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之窗 > 交流联谊 >

功在千秋

发布时间:2013-06-20 21:56:00 人气: 来源:未知

功在千秋
——记邓州寻找邓氏族谱第一人 邓锦强
● 邓石亮 邓青玲

邓锦强先生与邓营村委会代表合影
2004年10月,世界邓姓故里——夏集乡邓营村举行着一场隆重的赠匾仪式。全村邓姓人把一块题有“功在千秋”四个金光闪闪大字的匾赠送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村支书程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激动地说:“老人家,邓氏宗亲感谢您呀,感谢您找回了邓氏族谱,今天您90大寿,祝福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老人抚摸着匾,看到那闪光的“功在千秋”,他一个劲谦恭地絮叨:“不敢当,不敢当……”却有两行热泪从他面颊上滚滚而下。
这位老人就是邓姓故里寻找邓氏始族谱的第一人——邓锦强。
一、一个久远的故事
邓锦强乃邓氏始祖曼公的第114代裔孙,字微钦,号志荣,名锦强,生于1914年10月。他曾读过私塾,早年在湖北黄石卷烟厂工作,后因工作能力强调到陕西省宝鸡市石油钢管厂做供销工作。1964年6月被国家化工部调配到石化系统河南省化工厅四清工作队。1979年退休。
邓锦强博学多识,记忆力很强,对故里族事很是热心。他曾祖父在世时任族长,管理宗族事宜,还保存着太师祖族谱。他的侄女邓青玲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
 我们家祖人保存有始祖族谱、推辈图、祖事录等,可惜被日本入侵时焚烧一空。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名叫仕育字长青的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他说其祖系元前由山东迁往靖海西南邓家庄(原辽儿湾),从山东落脚于此地近20人,授兵部尚书委托,带领子孙东涉渤海,西登燕山、太行山,中渡鲁西北、华北平原,提出保护开发南运河方案,将太行山洪水自黄河引入清河。邓仕育祖先背靠太行山,面向滹沱河,称其是邓禹42代孙。他祖的提议被皇帝采纳,皇帝恩准他开发由黄河至北京的大运河,并封其祖为镇水督、授万户,有德民意之大功。其后代桂冠世传。在运河通舟后,他祖上将其子孙派往黄河南北、江淮流域至辽河、滦河、白河和大运河两岸。到明永初年间,其祖授户部尚书委托,训导洪洞来者,情同手足,永乐年又令开基业,挖碱河分洪入海、躬耕冶酿、盐守使、镇洪守堤。塞信地念堂保姓拟来历。东龙西虎保运隶,因此,他祖南阳堂96世浦儒公迁移到开基以西三里黑龙港河岸(协拟五世祖魂到王庄子,又拟五世单传立大儒公一百零一代)为中营,以怀念东龙西虎为米字形之中。清末,靖海有个名叫邓长耀,字鉴山的宗亲也来寻根谒祖,称拟来历,拟单传“防微杜渐,翌延世泽于无穷安”,后来讫号邓会堂。在当地从元末明初永乐年间,迁至外地七十来人,当时邓氏一族将相文守,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河南有民政厅厅长邓哲熙也曾来邓营寻根谒祖,邓哲熙讲邓长耀是其叔辈,为一百一十二代曾孙,任山西省民政厅厅长、河南省放脚处处长。还有邓德堂、邓焕彝将军,自己是一百一十三代曾孙,他们二十几代前属同一祖宗。
上述名人回邓营祭祖印证了一个道理,邓营是邓氏宗亲之故里,到邓营寻根谒祖由来已久。
二.拜访邓锡侯与续修族谱
为了继承振平公的遗志,锦强老先生在年轻时就和兄长在一起商量,一定要管理好祖上事宜,生尽一切办法寻回始祖族谱,以彰显先祖创始之功,承继先贤美德,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邓锦强先生参加工作以后的数十年漫长岁月中,曾多方访问与始祖族谱相关的人士,有谁知道或谁保存有始祖族谱样本,或借阅或抄写,以使子孙派辈得以续传下去,皆无音息。时至一九四四年夏,邓锦强先生从宝鸡一宗亲口中获悉四川省主席姓邓,叫邓锡侯,可以探寻他那里有没有始祖族谱。邓锦强得知这一消息后乘休假之机,不顾天气炎热专程从宝鸡赶赴四川省成都市,拜访了邓锡侯主席。邓主席一听说是宗亲拜访,百忙中接待邓锦强先生。邓锦强先生坦诚地向邓主席说明来意:“邓主席,我是河南邓县邓营村的,我们村是咱邓氏的老家,我曾爷振平公当组长曾保存一份始祖族谱,不幸在战乱中遭毁,现在我们想找寻一份始祖族谱样本,印一份,使子孙派辈有所遵循。”
邓锡侯主席听了邓锦强先生十分诚恳的请求后既感动又气愤。感动的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岁数不大,却很是关心本族族谱事宜;气愤的是战乱频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多少灾难。邓锡侯愤愤地说,“都是小日本这王八羔子,给我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说罢,他又恳切的说:“也难为你千里迢迢来寻咱邓氏族谱,我这里确实没有,你如果搜寻到了,也给我印一份寄来。另外,你还可以组织祖上长辈通过回忆氏族族谱排列那一辈,然后往下续,这样后辈人就由遵循了。”
邓锦强虽然没有寻到族谱,但邓锡侯老先生指点却使他心里亮堂多了,他想着有生之年一定要把续谱的事情完成。
邓锦强一九七九年退休,一九八一年始笔修稿。先生认为,人生无止境,一谱非尽头,应撰写一永恒族谱,方保邓氏后裔,永不断谱,永不乱宗。这一难题使其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终于有了答案。
在思索中,邓锦强悟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每一周为六十花甲,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将六十花甲化为六十字,以一字为一代,自一百一十二代玉字为首,组成环形族谱,每一代以二十五年计,满一周期约计一千五百年。环形族谱特点是循环使用、永不中断,确保邓氏后裔永不断谱,永不乱宗。

新续家谱六十字
尊循家训:玉宝徽清廉,永继祖忠仁。书礼传世家,光宗斐长存。
歌颂先祖:靖邦建宏熙,庆耀树冠俊。秉钧定乾坤,承启尚绍辉。
启迪后昆:崇德怀泽恩,兴茂瑞生金。学修自道正,胤嗣万兆春。
由于文化革命混乱,给续订新谱造成不应有的困难,那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其祠堂宗族不得有所活动,凡有关书籍都遭烧毁。在收集资料时一无所有。本村虽有两处古代坟地,皆苍柏茂林,确无碑记以考,仅有一百零八代世族天佑公墓碑(文化革命又被毁)。记载第一百零九代佩生公,第一百一十带朝锡公,第一百一十一代振平公,第一百一十二代玉奎公。故新订族谱以玉字为首,一百一十二辈玉字辈后新续派字五十九辈,连同玉字辈在内共六十辈,此六十辈派字以干支之排列方法,组成环形宗派字谱(见碑额)。此谱马来西亚邓威廉一支已开始使用。1996年10月美国、泰国及台湾、香港、广东、东莞等五个国家和地区邓氏宗亲回邓寻根时已复印带回。1998年广西合浦邓氏续谱时亦收入族谱,并决定现用的派字用完后接用此谱。陕西省横山县、内蒙古鄂尔多斯邓氏也收入族谱并续用。
三、邓花烟连结宗亲情
邓锦强为什么要下决心寻找始祖族谱呢?他认为,如果找不到氏族谱,国内各地宗亲及侨居海内外的族胞因得不到氏族谱根源而无法统一。而且,邓锦强小的时候听祖辈人说过,振平公保管的氏族族谱有正副两本,副本是正本的油印本,是自曼公建立邓国开始写起,到振平公排辈一百一十一代。振平公保管的是正本,副本乃由族裔尚一君1926年带走。邓锦强要寻找的就是这个油印本。然而,尚一君到了哪里?现在是否在世?如果已去世,这本始祖族谱又传到何人手里?要想找到族谱真如大海捞针,而邓锦强却执意要寻找。他说:“反正副本就在咱邓氏宗亲手里,全世界邓氏宗亲就这几百万,我今年找不着,明年找,我死了就让我的子孙后代接着找!”
说也来巧,1973年4月,新华社记者邓均照到邓县采访新闻,他发现邓县制造的邓花烟吸起来很顺口,临走时就买了几盒带着。回返时给了天津邓云馥一盒。邓云馥拿着烟盒一瞧乐了;“这烟也姓咱的邓!”又看烟的产地——邓县。他问邓均照:“这邓花烟是不是古邓国生产的呀?”邓均照回答说:“是,而且还是我们邓氏宗亲故里的呢!”接着,邓均照把一些邓氏宗亲到邓县吾离陵、邓营祭祖谒陵的活动讲给邓云馥听。邓云馥听完,强烈的宗族观念促使他很想到故里邓县看一看。
之后,邓云馥就亲自到邓县走访了邓营村,参加了祭祖拜谒活动,结识了邓志富、邓玉佩、邓玉岐等邓营村的一些宗亲。邓志富向邓云馥讲了他弟弟邓锦强自青年时期就立志寻找家谱的事。邓云馥听完决定帮助邓锦强找回始祖谱,于是他记下了邓锦强的联系地址。

邓锦强(左)与邓志富兄弟合影
四、柳暗花明族宝现
前面已经说到邓氏始祖族谱是从曼公为一始族,世袭侯爵,至十九世吾离,瓜瓞绵延,一直延续至一百一十四代。因此,邓氏宗亲把始祖族谱视为邓族族宝。族裔尚一君为了保护好这一族谱,他带着始祖族谱逃离战火来到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结识了邓氏宗亲邓志满。后来,尚一君大病在身,在弥留之际他将族宝托交给邓志满,并一再叮嘱他:“满公弟弟,今生若有机会一定回邓县故里一趟,把族始谱转交给志荣宗亲。”邓志满一口答应。不久,尚一君就离开了人世。
谁知日后小日本把侵华的战火越烧越旺,不少爱国华侨纷纷回国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邓志满更是如此。他亲自率马来西亚侨胞对日展开抗战。临走前,他把族谱交给了儿子邓威廉。他谆谆告诫儿子:“威廉呀,爹上前线去了,如若不能回来,战后你一定要把这份《南阳堂邓氏族谱源流序》送回邓县,亲手交给邓志荣宗亲。”邓威廉含泪点头。
满公奔赴疆场后,铁马金戈,奋勇杀敌。最后,血洒疆场,以身殉国。得知父亲为国捐躯的消息后邓威廉万分悲痛,他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香港。之后,邓威廉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寻找邓县的邓志荣。在此期间,邓威廉把寻找邓志荣的事告诉了邓云馥。
1976年,邓云馥先生又一次从北京来到了邓县,恰逢邓锦强在老家邓营村。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很久,并一起再次祭拜了吾离陵。谈话中邓云馥说起了马来西亚邓威廉宗亲在寻找邓志荣的事儿。邓锦强竟然说邓志荣就是自己。邓云馥激动万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邓锦强也欣喜若狂:“我找了一辈子的族谱终于有下落了!”他当时就说要去马来西亚找邓威廉,邓云馥说:“马来西亚远涉重洋,邓威廉是个忙人,即使你去了,他也不一定在国内,这样吧!你先等我给你联系。”邓锦强紧紧地握着邓云馥的手一个劲地点头。
五、擦肩而过的七彩祥云
1989年7月,邓锦强回乡探亲。按照他平日的生活习惯,这天午饭间他照旧在听《邓县新闻》。新闻刚结束便有一则广告插播了:马来西亚邓氏宗亲邓威廉先生寻找邓县邓志荣宗亲,希望邓志荣宗亲听到广播后速与本台广告部联系。邓锦强听到广播以后兴奋地喊道:“邓威廉回来了!邓威廉回来了!”说罢饭也不吃了,丢下饭碗,就让侄子邓柏玲骑单车带着他往邓县电视台奔驰而去。可到电视台一问才知道:由于时间紧迫,邓威廉只在宾馆呆了一天就离开了邓县。他把来意说给电台,就是来送族谱的,因为没有见到邓志荣他只好又把族谱带走了。
邓锦强和侄子柏玲马上又驱车到邓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邓威廉已经离开邓县几个小时了,此时如果逗留,很可能在南阳。邓锦强叔侄马上乘车到南阳市政府信访办查询:邓威廉没有来过。
走出南阳市信访办的大门,邓锦强万分沮丧的蹲在一棵树下,他两眼湿润,他不住的用手拍打着自己的头,他不断的责问自己:“邓锦强啊邓锦强你昨天为什么不留心那则广告呢?邓威廉走了,这族谱何时再能找回?”他懊悔得几欲落泪。侄子在一旁安慰他:“叔,咱们今天虽然没有见到威廉宗亲,但可以肯定的是族谱没有丢失,你这大半辈子没白跑,咱们早晚会寻到族谱。”听了侄子的的话,邓锦强的心里稍微宽慰一些,但他寻找族谱的愿望更加坚定,更加强烈!
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邓锦强回到邓营村以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抓紧时间找到邓威廉,找到族谱。他返回邓州找到当时人大常委邓银国主任取回一个不太详细的邓威廉宗亲地址。
然后又求助天津邓云馥宗亲,邓云馥答应说一旦有了邓威廉的消息就通知他。然后他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函询问,侨务办公室回函:地址不详,无法协助查找。他又向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发函问询,统战部办公厅回复:我部无法协助。之后,邓锦强回到宝鸡找了八个大学生,通过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用音译、意译两种方式向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查询邓威廉的去向。结果发出去的信被退回,说查无此人。
不久,邓云馥从天津打来电话,说是邓威廉近期在香港 为其父殉难46周年举行祭奠活动。邓锦强一听欣喜万分,他立刻做好了去香港的准备。谁知就在第二天,他意外地收到了邓威廉的来信。邓威廉在信中告诉他:新华社通过马来西亚新闻媒体发布了邓志荣寻找邓威廉和族谱信息;而且他也收到了邓云馥宗亲的信函,进一步确认了邓营就是邓氏故里,邓志荣就是邓锦强。于是他才郑重的把族谱寄过来。信中还有邓威廉同妻子手拿家谱站在父亲满公墓碑前的照片(附照片)。邓锦强拿着信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生的希望,一生的等待,一生的期盼,一生的魂牵梦绕全化作了老人的滚滚热泪……

邓威廉夫妇与家人在父满公墓碑前留影
邓锦强马上把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通过电话告诉了邓云馥,邓云馥一听十分高兴,他当即就说一定要回故里一趟亲眼看看这本失而复得的邓氏始祖族谱。就这样,邓云馥很快来到了邓营村跟邓锦强会面了。看着眼前的《南阳堂邓氏族谱源流序》邓云馥感慨地说:“族谱回归全靠志荣前辈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寻找,如若不是您,这族谱真还不知流落何方呢!”邓锦强(志荣)和邓志富感激地说:“要不是你的鼎力相助,始祖族谱还不一定能寻找回来,真得感谢你呀!”
我们邓县就是古邓国,邓锦强花了一辈子寻找到的《南阳堂邓氏族谱源流序》为研究邓姓文化、邓国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邓锦强对邓氏族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七、叶对根的奉献
邓锦强生在邓营村,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宝鸡。那是叶对根的感情,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他那个贫穷的小村,总想着能为她做些什么。80年代,他在给侄女邓青玲的信中说:告诉乡亲们不要在坑塘里洗衣服,猪鸭也在坑塘里活动会有传染病,不要接天上的雨水吃。可乡亲们能怎么办呢?邓营村地理位置高,井打不出水。村人的困难不光这些,孩子们还在漏雨的瓦房里上学。在生命的暮日里邓锦强在为乡亲们的苦难生活而奔波。
他的善举赢得了宗亲们的支持。1997年,香港屏山邓氏宗亲为故里捐款60万元建成了崭新的邓营学校,并打了一眼深水井,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用水困难;2002年9月,值邓国候吾离陵第一期工程竣工典礼之际,回国参加典礼的马来西亚宗亲邓富恩先生及国内各地宗亲代表近百人来故里参观,再次为学校捐款数万元,用于学校绿化、路面硬化。
如今,邓锦强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邓营人民心里。有一首诗邓姓人时刻在吟唱: 
我们爱着您——
是因为您在邓营,幽幽曲曲的小巷深处。翩翩舞动内心的渴望,渴望寻找始祖的根。
您半个世纪历经坎坷,不懈地向海内外探寻。您挣扎着,在邓州埋下宗亲渴望的根。
我们记着您——
是因为您让我们,邓州邓国邓林。瓜瓞绵延脉发达,枝繁叶茂植根深。
您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护根的事业。您是邓氏宗亲,最值得尊敬的人。
我们呼唤您——
心底狂涛滚滚,这涛声席卷夏秋冬。迎来神州又一春,
这涛声化作,海内外时代的强音。全世界邓氏宗亲,都是一家人。
 
南阳邓氏世系
——马来西亚邓威廉先生赠《南阳邓氏族谱》中南阳邓氏世系

【编者按】:以下所录《南阳邓氏族谱》摘自:马来西亚邓氏宗亲邓威廉先生于1989年3月3日回邓寻根时所赠族谱(此谱复印件现藏邓州市档案馆)。在邓期间,邓先生考察了大量实物与文献资料后激动地说:“我为寻根找了十几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目前,此谱为公认存世较早的邓氏族谱。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
晋·王羲之
周官小史,定世系辨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及士大夫之家,不相越俎。至我国朝挚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闲尝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生、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粤稽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注:汉水以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晃、徽、庆、桓、昆、忠、晖、浩、煦、祀、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以是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进,邓被楚灭,失守茅土。传至侃公,周景王时,复任徐州刺史。监公为晋阳县令,安国公任南城宰,铭公州牧刺史,文仲公河东县令,缙光公安陵刺史,成公汉沧州牧,敏公中书大夫。通公佐汉有功,文帝赐之铜山。广汉公宣帝中丞,明公平帝御史。厥后四十七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夫人严、谢、任氏,共生拾叁子:训、谦、让、说、赞、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官朝臣,家声赫矣。训公获羌骑尉,骘公汉将军封蔡侯,卓公讳聪与万世公相继,先后辉映,词赋著名。闻舜公汉将军,艾公安西将军,忠公晋都亭侯。遐公字安远,东晋隆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徙于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屡代功臣,历朝将相,炳炳麟麟,益见乎世勋矣。余与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修谱,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阅其世系源流,详览其先后绘图,询足探本清源,有条不紊,朗然伦序,一脉贯通,盛亢相庆,流芳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词。爰略弁数言于其简端,用锓诸梓。俾邓氏云礽以垂永久纪云。
时晋宁康二年岁次甲戌秋九月重阳节前三日穀旦
右将军会稽内史兼理节度机务事通家同寅弟琅琊王羲之顿首拜撰。”
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下将军,被人称为“王右军”,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邓氏重修族谱序
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左丘明作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诸侯、大夫祖世所出,是即谱之所由来欤。司马迁作世表,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得而谱诚重之也。盖唐书经籍志谓谱以纪世族,以继序。盖欲其昭穆源流久而不失焉。然则族谱之修可易言哉。我族之溯源者不一其说,大都归本於春秋邓侯。惟清朝圣祖仁皇帝字典所引姓考,谓武丁封季父曼於河北之邓,因为氏焉。据此允足定万代之指南,为邓氏之蒿矢矣。夫殷之河北即今之河南春秋之邓,即今之南阳郡也。第自秦以来,氏族不稍见,故为南阳溯太宗者,必以禹公为首。处粤东而溯高宗者则以志斋公为首,在循州即惠州。而溯世宗者又以三三郎公为首。顾由明溯宋维有历年,由宋溯汉惟有历年。风霜兵变,流离转徙,保无有荒残而不可考者乎。自非纲罗散失,参据考订其不至昭穆失序、数典志祖者寡矣。今族人等有志斯道,细加厘定,不惮各处采访以为核,按年考代,按代定系图,分明事迹,确据辨忘,补废释疑,传信上下。数千百年间,斯亦勤矣,以是付剞劂而垂久远。其不至作谱之遗矣。
夫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即选正堂,信公九房裔孙彬敬撰。
河南南阳邓氏开宗世系第一图(由一世曼公至一百一十三世志满公)
一世 曼公,字德阳,商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之邓国,即以为姓,赐姓受氏曰邓,遂以南阳为郡,南阳邓氏系出于此。妣辛氏,生子:晁。
二世 晁公,字昊宁,世袭侯爵,妣李氏,生子:徽。
三世 徽公,字虞守,封守侯爵,妣汪氏,生二子:庆、耿。
四世 庆公,字晃文,封守侯爵,妣姜氏,生二子:超、桓。
五世 桓公,字仁挚,封侯爵,惕励忧勤,妣郑氏,生二子:昆,义。
六世 昆公,商王无道,择周就主而事,封侯爵,可谓顺时听天。妣闻氏生子:忠。
七世 忠公,周封侯爵。妣张氏,生二子:晖吉、晖文。
八世 晖吉公,封侯爵。妣杨氏,生子:日浩。
九世 日浩公,封侯爵。妣魏氏,孙氏生二子:煦和、咸和。
十世 煦和公,封侯爵。妣朱氏、黄氏,生二子:楠、杞。
十一世 杞公,封侯爵。妣余氏,生二子:朗喜、朗珍。
十二世 朗喜公,字熹,封侯爵,妣汪氏,生二子:怡、悦。<, /SPAN>
十三世 怡公,封侯爵,妣黄氏,生二子:淮、沛。
十四世 沛公,封侯爵,妣姜氏,生二子:琮、璧。
十五世 璧公,封侯爵,妣许氏,生二子:厚、淳。
十六世 淳公,封侯爵,妣杨氏,生三子:衡、峻、峄。
十七世 衡公,封侯爵,妣曾氏、袁氏,生三子:纬、略、猷。
十八世 略公,封侯爵,妣李氏,生二子:宣、殷。
十九世 宣公,字吾离,封侯爵,妣曾氏,生三子:尚、高、敦(殁葬今河南邓州)
二十世 尚公,封侯爵,妣朱氏、张氏,生二子:粹、纯。
廿一世 粹公,封侯爵,妣苏氏,生二子:明渊、明德。
廿二世 明渊公,周襄王时邓被灭。妣朱氏,生子:史。由曼公至本世,受封食邑,为楚所灭,世袭侯爵至此,共563年。
廿三世 史公,妣伍氏,生二子:和、育。
廿四世 和公,妣田氏,生二子:耀、彩。
廿五世 耀公,妣郑氏,生二子:侃、闫。
廿六世 侃公,周景王时为徐州刺史,妣田氏,生子:或质。
廿七世 或质公,妣焦氏,生子:晃。
廿八世 晃公,妣黄氏、方氏。生四子:华、萃、萼、萱。
廿九世 萼公,妣黄氏,生二子:监、新。
三十世 监公,晋阳县令。妣徐氏,生二子:愉、恺。
卅一世 恺公,妣黄氏,生二子:安国、定国。
卅二世 安国公,妣刘氏,生三子:襄、勋、瑚。
卅三世 襄公,妣吕氏,生二子:沧、海。
卅四世 沧公,直隶州牧,妣刘氏,生二子:钊、铭。
卅五世 铭公,世居河北,尊师重道,好善乐施,卓有古士风,妣黄氏,生二子:文仲、敦仲。二子俱文学著名,长子为河东县令,遂称河东邓氏。
卅六世 文仲公,周时河东县令,厥后以河东而家焉。妣郑氏,生子:灏平。
卅七世 灏平公,妣王氏,生二子:缙光、绅光。
卅八世 缙光公,秦王时为安陵刺史,妣郑氏,生子:成。
卅九世 成公,在秦之时为沧州刺史,妣冯氏,生二子:玢、玠。
四十世 玠公,妣陈氏,生二子:敏、敬。
四十一世 敏公,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享寿八十有九,葬于济南东山。妣黄氏,生二子:通、远。
四十二世 通公,佐汉文帝有功,赐铜山铸钱,于是邓钱广通天下,至后世之钱有“通宝”二字也。妣孙氏,生二子:奎、光。
四十三世 奎公,妣王氏,生二子:广汉、钦汉。
四十四世 广汉公,汉宣帝时为中丞大夫,葬于陈州王坑,丑山未向正针分金。妣刘氏,生三子:锦、环、珀。
四十五世 锦公,妣蔡氏,生二子:旭、明。
四十六世 明公,生于汉成帝甲辰年,汉平帝时为御史。妣余氏,生二子:禹、晔。(晔字伯华,公开关迎汉兵,辅佐刘秀。)
四十七世 禹公,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时为御史,甲辰年,开关迎接光武,厥后辅佐正主,功勋卓著,列云台廿八将之首,爵封高密侯,卒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享年五十七岁。妣严氏、谢氏、任氏,生十三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十三子俱受皇封食天禄。
邓氏世系
四十八世 训公,字平叔,任汉护羌校尉,妣耿夫人,生四子:骘、悝、宏、闾,女名绥为孝和帝皇后。
四十九世 骘公,拜汉大将军,封上蔡侯,妣朱夫人、余夫人,生五子:章、卓、华、平、年。
五十世 卓公,字聪,以词赋闻世,妣周夫人,生二子:闻舜、慕舜。
五十一世 闻舜公,公佐汉封将军,妣闵氏,生二子:锡龙、锡蛟。蛟公,妣杨氏,生子相寿,相寿,妣朱氏,生子芝,芝为蜀;广汉太守。
五十二世 锡龙公,为汉献帝襄阳刺史,妣潘宜人,生四子:相吉、相荣、相官、相华。
五十三世 相吉公,妣林氏,生一子:艾。
五十四世 艾公,字士载,三国魏名将官镇西将军、都督、太尉等,妣刘夫人,生二子:忠、思。
五十五世 忠公,为晋将军,封都亭侯,妣彭夫人、韩夫人,生一子:朗。
五十六世 朗公,晋武帝时为郎中,妣韩氏,生二子:任、攸。
五十七世 任公,字伯通,晋惠帝时为司隶校尉,妣吴安人,生一子:绥景。
五十八世 绥景公,公父母早丧,惟叔父攸依晋永嘉末年石勒兵起,攸公携家而走,念兄早亡,仅生一子,因欲全其侄,系其子于树而去。妣谢氏,生二子:吉、旦。
五十九世 旦公,妣杨氏、谢氏,生二子:继盛、继隆。
六十世 继盛公,妣马氏,生三子:锦常、锦安、锦宁。
六十一世 锦常公,字遐,为湖湘始祖,妣王恭人,生一子:羌。
六十二世 羌公,晋武帝时为镇国将军,卒葬于新亭子山午向,妣黄夫人,生一子:渊。
六十三世 渊公,晋武帝时任司徒,妣朱夫人,生一子:东。
六十四世 东公,讳琬,宋顺帝时为中丞,后拜仆射,妣王夫人,生二子:淮汉、程汉。
六十五世 程汉公,妣钟氏,生一子:士奇。
六十六世 士奇公,梁武帝时为豫州牧,卒葬于白道,妣张宜人,生三子:文言、章言、美言。
六十七世 文言公,公享寿八十,卒葬于殷州亥山已向,妣巫氏,生三子:禹元、禹光、禹先。
六十八世 禹元公,妣陈氏,生三子:振松、振柏、振梅(由湖湘徒居冀亢宋立业)。
六十九世 振松公,生于隋朝,为人孝廉,享寿七十,卒葬于冀城门外,妣洪氏,生一子:宗尧。
七十世 宗尧公,妣温氏,生三子:宏纶、宏经、宏典。
七十一世 宏纶公,妣张氏,生三子:清、洲、湖。
七十二世 清公,妣赵氏,生, 二子:煌、灿。
七十三世 煌公,讳邯,号开耀,妣魏夫人、郑夫人,生四子:景山、仁山(字宏道,仁山子孙分居黎水,江右南安府、高塘、太平桥等地)、玉山(字宏元)、崑山(字宏运)。
七十四世 景山公,字宏通,唐肃宗时为节度使,享寿七十,卒葬于天宝山,妣王夫人、吴夫人,生二子:杨、威。
七十五世 杨公,妣许氏,生二子:璘、琚。
七十六世 璘公,仕唐为少尹,卒葬于龙村,妣马氏,生二子:晓、亮。
七十七世 晓公,妣黄氏,生三子:瑞廷、珍廷、琛廷。
七十八世 瑞廷公,唐懿宗时为广平县令,卒葬于广平城南,妣李氏,生三子:云彪、云豹、云龙。
七十九世 云彪公,妣余氏,生二子:镇玉、明玉。
八十世 镇玉公,妣王氏、刘氏,生二子:斯礼、斯智。
八十一世 斯礼公,生于五代,因徐温之乱,避居曹州,妣陈氏、凌氏,生三子:世祥、世祚、世祯。
八十二世 世祥公,在五代时,为大水县令,妣陈氏,生二子:高、昭。
八十三世 高公,宋神宗时为镇南节度使,妣柳夫人,生一子:起辅。
八十四世 起辅公,讳至,妣孙氏,生二子:绾、绩。
八十五世 绾公,宋神宗时为御史中丞,熙宁元年借知虢州,妣韩氏,生二子:调元、诗元。
八十六世 调元公,宋时弱冠登进士第,乙丑翰林历官给事中,妣冯恭人,生二子:洵武、洵英。
八十七世 洵武公,宋哲宗时为起居郎,宋徽宗时为尚书左右丞,门下中书侍郎,知枢密院事,少保等,妣程氏,生二子:肃、泓。
八十八世 肃公,字德礼,宋徽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国子监祭酒,妣吕恭人,生二子:大猷、大勋(俗称证念四郎)。
八十九世 大猷(俗称源念三郎),为福建始祖,登进士第,钦点御前侍卫授挂帅将军,妣刘夫人、陈夫人,生三子:简(小二郎)、笃(小三郎)、筠(小六朗)。
九十世 简公,讳建,配皇女越公主又妣秦夫人、赖夫人,生三子:俊(俗称十一郎)、佐(十二郎)、俦(十三郎)。
九十一世 佐公,讳华,字廷辅,宋时武进士,妣骆氏,生一子:显。
九十二世 显公,字日章,号耀堂,卒葬丰顺县小桑尾,妣朱氏,生三子:志圣(字文斋,号天成)、志贤(字文辅,号天乙)、志斋。
九十三世 志斋公,号天乙,粤东程乡古梅邓氏开基始祖,宋时进士,任广东提举司,卒葬松口杨坑里,妣郑恭人、凌恭人、唐恭人、萧恭人,生九子: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
九十四世 恭公,号念三郎,妣谢氏、包氏、吴氏,生一子:祚。
九十五世 祚公,妣张氏,生二子:文辅、文弘。
九十六世 文辅公,号赤一郎,妣陈氏、马氏,生十三子:明道、明远、明延、明逸、明迢、明递、明遄、明迓、明迩、明暹、明进、明达、明通。
九十七世 明进公,号十一郎,妣唐氏,生四子:承海、承宗、承祖、承业。
九十八世 承宗公,妣黄氏,生三子:福荣、福俊、福善。
九十九世 福荣公,妣曾氏,生四子:受通、受达、受逊、受迪。
一百世 受达公,妣廖氏、蔡氏,生三子:宝、定、宦。
一百零一世 定公,妣曾氏、陈氏,生二子:文瑶、文珂。
一百零二世 文瑶公,黄氏、唐氏,生三子:荣富、荣宠、荣宗。
一百零三世 荣宗公,妣朱氏、陈氏,生二子:识、志。
一百零四世 识公,号廷华,妣陈氏,生三子:邦奇、援奇、世奇。
一百零五世 邦奇公,号完亮,妣周氏、杨氏,生五子:林柱、林祯、林栋、林桂、林梁。
一百零六世 林柱公,妣蔡氏,生四子:祖选、祖遴、祖达、祖道。
一百零七世 祖遴公,妣郑氏,生四子:简生、彬生、郁生、用生。
一百零八世 彬生公,妣张氏,生五子:九清、九舜、九华、九召、九盛。
一百零九世 九召公,妣吕氏,生三子:东槐、东万、东旺。
一百一十世 东万公,妣曾氏,生二子:仁锦、仁寿。
一百一十一世 仁锦公,妣严氏,生三子:国扬、国华、国辉。
一百一十二世 国华公,妣陈氏,生四子:桂朋、桂月、亚嬌、亚满。
一百一十三世 志满公,妣陈氏,生二子:威廉、威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