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云贵川邓氏宗亲代表团回河南邓州寻根拜祖

发布时间:2025-08-17 17:55:01 人气: 来源:未知


云贵川邓氏宗亲代表团回河南邓州寻根拜祖
亲切山丘
 
       千里寻根,这路上藏着多少盼头?一口老黄酒,能解多少年未归的愁?中原的土是温热的,宗族的缘分是说不清的——说出来怕你笑话,一大群人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不是为了什么面子工程,也不是闹腾,这份挂念,只有身在他乡、心系故土的邓家人,才懂。


 
 
       那是2025年的初夏,说热不热,说冷不冷。云贵川三个省的人,都是邓尹盘公的后人,这么一大家子,拉起个理事会,凑了四十六个人浩浩荡荡往北走。路上谁都没多说——都知道,这是件要上心的事。担心给老家添麻烦,所以进了邓州市,自己打车去了郊外三公里的邓国春秋园。说实话,他们是故意低调的:远亲不如近邻,何况是几十年没见,谁知道邓州的本家还好不好接触?
       不过有什么事能瞒得过老宗亲的?一拨外地同姓人,老早就被邓姓文化研究会那边瞅着了。邓年令,研究会副会长,平时折腾绿色农业的生意,忙得一刻没闲,但听说有自家人奔回来,他转头就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说走就走,风风火火驾着车去了春秋园,嘴里还嘟囔着“老家回来人了得接待”。
       一见面,扑面而来的就是那股久违的亲切劲儿。邓姓人里,从来不缺那种“说两句就像亲兄弟”的豪爽。大家灰头土脸站在邓国三位先祖的塑像前,抬头仰望,谁心里不激动呢?毕恭毕敬地磕了头,三炷香点起来,火光一明一灭。有人偷偷抹眼泪,有人嘴里念念叨叨,说着远房先祖曼公、吾离侯、邓禹侯的各种传说。其实,哪儿真记得那么清楚?可这些名字,叫出来就是一份认祖归宗的踏实。
       一段仪式过后,邓年令搬了凳子招呼众人落座,自己也没端什么架子。他说些有的没的,比如现在中国八百五十万邓姓人,排老三十四,海里海外都有跑回来的。还有,说邓这个姓——其实大伙都知道——源头得追到殷商武丁年间,曼季被封了邓国,之后子孙以国为姓。你说那几百年、上千年的变迁,有时想想也像场梦。 
       吾离侯,邓国第十九世邓侯,二千七百多年前就埋在这里,陵墓砖石还坚韧着。也真是命大的祖陵,风吹雨打,还能存下为“天下邓氏第一陵”。听到这儿,旁边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我们祖宗最牛。”
       也不是没感慨。理事长邓书文发言那会儿,底下气氛就变了——你琢磨,这大半辈子在外省扎根,今天算是“认祖归宗”头一遭。刚举杯就红了眼。人老了真没那么多泪点,但这回,真被那口气憋住了。他说:“千里奔波是值得的。这么多年牵挂,今天才觉得心安。”又说没想到先祖陵寝还能这么好、老家人还给摆了大场面。“以后得常回家看看。”这句话嘴上带笑,心里多半是又想又舍不得。
       拜完祖,天正好,没敢多耽搁。邓年令想到,老家景点得让这些从大老远来的亲人看看,便拉着大家去了花洲书院。那地方,据说当年苏轼住过,不大不小,一个个石板铺成的小道路,清风送着荷花香。书院里几个小孩子跟着背书,偶尔笑声飘出来。外地的邓家人有好几个转着圈拍照,说得最多一句话是:“早晚得给孩子们讲讲这里。”



 
       午饭其实没什么讲究。几张大圆桌,十来道家常菜,没什么山珍海味,热乎归热乎。可气氛一热——那真叫开了锅。一个说贵州老家的辣椒是真辣,另一个马上插嘴云南的米线才有味。边吃边聊,边喝点酒,口音一南一北。有人忽然起头喊:“邓氏一家亲,永远心连心!”起哄的、乐呵的,连酒店服务员都被带动了,站边上看得直乐。
       离别的时候总有点怅然。研究会那边特地拿了几套邓姓文化资料送大家。书翻开,都是些祖辈轶事,还有邓州风土的照片。有人翻着翻着,突然想起自家老人早年间说过的话——“不管跑到哪里,根都在那儿。”
       这些话,说来也玄虚。可那天春秋园一站,祖宗陵前的香火一燃,谁还不承认骨子里的那点乡愁和“小家大国”的联系?你说这是一种“仪式感”,也许是。但更像什么呢?大概就是一群赶路人,千里之外找个理由,彼此确认一句:“咱还是一家人。”
       后来几个月里,微信群里常有消息飘出来:谁谁家的孙子考了大学,谁谁又添了外孙,谁又准备下次组织相聚。河南的邓家人、远在海外的亲戚,不经意间联了网,远近亲疏一下拉近了。你说这几十年上一遭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就像午宴结束那会儿,一个上了岁数的老太太小声问身边人:“下次什么时候再聚啊?”没人有确切答案。世事多变,人心难捉。但有些根,一旦认准了,大概就没法断。
       人到中年,才明白,故乡不是某种地名,也不是某块土。它是你拐过很多弯后,还会回头张望一下的地方——是你说起父母、祖宗、孩子时,眼角不经意湿润的那一刻。邓家人千里回来,只为认一次“家”,添一炷香,也许就够了。亲情这事,从来都是悄悄回来,再悄悄种在心里的。
       故事到这,其实没个结尾。等谁下一次又提着礼物回老家,或下一代哪个小孩子问起“咱们是哪儿的人”的时候,也许故事,又翻了新一页。
       (文章来源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