您不能体认天命是将天下归于汉室,两国君主各自发挥德性,两国大臣各自尽其忠诚,届时两国才是整顿军队,发生战争的时候。’
吴王哈哈大笑:‘君竟然如此诚实啊!’”
也就是说,诸葛亮与孙权结盟的目的,是联合对抗曹魏,等到曹魏亡后,就是两国相争的时候。蜀汉的大战略构想是如此,其实吴国的构想也是如此,只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一致,所以联和抗曹。
愚认为,当时如果没有芝公重申联吴的大战备构想,并卓有成效地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蜀汉是否能够立国,能否与魏吴形成鼎足三分之势,谁也不敢预料。由此可见。芝公对蜀汉建国立足,功不可没。
——艾公不愧为一代名将
邓族自古人才济济,文官如林,武将如云。其中,魏国邓艾为魏国建国大业屡立奇功,不愧为一代名将。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蜀汉的卫将军姜维进犯雍城……南安太守邓艾进兵保卫了麴城,切断了运输道路和城外流水……邓艾对各个将领说:‘姜维如今突然返回,而我军人少,按照兵法他们应渡河来战,但是他们都不筑桥,其实姜维让廖化牵制我们,使我们不能返回,而姜维决定从东面袭取洮城。’……邓艾当天夜里就秘密出兵直奔洮城。姜维果然渡河而来,但邓艾先期到达占据了洮城,蜀军于是返回。”
艾公的韬略在历代名将中,也独树一帜。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大臣们尚未顺从新朝廷,吴国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部落,拥兵仗势,是可以违抗朝廷命令。诸葛恪不太想着抚恤关怀上下臣民,以建立治国的根基,却热衷于对外战争,肆虐役使人民,把全国的军队,困顿在坚固的城下,死掉的数以万计,结果遭受重创失败而归。这就是诸葛恪获罪之日。古时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受到了君主的信任,但君主死后他们仍然失败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个贤人,而且他也不顾虑大的忧患,所以诸葛恪的败亡,指日可待。’果然,过不多久。诸葛恪就被其部属杀死,并诛杀三族。”
当时,魏国许多大将都畏惧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姜维。艾公却敢于与其斗志智斗勇,而且常占上风。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诏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邓艾据守武城山来抵抗姜维。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之地未能成功,当天夜里,他渡过渭水向东而行,沿山奔向上邽,邓艾又与姜维在段谷交战,把姜维打得大败。魏国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石诸军事……姜维上书谢罪,自求贬职,蜀汉就让他改任卫将军代行大将军的职权……十月,姜维入侵洮阳,邓艾与他在侯和交战,打败了他……景元四年,诏令诸将军大举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从狄道赴日松、沓水,以牵制姜维……邓艾从阴平出发走了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桥梁建阁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境地。邓艾用毡毯裹住自己,翻转着滚下山去,将士们也都攀缘着树木岩壁鱼贯而进。邓艾首先到达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大败敌兵,杀了诸葛瞻和黄崇……蜀汉人没想到魏兵突然而至,没做守城准备。听说邓艾已经进入平地,百姓们惊恐万分,都逃亡山林大泽,不可禁止……邓艾到达成都城北,汉后主率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缚手于后,拉着棺木走到军营门前。邓艾持节解开缚绳,焚毁了棺木,请进军营相见;约束控制将士,不许掠夺百姓,安抚接纳投降依附之人,让他们恢复旧业。然后按照东汉初年邓禹的故事,秉承皇帝旨意授予汉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的群官各随其职高低授予王官,或担任邓艾属下官吏。”
这标志着蜀汉的最后灭亡。艾公的功劳,堪称魏之第一。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毁之。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记载,“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瓘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晋公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写以使邓艾生疑。……春季,诏令用囚车押回邓艾……钟会到了成都,派人把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己被擒,钟会则独自统领大众,威震西部地区,于是下定决心,阴谋反叛……邓艾军营的将士追上囚车把邓艾救出并迎回来。卫瓘认为自己与钟会共同陷害邓艾,恐怕他回来会有变乱,就派遣护军田续等人领兵去袭击邓艾,在绵竹西边遇上,于是杀了邓艾父子……邓艾其余在洛阳的儿子被诛杀,又把他的妻子及孙子迁到西城。”
可怜艾公忠心为国,功勋卓著,却遭钟会等小人陷害,实在令人惋惜。
——叶氏婆高尚德行令人钦佩
我族定安支十二世祖绍统公妣叶氏婆高风亮节,德行卓然,令人钦佩。
《邓氏族谱》记载,叶氏婆出于望族名门,系定安潭黎村叶璇公之四女,年十九嫁于邓族国学生——绍统公。叶氏婆二十九岁时其夫辞世,当时高堂尚在,小姑尚幼,孤儿廷仕已夭亡。家境凄凉,孤苦零丁。然叶氏婆气节尚存,发誓从一而终,养老携幼,创业兴家。她胸怀青云之志,心怀慈善之念,勤俭持家,苦节孀居,事高堂尽敬尽孝,对晚辈尽心尽意,与妯娌和睦相处,待乡邻亲如一家。尤其是对二老诚心孝养,丧葬犹能尽礼。
叶氏婆节励水清,栢舟矢志,孝行懿德,宽厚贤惠,虽数十年之酸风楚鱼,而处之如一日,其坚贞之节,纯孝之行,令人景仰。叶氏婆享年九十一岁,实世人之所罕有,使人益信节孝者,其寿必长,其福必厚。
己卯年,皇帝下诏为其建造节孝坊,以彰其德行。壬辰年,叶氏婆又荣入节孝祠,令后人俯仰流连。
记得老家南九村西南方埇仔坡我家的小菜园边,有一个叫丰牌的遗址,上面石块不知何时已被取光,仅留少许基石。我一直认为,那不过是一般的建筑物而已,想不到居然是皇帝赐建表彰我族叶氏婆德行的牌坊,实在是孤陋寡闻,愚昧至极;又想起在家种菜时对丰牌遗址多有不敬,非常内疚。
——蒙氏婆仁厚贤惠
蒙玉花婆生于生于民国戍辰年,系雷鸣镇美染村蒙传益之女。于1950年10月嫁本族十七世孙之钦为妻。婆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艰苦创业;相夫教子,持家有方;品行端庄,性情谦和;以德报怨,宽宏大度;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人缘蛮好,口碑极佳。婆卒于公元2002阴历六月初一,葬于琼海石壁镇西方赤面岭,坐乾向巽,于公元2004年冬立碑。其优良的人品道德,正如其孙女惠文《忆祖母》一诗所言:毕生力践真诚善,目不识丁竟斐然。乐助亲朋情似海,勤携孤寡德如山。相夫教子传佳话,创业兴家酿美谈。耗尽身心终不悔,道是平凡亦不凡。
(十八世孙光华整理)
我细阅史书,寻根问祖,收获颇多。
尽管史书无情,有褒有贬,但对我祖褒奖有加,尤其是史书经典《资治通鉴》对我族人事记载之多,叙述之细,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正本清源,弘扬祖德,乃晚辈天职。因此我不揣浅薄,结合史实,对本族祖史予以简评。
——通公受皇帝恩宠空前绝后
本族四十二世祖通公因扶助汉文帝创业有功,得赐铜山铸钱。其恩宠可谓空前绝后。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记载,“……文帝下诏……废除禁止私人铸钱的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
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文帝宠幸。文帝为使邓通成为巨富,就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赏赐给他,让其采铜铸钱。吴王刘濞境内的豫章郡有产铜的矿山,他召集了许多不向官府登记户籍的游民开矿铸钱。于是吴国和邓通所铸造的铜钱流通于全国。”
通公得赐铜山铸钱的难得机遇,对邓族的发展壮大,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公的缺失令人遗憾
通公对皇上礼节欠缺,教训深刻。
《资治通鉴》第十五卷记载,“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申为人廉洁正直。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文帝宠幸,赏赐的钱物累计万万钱。文帝曾在他家中欢宴饮酒,宠幸的程度无人能比。申屠嘉曾来朝见文帝,见邓通正在文帝身边,礼节很简慢。申屠嘉奏报完政事说:‘陛下如果宠信亲近臣子,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之礼,却不能不整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私下会告诫他。’散朝之后,申屠嘉用公文召邓通来丞相府。邓通不来,申屠嘉便要斩杀他。邓通很恐惧,进宫告知文帝。文帝说:‘你只管前去,我会派人传你。’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赤着双脚,向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坐着,安然自若,不予礼致,责备说:‘朝廷,那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竟在殿上戏闹,这是大不敬之罪,该判处斩首。来人,立即把邓通处斩!’邓通吓得一再磕头,磕得头到处流血,申屠嘉仍不表示宽恕。文帝估计丞相已让邓通吃了苦头,就派使者持皇帝使节来传唤邓通,并且转达文帝向丞相表示歉意的话。通回到宫中,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一点杀了我。’”
谦虚谨慎,乃做人处世之根本。通公得皇帝宠幸,本是好事,但忽视礼节,过于随便,近乎得意忘形,难免乐极生悲。其缺失实在令人遗憾。我等务必从中吸取教训,谦虚谨慎,低调做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禹公不愧为东汉开国元勋
本族四十七世祖禹公审时度世,善抓机遇,以特别之为,立特别之位。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玄当皇帝,将领们不受限制,皇亲国戚胡作非为,百姓捶打胸口,转而思念王莽新朝。大司马刘秀考察官吏政绩,根据能力大小任用罢免,公平审理诉讼刑狱,废除王莽残酷的政制,恢复汉朝官名制度。官民喜悦,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与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驱马追赶刘秀,直追到邺越才追到。刘秀说:‘我有权封爵任官,先生这么远前来,难道想入仕途?’邓禹说:‘不愿意。’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干什么?’邓禹说:‘只愿阁下的威望和恩德普及四海,我能在你的属下尽一尺一寸之力,使我的声名记载在史书上而已。’刘秀笑起来,于是留邓禹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观察古代圣明君王的兴起,不过两个条件:天时和人和。现在从天时来看,刘玄即位后,天象变异却兴起了;从人事来看,帝王大业,不是平凡人物所能胜任的。土崩瓦解的形势,已经可见。阁下虽然立下了辅佐的功勋,但恐怕还没有什么成就。况且您一向具有盛大的德能和功勋,受到天下人的向往和敬佩。无论带兵或从政,纪律严肃,赏罚公开而守信。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务求取悦民心,创立高祖当年的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以阁下的远虑,天下不难统一。’刘秀非常高兴,因而命邓禹在营中下榻,和他进行磋商。刘秀每次任命或派出将领,多征求邓禹的意见。邓禹对将领的判断都与他们的才能相称”。
禹公看到刘玄昏庸无能,而刘秀勤勉爱民,定能成就帝业,故积极追随,不失为明智之举,处世良策。
禹公投奔刘秀以后,奋发有为,助其登基功不可没。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秀将要夺取燕、赵……于是任命邓禹当前将军,分出摩下精兵二万人,派他西入幽谷兰,并让他自己选择可以同行的副将及幕僚。刘秀亲自送邓禹到野王,命寇恂征集粮食,制造武器,供应邓禹。”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记载,“邓禹的军队进抵萁兰,打败了河东郡都尉的军队,进军包围了安邑县。更始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从大阳渡河,准备攻打邓禹。邓禹在解县南迎击,斩杀樊参。王匡、成丹、刘均纠集十余万军队,再次攻打邓禹。邓禹军交战失利。第二天,王匡等因为当天是六十甲子忌日最后一天,故闭门不出。而邓禹因此得以整顿部署部队,王匡军逼进营垒后才传令击鼓反击,大败敌军。邓禹追击斩杀了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于是平定河东。
邓禹进入夏阳。更始朝左辅都尉公乘歙率领部众十万人和左冯翊的军队在衙县共同抗拒邓禹。邓禹再次打败敌人……
三辅百姓不知应归附谁,听说唯独邓禹的军队连打胜仗,且军纪严明,于是全都扶老携幼,老远看见邓禹的军队就迎上前去,归顺的人每天以千数计算,部众号称百万。邓禹所到之处,都停车竖起符节,慰劳归顺的百姓,父老儿童满满地围在邓禹车下,没有不感激喜悦的。于是邓禹的威名震动关西,所到之处,各营寨郡邑全都开门归顺……
邓禹率领军队向南到达长安,驻屯昆明池,拜竭祭祀高庙,收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神位,送往洛阳。同时巡行陵园,安排官兵事奉守护……
汉光武帝刘秀派使者持符节任命邓禹当下司徒,封为酂侯,食邑一万户。当时,邓禹二十四岁……
邓禹代表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隗嚣为西外大将军,全权处理凉州、朔方事务……
刘秀派邓禹招降汉中王刘嘉。……刘嘉的宰相李宝态度傲慢。邓禹因此斩杀李宝。
刘秀把所有的功臣都封为侯爵。梁侯邓禹、广平侯关汉都享有四个县的封地。博士丁恭发表意见说:‘古时候,分封诸侯不过方圆百里。树干强壮,树枝弱小,以此来把国家治理好。现在封四个县,不合法制。’刘秀说:“古时候的亡国,全是因为无道,从来没有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记载,“明帝下诏:‘……高密侯邓禹是功臣的首领,东平王刘苍宽厚渊博而有谋略。兹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
明帝怀念创立东汉中兴大业的功臣,于是在南宫云台画上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邓禹居第一位。”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 禹公在扶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过程中功勋卓著,不愧为东汉开国元勋。也正因为这样,禹公才身居古史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功绩载入《中国历代名将传》,实在是令人折服,令人骄傲。
——禹公沽名钓誉导致兵败于赤眉有损形象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怪。但禹公兵败于赤眉军,完全是因为沽名钓誉,固执己见,过分追求功劳,导致败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之一世英名。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记载,“刘秀因为关中还未平定,而邓禹久不发兵进攻长安,写信责备他说:‘你作为大司徒……应抓住时机进军讨伐,坐镇抚慰长安,维系民心!’邓禹还是坚持以前自己的意见,另去攻打上郡各县,继而征兵运粮,返回大要……”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记载,“邓禹派兵在郁夷攻打赤眉,反被赤眉打败。邓禹于是撤军,抵达云阳。赤眉又进入长安。延岑驻扎在杜陵,赤眉将军逢安攻打延岑。邓禹因逢安的精兵离开长安,便率军袭击长安。恰巧谢禄的救兵赶到,邓禹战败逃跑……
刘秀又下诏征召邓禹回洛阳,说:‘要慎重,不要同穷途末路的敌人争高低……不许再轻率进攻!’”
遗憾的是禹公不遵旨意,一意孤行。
《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记载,“邓禹对于自己身受重任而没有功劳感到惭愧,多次用饥饿的士卒去攻击赤眉军,却总是打败仗,于是他率领车骑将军邓弘等通过河北县抵达湖县,邀冯异和他一起攻打赤眉。冯异说:‘我看赤眉还很多,可逐渐用恩德信义动摇引诱他们,很难一下子就用武力打败。现在皇上派将领们屯驻在渑池,威胁赤眉的东翼,而我攻打赤眉的西翼,一举消灭他们,这是万全之计!’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主张,于是邓弘同赤眉军大战了一整天。赤眉假装战败,丢弃辎重逃走,辎重车上装的全是土,用豆子覆盖上面。邓弘的士卒饥饿,争取豆子。赤眉军乘机返回攻打邓弘。邓弘军队大乱。冯异和邓禹联合救助邓弘,赤眉军稍稍退却。冯异认为士兵们又饿又累,应该暂且休息。邓禹不听,又去交战,被赤眉打得大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带着二十四名骑兵逃出战场回到宜阳……
邓禹呈上大司徒、梁侯的印信绶带。刘秀下诏还给邓禹梁侯的印信绶带,任命他为右将军。”
禹公兵败于赤眉,其教训相当深刻。如果公能遵从旨意,听从劝告,何致如此!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通过这一事件,一方面说明公功劳很大,使朝廷不得不对其网开一面;另一方面说明汉文帝宽宏大量,对公犯下的抗旨重罪不予严究。如果换其他皇帝,公之性命,恐怕难保。
——禹公的家教值得称道
禹公深懂,富不过三代。要想子孙代代永昌,必须让其发奋学习,学有所长,靠自身本事创业立足。因此,公特别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家教颇受称道。
《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记载,“邓禹性格敦厚,有十三个儿子,让他们各自研习一种技能。他治家的严谨,对子孙的教育,都可以作为后世效法的榜样。家里的开支取自封地的收入,不从其他产业营利。”
公之二子训公、孙女邓绥及孙辈邓彪、邓弘等之所以大有建树,名垂青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禹公严格有效的家教。
——训公(禹公之子)的功德令人折服
如果说,禹公因辅助刘秀登基功勋卓著而名垂青史,训公则是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大有建树而名垂青史。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记载,“当初,明帝曾经治理过滹沱河和石臼河……工程艰巨。太原的官吏和百姓苦于徭役,连年不能完工,死亡者不可胜数。章帝任命中郎将邓训为谒者,主持这一工程。邓训经过考察测量,明白此事难以完成,便将实情一一奏报。章帝下诏,撤销该工程,改用驴车运粮。停工以后,每年节省开支以亿万计,得以活命的役夫有数千人。”
《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记载,“公卿推举前张掖太守邓训接替张纡任护芫校尉。烧当羌人部落首领迷唐率领一万骑兵,逼近边塞,但不敢进攻邓训,而准备先胁迫小月氏胡人臣服。由于邓训的庇护,迷唐未能与小月氏胡人交战。议论此事的官员一致认为,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是对汉朝有利的事情,不应采取制止和庇护的策略。邓训说:‘由于张纡失信,致使羌人各部落群起反叛,凉州官民的性命,就像悬在一根发丝上那样危险。推求胡人所以难与汉朝同心的原因,全都是因为我们的恩德信义不厚。现在乘胡人受到逼迫的机会,以恩德相待,希望将来能为我所用。’于是下令打开城门和他所居住的护羌校尉府后园大门,将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接纳入内,派兵严密守卫。羌兵抢掠没有收获,又不敢对小月氏胡人各部落进行逼迫,便撤退离去。因此,湟中地区的胡人部族都说:‘汉朝官吏总是要我们相斗,而如今邓使君却用恩德信义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如同得到了父母的庇护!’他们全都十分欢喜,向邓训叩头说:‘我们一切听从您的命令!’邓训便进行安抚教化,胡人大小无不心悦诚服。于是邓训又悬赏招降羌族各部落,让已降的羌人引诱其他羌人前来归顺。迷唐和叔父号吾率领本部落羌人八百户前来依附汉朝。于是,邓训征调湟中地区的汉人、胡人、羌人部队四千人出塞,在写谷袭击迷唐,将他打败。于是迷唐撤离大、小榆谷,移居到颇岩谷,部从全部离散……
迷唐打算重新回到故地。邓训在湟中征调六千士兵,命长史任尚率领,用皮革缝制小船,放在木筏上,作为渡河工具。汉军发动袭击,大败迷唐,先后斩杀一千八百余人,俘虏二千人,缴获马牛羊三万余头,迷唐的整个部落几乎全被消灭。迷唐收集残余的部众,向西迁移了一千余里,原来依附他的那些小部落全部叛变。烧当部落贵族东号前来归降,叩头请死。其余的贵族都将人质送到边塞投诚。于是邓训安抚接纳归顺的羌人,他的威望和信誉广为传播。由于边境安宁,便撤除驻军,命士兵各回本郡,只留下免刑囚徒二千余人,分别从事开荒垦田和修缮堡垒亭障而已。”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护芫校尉邓训去世。宦吏、百姓、羌人和胡人从早到晚前往哀悼的,每日有数千人。有的羌人和胡人甚至用刀自刺,并杀死自己的狗马牛羊,说:‘邓使君已死,我们也一起死吧!’邓训先前担任护乌桓校尉时的部下,全都上路奔丧,以至城郭为之一空。有关官员用逮捕奔丧者的手段进行阴拦,但人们并不理会。有关官员将情况报告了护乌桓校尉徐傿,徐傿叹道:‘这是为了义啊!’便下令将被捕者释放。于是,当地家家户户为邓训立祠进行供奉,每有疾疫发生,人们就向邓训祭告祈福。”
俗云,窥一斑而见全豹。训公的政绩姑且不论,仅从其逝世后群起奔丧和家家供奉的盛况,足见训公功德无量,民心所向。
——邓贵人的修养德性难能可贵
禹公的孙女邓绥,秉承祖风,遵从家训,善于做人,妥为处世,当贵人以德立身,以诚待人,仁和谦让,孝顺友爱,堪称人之楷模。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太傅邓禹的儿子护芫校尉邓训,有个女儿名叫邓绥……被选入后宫,当了贵人。她谦恭小心,举止合乎法度,侍奉阴皇后和同其他嫔妃相处时,总是克制自己,居人之下。即使是对宫人和作杂役的奴仆,也都施以恩惠和帮助。和帝对她深为赞赏。邓绥曾患病,和帝特命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照料医药,不限定天数。邓绥辞让说:‘皇宫是最重要的禁地,让外戚久住在内,上会给陛下召来宠幸私亲的讥讽,下将使我遭到不知足的非议。上下都要受损,我实在不愿如此!’和帝说:‘人们都以亲属多次进宫为荣耀,你反而以此为忧虑吗!’每逢宴会,嫔妃们都争着修饰自己,唯独邓贵人喜欢朴素无华。她的衣服如有和阴皇后一样颜色的,便立即脱下换掉。若是和阴皇后同时进见,则不敢正坐或并立,行走时微躬上身,表示自己身分卑微。每当和帝有所询问,她总是退让在后,不敢先于阴皇后开口。阴皇后身材矮小,举止时有不合礼仪之处,左右随从掩口窃笑,唯独邓贵人忧而不乐,为阴皇后隐瞒遮掩,仿佛是自己过失。和帝知道邓贵人的苦心和委屈,叹息道:‘修养德性的辛劳,竟达到这种样子!’后来,阴皇后失宠,邓贵人每当遇到和帝召见,就借病推辞。当时和帝接连失去皇子,邓贵人担心后嗣不多,屡次挑选人才进献,以博取和帝的欢心。……阴皇后被罢黜,邓贵人求情挽救,没有成功。和帝打算将邓贵人立为皇后,而邓贵人却愈发谦恭,她声称病重,闭门深居,把自己隔绝起来。本年十月二十四日,和帝下诏,将邓贵人立为皇后。邓贵人表示辞让,不得已才即位为皇后。她下令:各郡、各封国一律不再进贡物品,每年四季只供应纸墨而已。每当和帝想封邓氏家族官爵时,邓皇后总是苦苦哀求,表示谦让。因此,在和帝生前,她的哥哥邓骘的官职没有超过虎贲中郎将。”
从以上历史记载不难看出,作为深受皇上宠幸的贵人邓绥,其修养德性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临朝摄政的邓太后总体上贤达圣明
由于和帝死后,其儿子也接连夭亡,登基的皇子年幼,使邓太后不得不临朝摄政。在其摄政的十九年间,总体上贤达圣明。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记载,“当初,和帝的儿子接连夭亡,前后达十余人。后出生的皇子就被密送民间养育,群臣无人知晓。及至和帝驾崩,邓皇后才将皇子从民间收回。长子刘胜,身患久治不愈的顽疾;幼子刘隆,出生才一百多天。于是邓皇后将刘隆接回宫中,立为皇太子。当夜,刘隆即位为皇帝。邓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临朝摄政。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大珠一箱。邓太后想到,如果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
邓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太后对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下诏说:‘每每查阅前代史事,看到皇后家族及其宾客仗势横行,使奉公而不徇私情的官员陷于混乱,给人民带来痛苦,这是由于执法不严,没有立即施行惩治的缘故。如今车骑将军邓骘等虽然怀有恭敬顺从的心意,但家族庞大,亲戚不少,宾客奸诈狡猾,对国家的法律禁令多有冒犯。现命令对邓氏家族的不法行为要公开地加以检束,不许包容袒护。从此以后,邓氏家族亲属犯罪,官员都不予以宽免。’……邓太后听从了樊准的建议,将国家所有的公田全部交给贫民使用,并随即擢升樊准,将他和议郎仓一同任命为代理光禄大夫,派遣樊闪为使者前往冀州,派遣吕仓为使者前往兖州,对灾民进行赈济,流亡的百姓全都得以复苏……
邓太后因天地阴阳失调,又接连发生战事,征调军队,于是下诏:在年终为退役的皇家卫士举行宴会时,不再安排游戏和奏乐。将参加大傩仪式的逐疫童子的数量减少一半。”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自从邓太后临朝摄政以来,水旱灾害达十年,四方异族从外入侵,盗贼叛匪在内纷起。每当听说民间饥馑,邓太后往往通宵不眠,亲自裁膳撤乐,削减个人享受,以拯救灾难。因此天下重新安定,恢复了丰收年景。”
以上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邓太后临朝摄政期间,宽厚圣明,体恤民情,值得称道。
——邓太后用人唯贤
邓太后坚持用人唯贤,就是与胞弟结仇之人,只要显明,也予重用。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骘因放弃凉州的计划未被采纳,从此对虞诩怀恨……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将他任命为武都郡太守……于是虞诩 查看研究地形,修建营堡一百八十处,并招回流亡的百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运输。虞诩刚到任时,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仅存户口一万三千户。而在任三年之后,米价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四百钱,居民增加到四万多户。人人富足,家家丰裕,从此一郡平安。”
在封建社会,一个手操生杀大权的皇太后,能对胞兄的政敌委以重任,实在是令人钦佩。
——邓太后对邓族后代的教育感人至深
邓太后虽然日理万机,但对邓族后代的教育格外重视。作为邓族后代,我读史后颇为感动。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邓太后征召和帝的弟弟、济北王刘寿和河间王刘开五岁以上的子女,共四十余人,以及邓氏家族的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为他们建立官舍,教学儒家经书。邓太后亲自监督考试。她下诏堂兄、河南尹邓豹和越骑校尉邓康等人说:‘处于末世的皇亲国戚和官宦人家,穿暖衣,吃美食,乘坚车,驱良马,但对待学术,却如面向墙壁而目无所见,不知道善恶得失,这就是灾祸与败亡的由来。’”
我认为,邓族后代能够人才辈出,大有建树,与当时邓太后抓好邓族后代的教育培养,关系极大。
——盛势下的邓族诸公宽厚谦让,唯才是举,实在难得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记载,“邓骘不愿久在宫中,一再请求回家,太后应允。四月,将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车骑将军邓骘、城门校尉邓悝、虎贲中郎将邓弘、黄门郎邓阊全都封为侯爵,各自享有一万户的食品邑。邓骘因协助册立皇帝有功,增加三千户。邓骘和他的弟弟们推辞谦让,但未获批准。于是他们躲开朝廷的使者,绕路前往皇宫大门,上书陈述自己的请求,前后达五六次,邓太后这才应允。……前虞贲中郎将邓弘(禹公孙子,阊公三子)去世。邓弘生性节俭朴素,研究欧阳氏解释的《尚书》,曾在宫中教授安帝。有关部门建议追赠邓弘为骠骑将军,位居特进,并封为西平侯。邓太后追念邓弘平素的志向,不加赠官爵及衣服,只赐钱一千万,布一万匹。邓弘的哥哥邓骘等人仍然辞让,不肯接受。……十月,新野君去世。邓太后命令司空负责治丧,礼仪比照东海恭王刘强。邓骘兄弟请求辞官服丧,邓太后打算拒绝,询问曹大家的意见。曹大家上书说:‘我听说,谦让的风格,是最大的美德。如今四位舅父坚持忠孝原则,自动引身退下高位,而陛下却因边境战乱不宁,不肯应允。然而,如果将来有人对今日的作法提出毫毛般的指摘,我担心那谦让的美名便不可再得。’邓太后这才答应了邓骘等人的请求……邓骘身居大将军之位,颇能推举贤能人才。他保荐何熙、李郃等进入朝廷任职,还延聘弘农人杨震、巴郡人陈禅等做自己的幕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邓骘听到杨震的名声以后,将他聘为幕僚。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出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任尚……被在闹市斩首,尸体暴露街头……邓骘的儿子、侍中邓凤曾接受过任尚的赐马,于是邓骘用剃发之刑来惩罚自己的妻子和邓凤,向朝廷谢罪……邓太后的堂弟、越骑校尉邓康,因邓太后摄政已久,家族权势过盛,屡次向邓太后上书,认为应当抬高朝廷的威望,自行削减外戚的私权,言辞极其恳切。邓太后拒不采纳。于是邓康声称有病,不去朝见。邓太后派内宫侍者前去探问。这位侍者先前做过邓康家的婢女,而通报自己是‘中大人’,邓康听到以后,辱骂了这位侍者。侍者心怀怨恨,回宫后,便报告说邓康装病,并且出言不逊。邓太后大怒,将邓康免官,遣回封国,取消了他的族籍。”
以上记载说明,我族当时诸公都宽厚谦让,品德优良。
——邓太后后期过于专权,有损形象
由于长期临朝摄政,发号施令,使邓太后逐渐养成了专横跋扈的恶习,以致后期处事卤莽,有时甚至是草菅人命,有损其早年形成的光辉形象。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司空袁敞为人廉正刚直,不肯阿附权贵,不合邓氏家族之意。尚书郎张俊有一封写给袁敞之子袁俊的私信,被仇家得到,仇家上书告密。袁敞被指控有罪,颁策免官,自杀而死。张俊等人下狱,被判处死刑。张俊上书鸣冤,为自己辩护。临刑时,邓太后下诏免他一死,判处轻于死刑一等刑罚……
因度辽将军邓遵是邓太后的堂弟,所以封赐优厚。任尚与邓遵争功,又被指控虚报斩杀敌人数量、枉法贪赃一千万钱以上,十二月,将他用囚车押回京城,在闹市斩首,尸体暴露街头,财产没收……当初,邓太后主持朝政,杜根任郎中,他与当时的一位郎官共同上书说:‘皇上已经长大,应当亲自主持政事。’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们全都装入白绢制的袋中,在殿上当场打死,然后用车运出城外。杜根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查看尸体时,他便装死。三天之后,他的眼中长出了蛆虫,才得以逃走,成为宜城山中一家酒铺的佣工,长达十五年。成诩原是郡府的官吏,也因劝谏邓太后归还大权而判罪。”
如此滥用杀伐,必定丧失人心,自毁形象。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豫章郡发现灵芝草,太守刘祗打算作为祥瑞献给朝廷,询问本郡人唐檀的意见。唐檀说:‘如今外戚之势力盛大,君权力衰微,这怎能是祥瑞呢!’刘祗这才作罢。”
可见邓太后后期不得人心,岂不哀哉!
——坏人蓄意陷害,导致邓族遭受灭顶之灾
邓太后虽然后期比较暴虐,但总的来说比较贤明,特别是邓悝、邓弘、邓阊等族人深明大义,自我约束,对国有功,不应蒙难。奈陈忠等小人得志,蓄意陷害,给邓族带来灭顶之灾。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 王圣见邓太后久不归还政权,担心安帝会被废黜,经常同中黄门李闰和江京围在安帝身边,一同诋毁太后,安帝每每感到怨愤和恐惧。及至邓太后驾崩,先前因受处罚而怀恨的宫人便诬告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向尚书邓访索取废黜皇帝的历史档案,策划改立平原王刘翼。安帝听到后,回想往事而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弹劾邓悝等大逆无道。于是废掉西平侯邓广宗、叶侯邓广德、西华侯邓忠、阳安侯邓珍、都乡侯邓甫德的爵位,将他们全部贬为平民;邓骘因不曾参与密谋,只免去特进之衔,遣回封国;邓氏宗亲一律免去官职,返回原郡;没收邓骘等人的资财、田地和房产;将邓访及其家属,放逐到边远的郡县。在郡县官员的迫害下,邓广宗、邓忠二人自杀。后又将邓骘改封为罗侯。五月庚辰(初一),邓骘和他的儿子邓凤一同绝食而死。邓骘的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以及将作大匠邓畅,全部自杀。唯独邓广德兄弟因母亲与阎皇后是亲姐妹,得以留在京城……
陈宠的儿子陈忠在邓氏家族当政时未能得志。及至邓骘等人失势,陈忠被任命为尚书,屡次上书弹劾,终于使邓氏家族陷于重罪。”
这次浩劫,使邓族大伤元气。如果没有邓太后后期的暴虐,没有坏人蓄意陷害,邓族的发展必定是另一番繁荣景象。从这点意义讲,邓太后当政,既给邓族带来无限的荣光,又给邓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实在令人遗憾,令人痛心。
——邓族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朱宠等众多贤人冒死帮助
邓太后逝世以后,由于陈忠等人蓄意陷害,邓氏家族遭受灭顶之灾,幸得朱宠等贤人冒死呼喊,为其鸣冤,使皇上有所醒悟,本族也因此得以生存发展。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记载,“大司农、京兆人朱宠,痛心于邓骘无罪而遭遇祸难,于是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奏书说:‘我认为和熹邓皇后具有圣明善良的品德,就如周文王的母亲文母,是汉朝的文母。她的兄弟忠孝,共同忧心国事,受到王室的倚重;迎立皇上以后,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的皇后家族,都不能与他们相比。他们应当由于善良和谦让的行为而得到保佑,但却横遭宫人片面之辞的诬陷。口舌锋利,危害耸听,扰乱了国家。罪名没有明白的证据,判案也没有经过审讯,结果竟使邓骘等人遭受这样的惨祸,一家七口,全都死于非命,尸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回家乡,违背天意而震动人心,全国各地一片颓丧。应当准许他们的尸骨还葬祖坟,优待保护留下的孤儿,让邓家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灵。’朱宠知道他的言辞激切,自动前往廷尉投案。于是陈忠又弹劾朱宠。安帝下诏将朱宠免官,让他返归乡里。民众多为邓骘鸣冤,安帝有所觉悟,于是责备迫害邓氏家族的州郡官员,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芒山安葬,邓骘的堂兄弟们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阳。”
当我读到史书的以上记载时,仿佛看到朱宠的高大形象,听到朱宠的铮铮之言,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激的情怀将伴随终生。
——芝公对蜀汉建国立足功不可没
诸葛亮掌政以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恢复最初的大战略构想。为此,他煞费心机,苦无良方。后得我族芝公鼎力相助,终大有建树。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记载,“尚书邓芝向诸葛亮说:‘现在主上幼弱(刘禅时年十七岁),初即帝位,应该派遣大使与吴国重修旧好。’诸葛亮说:‘这件事我想了很久,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罢了。今时算找到了。’‘这人是谁?’邓芝问。‘就是您!’诸葛亮回答。于是特命邓芝为大使,到吴国去重修旧好。
邓芝到达东吴。这时吴王还没有与曹魏绝交,犹豫不决。孙权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上表请求谒见说:‘我现在来贵国,也是为吴国打算,不只是为了汉而已。’吴王接见他说:‘我很愿意与汉友好,但是恐怕汉主幼弱,国势弱小,被魏所乘,无法自保。’
邓芝回答:‘吴、汉小国,拥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盖世的英才,诸葛也是一时的豪杰。汉有重重险阻之固,吴有三江天险之阻,双方密切合作,进可以统一天下,退可以与魏三雄并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大王如今要是屈服于魏,魏国必定要求大王入朝,而且要求您的太子为人质。如果您不从命,则发军讨伐,汉到时也会顺流而下进攻吴国。如此,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您的了。’
吴王孙权默然良久,然后说:‘你的话不错。’于是与魏绝交,而与汉连和。
第二年四月,邓芝再度来到吴国。孙权问他:‘如果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是很好的事吗?’ 邓芝回答:‘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如果消灭曹魏以后,大王您不能体认天命是将天下归于汉室,两国君主各自发挥德性,两国大臣各自尽其忠诚,届时两国才是整顿军队,发生战争的时候。’
吴王哈哈大笑:‘君竟然如此诚实啊!’”
也就是说,诸葛亮与孙权结盟的目的,是联合对抗曹魏,等到曹魏亡后,就是两国相争的时候。蜀汉的大战略构想是如此,其实吴国的构想也是如此,只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一致,所以联和抗曹。
愚认为,当时如果没有芝公重申联吴的大战备构想,并卓有成效地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蜀汉是否能够立国,能否与魏吴形成鼎足三分之势,谁也不敢预料。由此可见。芝公对蜀汉建国立足,功不可没。
——艾公不愧为一代名将
邓族自古人才济济,文官如林,武将如云。其中,魏国邓艾为魏国建国大业屡立奇功,不愧为一代名将。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蜀汉的卫将军姜维进犯雍城……南安太守邓艾进兵保卫了麴城,切断了运输道路和城外流水……邓艾对各个将领说:‘姜维如今突然返回,而我军人少,按照兵法他们应渡河来战,但是他们都不筑桥,其实姜维让廖化牵制我们,使我们不能返回,而姜维决定从东面袭取洮城。’……邓艾当天夜里就秘密出兵直奔洮城。姜维果然渡河而来,但邓艾先期到达占据了洮城,蜀军于是返回。”
艾公的韬略在历代名将中,也独树一帜。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邓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经死了,大臣们尚未顺从新朝廷,吴国的名宗大族都有自己的部落,拥兵仗势,是可以违抗朝廷命令。诸葛恪不太想着抚恤关怀上下臣民,以建立治国的根基,却热衷于对外战争,肆虐役使人民,把全国的军队,困顿在坚固的城下,死掉的数以万计,结果遭受重创失败而归。这就是诸葛恪获罪之日。古时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受到了君主的信任,但君主死后他们仍然失败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个贤人,而且他也不顾虑大的忧患,所以诸葛恪的败亡,指日可待。’果然,过不多久。诸葛恪就被其部属杀死,并诛杀三族。”
当时,魏国许多大将都畏惧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姜维。艾公却敢于与其斗志智斗勇,而且常占上风。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记载,“诏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邓艾据守武城山来抵抗姜维。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之地未能成功,当天夜里,他渡过渭水向东而行,沿山奔向上邽,邓艾又与姜维在段谷交战,把姜维打得大败。魏国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石诸军事……姜维上书谢罪,自求贬职,蜀汉就让他改任卫将军代行大将军的职权……十月,姜维入侵洮阳,邓艾与他在侯和交战,打败了他……景元四年,诏令诸将军大举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从狄道赴日松、沓水,以牵制姜维……邓艾从阴平出发走了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桥梁建阁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境地。邓艾用毡毯裹住自己,翻转着滚下山去,将士们也都攀缘着树木岩壁鱼贯而进。邓艾首先到达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大败敌兵,杀了诸葛瞻和黄崇……蜀汉人没想到魏兵突然而至,没做守城准备。听说邓艾已经进入平地,百姓们惊恐万分,都逃亡山林大泽,不可禁止……邓艾到达成都城北,汉后主率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缚手于后,拉着棺木走到军营门前。邓艾持节解开缚绳,焚毁了棺木,请进军营相见;约束控制将士,不许掠夺百姓,安抚接纳投降依附之人,让他们恢复旧业。然后按照东汉初年邓禹的故事,秉承皇帝旨意授予汉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的群官各随其职高低授予王官,或担任邓艾属下官吏。”
这标志着蜀汉的最后灭亡。艾公的功劳,堪称魏之第一。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毁之。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记载,“钟会因邓艾承旨专权行事,就与卫瓘一起密报邓艾有谋反的表现。钟会善于摹仿别人的字体,就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奏章和上报事情的书信,改写了其中的话,让言辞狂悖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夸之处,同时又毁掉晋公司马昭的回信,亲手重新写以使邓艾生疑。……春季,诏令用囚车押回邓艾……钟会到了成都,派人把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者,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己被擒,钟会则独自统领大众,威震西部地区,于是下定决心,阴谋反叛……邓艾军营的将士追上囚车把邓艾救出并迎回来。卫瓘认为自己与钟会共同陷害邓艾,恐怕他回来会有变乱,就派遣护军田续等人领兵去袭击邓艾,在绵竹西边遇上,于是杀了邓艾父子……邓艾其余在洛阳的儿子被诛杀,又把他的妻子及孙子迁到西城。”
可怜艾公忠心为国,功勋卓著,却遭钟会等小人陷害,实在令人惋惜。
——叶氏婆高尚德行令人钦佩
我族定安支十二世祖绍统公妣叶氏婆高风亮节,德行卓然,令人钦佩。
《邓氏族谱》记载,叶氏婆出于望族名门,系定安潭黎村叶璇公之四女,年十九嫁于邓族国学生——绍统公。叶氏婆二十九岁时其夫辞世,当时高堂尚在,小姑尚幼,孤儿廷仕已夭亡。家境凄凉,孤苦零丁。然叶氏婆气节尚存,发誓从一而终,养老携幼,创业兴家。她胸怀青云之志,心怀慈善之念,勤俭持家,苦节孀居,事高堂尽敬尽孝,对晚辈尽心尽意,与妯娌和睦相处,待乡邻亲如一家。尤其是对二老诚心孝养,丧葬犹能尽礼。
叶氏婆节励水清,栢舟矢志,孝行懿德,宽厚贤惠,虽数十年之酸风楚鱼,而处之如一日,其坚贞之节,纯孝之行,令人景仰。叶氏婆享年九十一岁,实世人之所罕有,使人益信节孝者,其寿必长,其福必厚。
己卯年,皇帝下诏为其建造节孝坊,以彰其德行。壬辰年,叶氏婆又荣入节孝祠,令后人俯仰流连。
记得老家南九村西南方埇仔坡我家的小菜园边,有一个叫丰牌的遗址,上面石块不知何时已被取光,仅留少许基石。我一直认为,那不过是一般的建筑物而已,想不到居然是皇帝赐建表彰我族叶氏婆德行的牌坊,实在是孤陋寡闻,愚昧至极;又想起在家种菜时对丰牌遗址多有不敬,非常内疚。
——蒙氏婆仁厚贤惠
蒙玉花婆生于生于民国戍辰年,系雷鸣镇美染村蒙传益之女。于1950年10月嫁本族十七世孙之钦为妻。婆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艰苦创业;相夫教子,持家有方;品行端庄,性情谦和;以德报怨,宽宏大度;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人缘蛮好,口碑极佳。婆卒于公元2002阴历六月初一,葬于琼海石壁镇西方赤面岭,坐乾向巽,于公元2004年冬立碑。其优良的人品道德,正如其孙女惠文《忆祖母》一诗所言:毕生力践真诚善,目不识丁竟斐然。乐助亲朋情似海,勤携孤寡德如山。相夫教子传佳话,创业兴家酿美谈。耗尽身心终不悔,道是平凡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