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世界邓姓 >

西周邓国青铜重器邓闭簋铭文释考

发布时间:2014-02-25 14:38:00 人气: 来源:未知

西周邓国青铜重器邓闭簋铭文释考
● 许满贵
 
“邓”字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为形声双手捧豆升阶,以祭神祇之义。许慎《说文》:“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登”即“邓”,繁体写作“鄧”。《说文》:“邑,国也。”“邑”,古称城邑、都邑,说明邓地物产丰富,且适合建都立邑。甲骨卜辞中有“王在登”的记述。宋·罗泌《路史·国名纪》:“邓,夏帝仲康子国(前2005年—前1998年)。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商王武丁时(前1250年-前1192年)大封诸侯。丁已年(前1239年),将其叔父曼(字德阳)封于邓地(今邓州市),建立邓国,曼公为一世邓国侯。邓国自商王武丁丁已年(前1239年)立国,至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邓灭国,有国史达561年,传国22世。寻觅邓国踪迹,青铜礼器乃确凿之证。目前,著录出土有“邓”(登、豆)字铭文的邓国青铜器达13类,31件(鼎9、簋8、尊3、爵1、盉1、卣1、匜1、盘1、壶1、铎1、戟2、剑1、戈1),跨越商末、“两周”至春秋战国,分布在陕西、河南、湖北、山东4省9个地域。其中商末至西周时期17件、春秋战国时期14件。余研之数载,现将西周邓国青铜重器邓闭簋铭文进行释考,以飨读者,期方家哂正。
豆(邓)闭簋,通高15.1厘米,宽32.5厘米,口径23.6厘米,足径24.9厘米,重5.06公斤。簋为圆形弇(yan)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失盖。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才)戊寅,王各于师戏大室。井伯入右(佑)豆(邓)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邓闭。王曰:‘闭,锡(赐)汝戠(炽)衣、环市、銮、旂。用□(继)乃祖考叓(事),□(治)守俞邦君、□(司)马弓矢。’闭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朕文考釐叔宝敦,用锡(赐)眉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载:“邓闭敦出西安,失盖。”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文一王禔书钟鼎文邓闭簋铭文扇片款识云:“邓闭敦器藏,吴县潘(祖荫)氏拓本未易寻见。”吴大澂、潘祖荫清道、咸年间金石学家,皆鉴赏过此器。从图片器身斑烂的锈饰看,为出土传世器,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006年《中国历史文物》第3期公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调入藏西周周穆王时期存世的豆(邓)闭簋,可知此器乃国宝重器。
一,铭文器名释。“井伯入右(佑)豆(邓)闭”。“登”,《说文》:“从癶豆。象登车形。”梅膺祚编明至清初通行字典《字汇》:“登与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别。”“登”,“豆”象形、相声,“豆”即“登”。(邓)闭簋出土问世后,青铜器专家根据铭文名为“豆闭簋”;《历代碑帖赏析全集(上)先秦佚名金文·清代楷书铭文释“邓闭敦”》。1920年夏,王禔书钟鼎文邓闭簋铭文扇片纸本,则命器名曰“邓闭敦”。笔者认为:名“豆”,名“邓”,皆无错。豆姓源于姬姓。《列子》载: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名叫造父,而造父的师傅姓泰名豆。泰豆的后裔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泰豆氏。春秋时简化分为单姓泰氏、豆氏。可知,铸器者豆(邓)闭与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的师傅泰豆无关。《姓氏考略》:豆姓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罗泌《路史》载:“楚有豆氏。”芈姓熊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后裔,至汉朝有豆如意,其子孙遂为豆氏。铭文中的“闭”字出现四次,为铸器者之名,无可争异。然清末时名“敦”、名簋,定名不一。簋,本字作白+匕+殳:“皀殳”。古文“簋”从匚饥。匦,古文“簋”或从轨。朹,亦古文“簋”。自宋以降,皆将“皀殳”释为敦,将敦称之彝,而将盨称为簋。清陈介祺始改彝为敦。钱坫又辨“皀殳”之为簋而非敦,但仍将盨混入簋中。容庚《商周彝噐通考》始将盨分出。敦,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邓闭敦”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更名“豆闭簋”。
二,铭文月序日辰记时释。金文中的纪年起自商末;而纪年、月序、月相、日辰,自周康王时起于中期大盛。豆(邓)闭簋铭纪月序、月相、干支三要素,铭文开首:“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才)戊寅。”西周铭文器记时格式通常是“某王某年某月某日”,但也有省略某一项的,即豆(邓)闭簋无纪年。为了更详细的记时,常在月与日之间加上月之四分法的记时,是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稽王国维《观堂集林·艺林·既生霸死霸考》:“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这种记时方法,被董作宾先生名为“定点月相法”。据《竹书纪年》、《史记·周本纪》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公元前1006年—公元前952年),共王元年当为公元前951年。豆(邓)闭簋铭:“唯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虽无纪年,但根据“定点月相”法推断,周穆王五十三年(公元前954年),邓国的豆(邓)闭晋见天子事为二月十五日。稽《西周年表与金文历谱新证》:“穆王五十三年,天象:一月建丑,二月戊寅朔。既生霸十五壬辰。”二月初一戊寅,井伯(入)右师员;十五壬辰,井伯入右豆(邓)闭。穆王时代,朔望月历制已经相当成熟,朔日望日都视为吉日。《逸周书·史记》载,“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这是穆王要左史辑录可鉴戒的史事,每月朔日望日讲给自己听。由此可见,这件重器是周穆王时之器。
三,铭文觐礼释。觐礼,是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阅览《仪礼·觐礼》,可详细了解秋天诸侯晋见天子的礼仪全过程。清代学者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秋见曰觐。”引郑目录:“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春朝是图谋天下事,夏见是陈天下之谟,秋见是比邦国之功,冬遇是协诸侯之虑。春、夏、冬三礼已亡。觐礼在五礼中属宾礼。依据觐礼、豆(邓)闭铸礼器铭文,记载了邓国侯闭晋见周穆王接受受册命,扬辞是比邦国之功。
四,铭文册命释。册命制度创立于西周初期,是一种任命、赏赐官员的制度,周穆王以后更为习见,为周礼固定的一套典礼仪式,在青铜器铭文中已将这套仪式成为一定的礼制。册命铭文的格式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受册命者、内史记录、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八部分内容。
豆(邓)闭铭曰:
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才)戊寅                          
时间
王各于师戏大室                                          
地点
井伯入右(佑)豆(邓)闭                            
傧相及受册命者
王呼内史册命(豆)邓闭。                                
内史记录
王曰:‘闭,锡(赐)汝戠(织)衣、环市、銮、旂。         
册命辞
用□(继)乃祖考叓(事),□(治)守俞邦君、□(司)马弓矢。   
闭拜,稽首。敢对扬天子                                  
称扬辞
丕显休命,                                         
用作朕文考釐叔宝敦。                                    
作器    
用锡(赐)寿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祝愿辞
豆(邓)闭簋铭文大意:在周穆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十五)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司马井伯进来,作豆(邓)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邓)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做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邓)闭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邓)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敦(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敦(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册命礼器的典礼过程。
五,铭文书体风格释。豆(邓)闭簋铭文接近西周早期的波磔体风格,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类对》:波磔体“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冯,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西周中期铭文向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但铭文还保留着肥笔和首尾出锋的现象。随着奴隶制王朝从成、康、昭的极盛时期走上下坡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相应地起了变化,铭文书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中期铭文的多数已不再具有初期那种雄伟凝重的气势,而是逐步形成追求表面上典雅古朴、行款疏朗整齐的新风格,运笔方式则在初期起笔回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止笔时亦回笔收锋,运笔当中的肥笔几乎是没有了,笔画不再有明显的波捺,两端平齐似圆著,故后世书法家称之为“玉著体”。这种书体风格出现在恭王之世,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豆(邓)闭簋已存世2967年,承载着古邓国的文明史。铭可作为这一书体的代表,故拓片被收录《历代碑帖赏析全集(上)先秦佚名金文》卷,为西周金文书法经典之作。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著名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