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之窗 > 交流联谊 >

【千年根脉 厚重穰邓】《史海拣贝》之邓地·邓国·邓姓(一)

发布时间:2022-07-28 11:32:09 人气: 来源:转自邓州新闻

     邓州是古邓国所在地,是邓姓发源地,一个“邓”字从远古走到今天,成为贯穿邓州历史发展的主脉络之一。
但“邓”字的渊源在哪里呢,这得从远古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邓伯温、邓林以及邓域说起。
据传,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命名的远古部落“邓伯温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并跟随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之野。
关于“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泥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在邓州境内现邓州西南方的林扒镇就是“邓林”所在地,古时这里就称邓林镇。
邓墟指舜帝在邓地活动留下的遗迹。关于舜在邓地的活动,《庄子·徐无鬼篇》记载:“舜有善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墟而十有万家。”邓城就在现今邓州市西北赵集镇朱岗王村一带,民国时称“舞友乡”朱岗王村北有一个大土丘,当地人称之为“七友墟”,就是“邓墟”所在地。
    以上三则与“邓”有关的记载或传说,是先民留下的已知为数不多的关于邓州史前文化的主要文献,她在朦胧的勾勒出邓州史前社会形态雏形的同时,也为研究“邓”地的形成提供了佐证。
到夏代,邓地成为邓国所在地。清乾隆《邓州志》转引司马迁《史记》记载:“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建立邓国,由此开启了邓地为期一千三百余年的邓国历史时期。邓州历史上的邓国分为两个阶段:建立于夏代的邓国和建立于殷商时的邓国。
    值夏帝仲康在位时,夏王室为巩固对控制地域的管辖,通过分封子弟到各地的办法以加强统治。仲康把其儿子封于邓地建立邓国,这表明邓地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也说明这里原有的“邓”地已在夏王朝的统治之下,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四》对此有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因《路史》成书于宋代,宋时的南阳就是今天的邓州,在唐宋两代,邓州和南阳实指一个地方就是邓州,只是不同时期的称呼不同,几易其名,但治所一直在邓州,故史称“邓州南阳郡”。宋时的邓州曾辖五县:穰(今邓州市)。南阳(今南阳市)、内乡、顺阳(今淅川南部延伸入湖北)、淅川,按此推算,夏代邓国的疆域要比现在邓州辖区的面积大,现今的邓州市既是大禹建立夏朝初年的国都,也是当时邓国的国都。
    商灭夏后,邓国依旧存在,直到商武丁时期,力行王道、嘉靖殷邦,国势强盛,四处征伐,先后征服了商王朝南部荆蛮地区,其中就包括夏代邓国。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武丁将他的一个叔父曼公封到已被商王朝征服的夏代邓国的所在地,并建立了殷商邓国,曼公就是殷商邓国的第一位国君。
    周灭商后,建立于武丁年间的邓国仍然存在并得到了发展。在西周时期,邓国作为“屏周”的异姓诸侯国,一直存在于周王朝的南部版图之上。
    到春秋时期直至邓国被楚国灭掉这段时间,邓国是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主要方国之一。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不断瓦解的时期,在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战中“礼崩乐坏”,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势力弱小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邓国也面临着日益强大的楚国的威胁。《左传》等有多条关于春秋时期邓国的记载,这些记载的内容涉及到邓国侯吾离、邓祁侯以及邓国与楚国、巴国关系等。《左传·桓公元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左传·桓公七年》:“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鄧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道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鄧。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鄧。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鄧人宵溃。”《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注:同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邓州融媒体中心微矩阵

编辑 | 黄彦琪
校对 | 王瑞阳
初审 | 王家琛
终审 | 周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