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邓小平祖先播迁史
发布时间:2013-03-01 20:53:00 人气: 来源:未知
探索邓小平祖先播迁史
● 邓延寿
曾听江西吉安的邓氏宗亲说:邓小平可能是梅县松口的太乙公所传,因为太乙公也是我的祖先,带着这个疑问和兴趣,我在收集资料撰写族谱的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
根据四川广安《邓氏分谱叙》和江西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及粤东太乙系祖传的邓氏族谱和其它有关资料,根据本人收集所掌握的邓小平祖先播迁史叙述如下:
在他的故乡四川广安发现《邓氏分谱叙》和其他重要资料,是这样记叙的:
接代有名人
《邓氏分谱叙》由醇公祖公题,曾孙绍明续记此,现为邓小平的同祖堂弟邓先远独执续藏。全谱共四万二千余字,内容有朝数、世系、明纪、清纪和寿文、祭文等。谱叙首曰:“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所书之谱,则各执一本,各书其分派,各做其来历,世世加添……”
从江西到广安
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娶妣曾氏,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卒葬邓家湾,除二,四祖外,三、五、六、七世祖均考学进士,八世祖邓士廉是明朝的历官、史部尚书。九世祖为廪生。这九个世祖中的六、七、八世祖兄弟十五人,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官兵马指挥使司等职。
清一至九世祖,只一有世祖邓绳其公的第三代十个孙子中有六兄弟分为清的副榜学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而后,则立邓氏字辈,曰:“以、仁、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应、尔、昌、荣”,此后邓氏命名,卒皆准比。
《邓氏分谱叙》对邓小平早年经历有详细记载
《邓氏分谱叙》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该谱又载:“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小平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由此考证,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为邓绍昌之父,小平先圣之祖父。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绍昌。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又名邓文明,清未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祖母所立之墓基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墓上刻有副对联,横额是“人杰地灵”,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
邓绍昌有四男三女,长子先圣(小平),学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座农舍院落里。次子邓先修原为湖北省政府省长,现任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三子邓先治生前为贵州省六枝市市长;四子邓先清,现在四川省政府供职。
长女邓先烈,家庭妇女;次女邓先芙,原在四川省委办公厅从事机要、档案工作;三女邓先琼,原在天津,北京国防科委等工作(二炮下属一个机要办公室)。
邓小平的舅父淡以兴,是四川广安县政协委员。
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俭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通过勤劳俭用积攒下来的钱粮做资金,在父辈茅舍屋基上,建起一幢十六间传统风格U字形的木结构瓦舍。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后来这里成为了名胜之地,现在已辟为“邓小平同志旧居”,里面陈列着邓小平一生的照片和他用过的家俱。几年来,每年总有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邓小平出生的住房和了解他的生涯经历。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字绍昌,是邓家独生子,生长在经济比较富裕,又崇尚文化的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家里全靠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操持家业,抚育后人。戴、淡相继离开人间后,又由邓小平的继母、嘉陵江支流涪江船工的女儿夏伯根理家育子。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恒升乡有点小名气的“淡家牌坊”,并称得上是较为富有的家庭。她是长女,从小受到中国传统重视家教的良好教育。她与邓小平的父亲结婚后,娘家父母相继去世,弟弟淡以兴两弟兄及其妻子四人均因染上了吸大烟的坏习,几乎将父辈遗产田地卖光吃光,倾家荡产,成为贫穷的农民。中共建国后,淡以兴和妻子杨明凰才把烟瘾戒脱,变成为农民。
严格的家教与孝道
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严于家教,要求子孙学圣、修身、治家、清廉。小平舅父淡以兴谈起他和小平孩提生活时曾说:“幼年时,我和小平一起上学念书,我太笨,他很聪明,每回考试他都名列前矛。”因此,大家都选小平当学生代表,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姐夫和姐姐对小平要求甚严,向老师提出“不要小平当代表,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邓小平十分孝敬父母亲。在距牌坊村二公里的佛手山下,有一座四合群墓,左一为邓小平生母淡氏之墓,左二是邓小小平祖母戴氏之墓,正中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淡氏老孺人之墓,孝男先圣、修、治、清”,此系“民国十六年丁卯夏月吉立”。左二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据说,邓小平在五十年代曾亲自寄款回家,为祖母、母亲之墓填土砌石,寄托哀思;八十年代初,邓小平胞弟邓先修同邓小平的女儿一起专程到佛手山为二老扫墓。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不幸早年去世后,继母夏伯根料理家务、抚育子女。在动乱中倍受岐视的夏伯根,又毅然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因此,邓小平特地安排与夏伯根、卓琳同排同坐合影留念。
邓氏的后裔
“邓小平故居”陈列着“小平全家合影”照片。他的家庭是在战争年代中建立的。他的夫人卓琳生有两男三女,长子朴方,生于刘邓大军的军营中,邓小平求刘伯承赐名,刘说中国有句吉祥的话为“纯朴方正”,就叫“朴方”如何?邓说善哉。后来次子问世,邓小平以“质朴”配对,定名为质方。三位女儿的取名,亦是趣中有趣。
邓小平是讲男女平等的,既然男孩由自己作主命名,女孩命名就全权交给卓琳了。卓琳就以已名为女名,取名从“木”不从“王”都是单名,一曰“林”,一曰“楠”,一曰“榕”,林、楠、榕皆为神州大地林木,其意是望子成材。邓小平有一个外孙女,两个外孙儿,外孙女曰“棉棉”,外孙儿“蒙蒙” 、“羊羊”。邓氏后裔在繁衍成长。有时邓小平带着外孙女种树,手把手地教。有时邓小平视察归来,羊羊兴高采烈地迎接外公。八年前,在杭州岳飞墓秦桧跪像前,邓小平给外孙蒙蒙讲英雄和卖国贼的故事,教育后人须学好人。
至于邓鹤轩的先祖,纂修于1924年的江西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记载了邓鹤轩在江西的祖辈谱系。枫田.邓氏的始祖为邓梅魁,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从袁州白芒(今江西分宜县)迁至安福瓜畲定居。若干代以后,邓梅魁的后裔分别从瓜畲迁至安福的枫田、赤谷、平都、吉水的醴塘、邓塘和庐陵县的固江、横江、永阳等地。因此,庐陵的邓氏宗族尊安福瓜畲的邓梅魁为始祖。
邓氏家族由庐陵迁四川广安,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密切相关。古庐陵是中原移民向沿海、湖广和四川迁徙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向南从赣江和奉驰道直下闽粤岭南;向西可翻越武功山到达湖广云贵川。安福民间保存的250部各姓族谱中记载,他们的祖先大多是从中原地区迁来的,然后向南和西部迁徙。由于庐陵地区人烟稀少,山河阻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又远离中原战场,成了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及继续跋涉迁徙的中转站。元末明初,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湖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朱元璋便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广四川,一时间庐陵移民络绎不绝。至今湖广和四川一带,民间仍有不少人自称祖籍是江西庐陵,并且说,凡是江西人的后裔,都多长一块小脚指甲。两湖人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他们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迫移民来的,是捆绑手脚押送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当然,邓鹤轩由赣入蜀不属此例。他是官居兵部员外郎至蜀后,遂将家定居四川广安。
庐陵邓氏除迁徙四川以外,还有迁往其它地方的。如香港锦田邓氏,至今在港已繁衍三十五代,共二万余人,子孙分布香港九龙新界等地区。还有的远涉重洋,迁至英国、德国、荷兰以及西欧其它国家。
古庐陵广义讲,包括现如今江西省的安福、吉水、吉安、永丰等县,古庐陵县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吉安县。
庐陵邓氏初始祖邓梅魁以前的谱系又如何呢?《枫田邓氏族谱》称,邓梅魁以前的远祖是东汉人邓禹,又称元公……。
因为《枫田邓氏族谱》只记载邓梅魁以前的远祖是东汉邓禹,而邓禹传至邓梅魁几十世的资料尚未系列记叙,到底邓禹的后裔何时到江西开基又第几代传至邓梅魁的呢?
而我在撰写粤东太乙世系族谱时,发现我族的播迁中,其中一个支系最早到江西开基的祖先是七十六世祖叔如岳、如嵩、如岗,我们的族谱是这样记载的:
七十四世祖煌公: 字开权,号邯。佐唐玄宗有功,封郢侯(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妣郑、魏二夫人,生四子,长子景山,次子仁山,三子玉山,四子昆山。
七十五世祖景山公:字宏通。唐肃宗时为河东节度史,享寿古稀,殒葬于河东(今山西省东南地区)平阳府天宝山。妣王、吴二夫人,生二子,长子扬,次子威。
七十五世祖叔仁山公:字宏道,生于唐代。妣刘氏生一子奇,字子文,为广州佥判。因同寅肆虐,遂解印隐居黎水。配王安人,生三子,长子如岳,次子如嵩,三子如岗,世居湖湘。后遭兵乱,如岳偕弟迁居江右(今江西省南康县)南安府南康县石下南梁开基。如嵩迁居高塘富下,如岗转居太平桥清江潭上开基立业。
经查仁山公是唐肃宗时代人物(公元711年至762年),也说明如岳、如嵩、如岗是这个时期播迁到江西南康县的,至于其后裔有无从江西南康县播迁到江西分宜县,是否繁衍邓梅魁的呢?因为此世系非我族直系,我们祖传的族谱没有记载,这也有待江西枫田邓氏族人和四川广安的族人去进一步去厘清。
可以肯定地说邓小平非梅县松口的太乙公所传,因为邓小平的祖先邓梅魁在公元1049年从袁州白芒(今江西分宜县)迁至安福瓜畬 定居,而太乙公是1199年到松口开基。
至于太乙世系的祖先与邓小平的祖先是第几世分支的呢?假如仁山公是传邓梅魁…邓鹤轩…邓小平的祖先,那么太乙系族人与邓小平共同的祖先是七十四世煌公。到底是不是这要与枫田邓氏族人和四川广安的族人共同探索,如果查证属实,我可以从一世曼公到七十四祖煌公一代不漏地将这些史材提供给四川广安等宗亲。因为我花了三十年时间所收集整理的本族族谱世系脉络很齐(从一世曼公到当今刚出生的新生代一代不漏地予以记叙)、史记资料很全(祖先出生地、播迁史、生平、事迹、埋葬地等能查到资料的都予以记叙清楚)。
作者:邓延寿 系广东大埔县邓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2013.2.28日
● 邓延寿
曾听江西吉安的邓氏宗亲说:邓小平可能是梅县松口的太乙公所传,因为太乙公也是我的祖先,带着这个疑问和兴趣,我在收集资料撰写族谱的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
根据四川广安《邓氏分谱叙》和江西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及粤东太乙系祖传的邓氏族谱和其它有关资料,根据本人收集所掌握的邓小平祖先播迁史叙述如下:
在他的故乡四川广安发现《邓氏分谱叙》和其他重要资料,是这样记叙的:
接代有名人
《邓氏分谱叙》由醇公祖公题,曾孙绍明续记此,现为邓小平的同祖堂弟邓先远独执续藏。全谱共四万二千余字,内容有朝数、世系、明纪、清纪和寿文、祭文等。谱叙首曰:“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所书之谱,则各执一本,各书其分派,各做其来历,世世加添……”
从江西到广安
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娶妣曾氏,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卒葬邓家湾,除二,四祖外,三、五、六、七世祖均考学进士,八世祖邓士廉是明朝的历官、史部尚书。九世祖为廪生。这九个世祖中的六、七、八世祖兄弟十五人,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官兵马指挥使司等职。
清一至九世祖,只一有世祖邓绳其公的第三代十个孙子中有六兄弟分为清的副榜学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而后,则立邓氏字辈,曰:“以、仁、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应、尔、昌、荣”,此后邓氏命名,卒皆准比。
《邓氏分谱叙》对邓小平早年经历有详细记载
《邓氏分谱叙》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该谱又载:“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小平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由此考证,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为邓绍昌之父,小平先圣之祖父。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绍昌。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又名邓文明,清未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祖母所立之墓基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墓上刻有副对联,横额是“人杰地灵”,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
邓绍昌有四男三女,长子先圣(小平),学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座农舍院落里。次子邓先修原为湖北省政府省长,现任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三子邓先治生前为贵州省六枝市市长;四子邓先清,现在四川省政府供职。
长女邓先烈,家庭妇女;次女邓先芙,原在四川省委办公厅从事机要、档案工作;三女邓先琼,原在天津,北京国防科委等工作(二炮下属一个机要办公室)。
邓小平的舅父淡以兴,是四川广安县政协委员。
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俭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通过勤劳俭用积攒下来的钱粮做资金,在父辈茅舍屋基上,建起一幢十六间传统风格U字形的木结构瓦舍。邓小平就出生在这里。后来这里成为了名胜之地,现在已辟为“邓小平同志旧居”,里面陈列着邓小平一生的照片和他用过的家俱。几年来,每年总有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邓小平出生的住房和了解他的生涯经历。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字绍昌,是邓家独生子,生长在经济比较富裕,又崇尚文化的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家里全靠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操持家业,抚育后人。戴、淡相继离开人间后,又由邓小平的继母、嘉陵江支流涪江船工的女儿夏伯根理家育子。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恒升乡有点小名气的“淡家牌坊”,并称得上是较为富有的家庭。她是长女,从小受到中国传统重视家教的良好教育。她与邓小平的父亲结婚后,娘家父母相继去世,弟弟淡以兴两弟兄及其妻子四人均因染上了吸大烟的坏习,几乎将父辈遗产田地卖光吃光,倾家荡产,成为贫穷的农民。中共建国后,淡以兴和妻子杨明凰才把烟瘾戒脱,变成为农民。
严格的家教与孝道
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严于家教,要求子孙学圣、修身、治家、清廉。小平舅父淡以兴谈起他和小平孩提生活时曾说:“幼年时,我和小平一起上学念书,我太笨,他很聪明,每回考试他都名列前矛。”因此,大家都选小平当学生代表,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姐夫和姐姐对小平要求甚严,向老师提出“不要小平当代表,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邓小平十分孝敬父母亲。在距牌坊村二公里的佛手山下,有一座四合群墓,左一为邓小平生母淡氏之墓,左二是邓小小平祖母戴氏之墓,正中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淡氏老孺人之墓,孝男先圣、修、治、清”,此系“民国十六年丁卯夏月吉立”。左二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据说,邓小平在五十年代曾亲自寄款回家,为祖母、母亲之墓填土砌石,寄托哀思;八十年代初,邓小平胞弟邓先修同邓小平的女儿一起专程到佛手山为二老扫墓。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不幸早年去世后,继母夏伯根料理家务、抚育子女。在动乱中倍受岐视的夏伯根,又毅然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因此,邓小平特地安排与夏伯根、卓琳同排同坐合影留念。
邓氏的后裔
“邓小平故居”陈列着“小平全家合影”照片。他的家庭是在战争年代中建立的。他的夫人卓琳生有两男三女,长子朴方,生于刘邓大军的军营中,邓小平求刘伯承赐名,刘说中国有句吉祥的话为“纯朴方正”,就叫“朴方”如何?邓说善哉。后来次子问世,邓小平以“质朴”配对,定名为质方。三位女儿的取名,亦是趣中有趣。
邓小平是讲男女平等的,既然男孩由自己作主命名,女孩命名就全权交给卓琳了。卓琳就以已名为女名,取名从“木”不从“王”都是单名,一曰“林”,一曰“楠”,一曰“榕”,林、楠、榕皆为神州大地林木,其意是望子成材。邓小平有一个外孙女,两个外孙儿,外孙女曰“棉棉”,外孙儿“蒙蒙” 、“羊羊”。邓氏后裔在繁衍成长。有时邓小平带着外孙女种树,手把手地教。有时邓小平视察归来,羊羊兴高采烈地迎接外公。八年前,在杭州岳飞墓秦桧跪像前,邓小平给外孙蒙蒙讲英雄和卖国贼的故事,教育后人须学好人。
至于邓鹤轩的先祖,纂修于1924年的江西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记载了邓鹤轩在江西的祖辈谱系。枫田.邓氏的始祖为邓梅魁,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从袁州白芒(今江西分宜县)迁至安福瓜畲定居。若干代以后,邓梅魁的后裔分别从瓜畲迁至安福的枫田、赤谷、平都、吉水的醴塘、邓塘和庐陵县的固江、横江、永阳等地。因此,庐陵的邓氏宗族尊安福瓜畲的邓梅魁为始祖。
邓氏家族由庐陵迁四川广安,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潮密切相关。古庐陵是中原移民向沿海、湖广和四川迁徙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向南从赣江和奉驰道直下闽粤岭南;向西可翻越武功山到达湖广云贵川。安福民间保存的250部各姓族谱中记载,他们的祖先大多是从中原地区迁来的,然后向南和西部迁徙。由于庐陵地区人烟稀少,山河阻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又远离中原战场,成了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及继续跋涉迁徙的中转站。元末明初,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湖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朱元璋便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广四川,一时间庐陵移民络绎不绝。至今湖广和四川一带,民间仍有不少人自称祖籍是江西庐陵,并且说,凡是江西人的后裔,都多长一块小脚指甲。两湖人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他们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迫移民来的,是捆绑手脚押送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当然,邓鹤轩由赣入蜀不属此例。他是官居兵部员外郎至蜀后,遂将家定居四川广安。
庐陵邓氏除迁徙四川以外,还有迁往其它地方的。如香港锦田邓氏,至今在港已繁衍三十五代,共二万余人,子孙分布香港九龙新界等地区。还有的远涉重洋,迁至英国、德国、荷兰以及西欧其它国家。
古庐陵广义讲,包括现如今江西省的安福、吉水、吉安、永丰等县,古庐陵县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吉安县。
庐陵邓氏初始祖邓梅魁以前的谱系又如何呢?《枫田邓氏族谱》称,邓梅魁以前的远祖是东汉人邓禹,又称元公……。
因为《枫田邓氏族谱》只记载邓梅魁以前的远祖是东汉邓禹,而邓禹传至邓梅魁几十世的资料尚未系列记叙,到底邓禹的后裔何时到江西开基又第几代传至邓梅魁的呢?
而我在撰写粤东太乙世系族谱时,发现我族的播迁中,其中一个支系最早到江西开基的祖先是七十六世祖叔如岳、如嵩、如岗,我们的族谱是这样记载的:
七十四世祖煌公: 字开权,号邯。佐唐玄宗有功,封郢侯(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妣郑、魏二夫人,生四子,长子景山,次子仁山,三子玉山,四子昆山。
七十五世祖景山公:字宏通。唐肃宗时为河东节度史,享寿古稀,殒葬于河东(今山西省东南地区)平阳府天宝山。妣王、吴二夫人,生二子,长子扬,次子威。
七十五世祖叔仁山公:字宏道,生于唐代。妣刘氏生一子奇,字子文,为广州佥判。因同寅肆虐,遂解印隐居黎水。配王安人,生三子,长子如岳,次子如嵩,三子如岗,世居湖湘。后遭兵乱,如岳偕弟迁居江右(今江西省南康县)南安府南康县石下南梁开基。如嵩迁居高塘富下,如岗转居太平桥清江潭上开基立业。
经查仁山公是唐肃宗时代人物(公元711年至762年),也说明如岳、如嵩、如岗是这个时期播迁到江西南康县的,至于其后裔有无从江西南康县播迁到江西分宜县,是否繁衍邓梅魁的呢?因为此世系非我族直系,我们祖传的族谱没有记载,这也有待江西枫田邓氏族人和四川广安的族人去进一步去厘清。
可以肯定地说邓小平非梅县松口的太乙公所传,因为邓小平的祖先邓梅魁在公元1049年从袁州白芒(今江西分宜县)迁至安福瓜畬 定居,而太乙公是1199年到松口开基。
至于太乙世系的祖先与邓小平的祖先是第几世分支的呢?假如仁山公是传邓梅魁…邓鹤轩…邓小平的祖先,那么太乙系族人与邓小平共同的祖先是七十四世煌公。到底是不是这要与枫田邓氏族人和四川广安的族人共同探索,如果查证属实,我可以从一世曼公到七十四祖煌公一代不漏地将这些史材提供给四川广安等宗亲。因为我花了三十年时间所收集整理的本族族谱世系脉络很齐(从一世曼公到当今刚出生的新生代一代不漏地予以记叙)、史记资料很全(祖先出生地、播迁史、生平、事迹、埋葬地等能查到资料的都予以记叙清楚)。
作者:邓延寿 系广东大埔县邓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2013.2.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