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探讨邓姓文化 族人友好交流

发布时间:2019-04-29 18:14:00 人气: 来源:未知

探讨邓姓文化  族人友好交流
邓定泽
自从手机有了微信功能,全国搭建了许许多多邓姓微信群。这些平台为邓姓寻根问祖,探讨邓姓文化,交流血脉亲情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探讨交流邓姓文化时,常出现意见分歧和见解不一致的情况,由此曾引发过互相攻击谩骂的不良现象。因各自掌握接触到的邓姓文化有差异,见解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都是邓姓人,就应该在友好的气氛中交流探讨。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为达某种目的而搞些扯眼球的东西出来。
很多宗亲都在努力探究发掘丰富的邓姓文化,以装饰邓姓文化这座殿堂,都希望把她点缀得更加瑰丽堂皇。
针对争论的一些邓姓文化问题发表点我个人看法。观点不一定正确,论据不一定充分,论证也不一定严谨有力,但本人持有诚意,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磋商。
一、早于曼公受封邓国出现的邓姓人,有人列举出几乎与黄帝同时代的邓伯温,说成是邓姓的一个源头。我认为邓伯温不是姓氏意义上的邓姓人,更不是邓姓的一个源头。那时的姓与氏尚未萌芽,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们传下有姓邓的后世子孙,没有连贯的家族脉络,邓伯温只是演义神化了的人物。所以,不能把这种在远古时代仅出现过一次的人作为邓姓的一个源流。
二、远古有“曼”姓,但把邓国受封的第一位国君曼公作曼姓,我一直存疑。既然曼公姓曼,那么,曼公的祖辈都应是曼姓才对。商朝第16位皇帝祖丁是曼公的父亲,就应叫曼祖丁,先后继皇位的四位兄长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应叫成曼阳甲、曼盘庚、曼小辛、曼小乙,侄儿武丁皇帝也应是曼武丁。史料上所载他们都是子姓,曼公理所当然应是子姓。因此,我认为曼公的“曼”或“曼季”应是他的“名”,而不是他的“姓”。说颛琐时有曼姓,比曼公要早一千多年,可能与“子”姓有关,但与曼公的“曼”意义不同。
三、关于邓姓源头。中国姓氏中,以受封地和受封官位作为姓氏的非常普遍,几乎所有邓姓人都认邓姓是由受封地的邓国而来。但是,哪一代正式启用“邓”作姓氏命名,却无明确记载。从第6代昆公开始吧?无依据,从19代吾离开始吗?没证据,从第22代亡国之君的明渊公开始吧,也无足够理由,虽然后来有人说:邓国灭亡后,子孙遂以国为姓,这是后人所说,不充分。更有人说邓国被楚灭后,为怀念邓国,国人都以邓为姓。如地处中原人口稠密的邓国人都姓邓,当今邓姓在全国姓氏排位一定位居第一,这种说法实属荒诞。我们明知邓姓是由受封的邓国而来,曼公是受封邓国的第一代国君,邓姓人几乎都以曼公开始排列代数,曼公应是邓姓无可动摇的鼻祖地位!这一观念其实早已深深扎于历代邓姓人的心中。
西周以前的中国历史是比较模糊的,所幸我们邓姓是帝王之胄,有王室帝王传位的记载,才有我们邓姓一脉传承至今(王室传位记载演变成后来的族谱)。但是,有人把曼公至明渊公这22代古邓国先祖说成是后人杜撰,这可是颠覆性的原则问题。很多文献和族谱有明确记载,有谁能找出否认这22代先祖的资料证据出来?请那些妄自尊大的所谓邓姓文化研究者别信口雌黄!会很伤天下邓姓人感情的。还有人认为禹公之前的四十六代先祖也不可信,试图把三千多年的邓姓史缩短到两千年。更有甚者,有些人只把自己知道的祖宗作为始祖。有的把迁入某地的先辈作始祖,有的把只知道上面三四代的先辈作始祖,其他的概不承认,这是典型的鸵鸟逻辑。我们在邓姓源流问题上既不搞子虚乌有的祖源,也决不能随意缩短源远流长的邓姓史,更不能以各自了解的标准来判定邓姓的始祖。有人以研讨邓姓文化之名,武断地否认老祖宗和先祖传承下来的文化,对于这些人,说轻一点是无知,说重一点是不孝!
四、关于湖北襄阳的邓城是古邓国都城之说,谈点个人认识。据说在那里发掘有相关邓姓实物,判定年代是春秋时期。武丁帝封邓国是商朝中期,是公元前1250多年,距今已3270来年。邓城发掘遗迹认定的是春秋时期,只有两千七百年左右,比邓国受封时晚了五六百年。据说附近还发现有大量墓葬,这也不能证明邓城就是古邓国都城。发掘的文物即是当时古人用的物件,这些物件本身就有流动性,哪怕是贵族礼器,在中原各地都有可能发现,河南多地曾发掘有相关邓姓几十件青银器,秦地可发掘出晋国物件,楚地也可能发掘出秦国遗存,何况古邓国所辖的南阳与襄阳很近,发掘出较丰富的相关邓姓文物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据说山东地区也曾发掘有邓姓的青铜器,不能由此认定古邓国都城就在山东吧。墓群更不能说明襄阳邓城就是古邓国都城的所在地。墓是否符合当时贵族葬制,是否出土有记载邓姓贵族身份的文字,至今都未听说过,而邓州城东南3公里处有邓国第19代国君吾离墓,古邓国都城应就在国君墓地的附近。
襄阳离南阳仅一百多公里。武丁封叔曼公于邓国时,河南的南阳应是中心位置,古邓国某个时期的版图可能涵盖湖北的襄阳地区。邓国历时近六百年,诸侯国之间常发生争战,疆土在不断变化,襄阳地处古邓国西南面,靠近楚国,或许邓国为抗拒强楚,在襄阳修建军事基地,逐渐发展成为邓国的重要城池是完全有可能的。
襄阳地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当时邓国的国都在襄阳,历史文献应有明确记载,特别是邓姓族谱一定要记载,邓姓的堂号就一定会命为“襄阳堂”,而不是响彻古今的“南阳堂”。虽然古文献有些模糊,而我见过的所有族谱,没有一本记载邓源与襄阳有关的内容,仅以此足能否认邓源在襄阳之说。
五、南阳郡始作行政区划是从秦昭襄王时期,是公元前270多年,比武丁封曼公于南阳邓国晚了近千年;晋、隋时期设置的南阳郡更差的遥远。武丁封曼公为邓国的南阳,应早有其名,属古邓国的中心位置的地名,而不是后来的行政区划才得名。地名的中心位置,从古至今一般不会变动移位,历史上古邓国的南阳从古至今是连贯的,南阳在当今邓州市,邓姓源头已不言自明。
六、关于少数民族的邓姓问题。历史悠远,情况复杂,少数民族改汉姓从古至今都有,北魏孝文帝是北方鲜卑族,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汉俗改革,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历史上也应有汉族改少数民族的情况,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而成为少数民族的;还有的是纯汉族搬迁到少数民族地区,因行政区划就成了少数民族,如四川甘孜州的邓祖华那支邓姓,在清末从遂宁搬进藏区,发展至今的一百多人都成了藏族。清雍正时期,为便于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管理,进行所谓“归流”,将少数民族改汉姓,其中有改为邓姓的。很多人都知道有支李姓改邓姓的,南唐元宗李璟第八子李从镒受封邓王,后代为躲避宋军追杀,隐姓埋名而改邓姓。历史演变和实际情况很复杂,不是由专家学者或某人设定。虽然我们现在的邓姓不能说是纯粹的曼公血统,认定曼公为始祖的在我国邓姓中占比极大,如同中华56个民族中的汉民族,占百分之九十几。
七、关于王羲之撰写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是曼公下第62代东晋镇国将军的邓羌,请同为幕僚好友的王羲之为邓氏族谱写的序。近代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是伪作。我找到一位宗亲在几年前写的质疑文章,洋洋洒洒列出12条之多,虽百般挑刺,我认为无一能推翻王序之真实性。
  
  
  

第一条说王序中“定世系,辩昭穆之制”是商朝,而不是周代。王羲之写序离商周有一千多年,当时的文史资料并不一定系统完备,许多概念较为模糊,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算什么,关于封建社会中春秋战国等阶段是现代史学家划分的,即便是现在电脑网络时代,也会出这类问题。
第二条认为王序中“唐虞始有谱牒之作”句语义不明,这只是质疑者理解的问题。
四条说王序《魏书》所指不明。认为,如指魏收写的《魏书》,其作者比王羲之晚,当然不可能,如指《三国志》为《魏书》认为不当,这类书名称谓估计在晋时与当今有异。
第五条说王羲之对姓与氏概念混淆。姓与氏在古时虽有区别,发展到晋代,姓与氏与现在的概念已几乎一样了,已没本质上的区别。 
第六条认为王序中“尊周而朝服周”不符当时周已衰而在鲁的说法,周虽衰并未亡,正统儒家宣扬周礼,或许王羲之崇周故而为之。
第七条认为秦之前无刺史、州牧等官职,的确如此,但王为让人明白古时官衔,直接比作当时相应职位也是可能的。
第八条关于西汉时的邓通,汉文帝宠爱邓通,赐铜山制钱币,富甲天下,但晚景凄凉,质疑者认为邓通无功无能,王序不应歌颂邓通,试问,把好友的先祖写得很不堪,这符合古文人的作为吗?为尊者隐,质疑者竟提出如此低能的问题!
第九条说邓城出土文物有8位邓姓人,都不在曼公至明渊公这22位古邓国君王名中,出土的这8位邓姓人,并未显示他们一定是国君身分,这只能证明那时“邓”作姓已用于人名了。
第十条认为禹公13个儿子取名都用有“言”旁的字,认为宋以后的明清时期才有的取名方法。质疑者太低估了古人的智慧,禹公何许人!自幼聪慧,被称为神童。其子名虽与史书有异,族谱中可能采用的是字号,这类在族谱中屡见不鲜,何足为奇!说后汉书上仅有禹公5个儿子名。入史之人须为国有功,禹公之子不可能每个都功勋卓著,没把13个儿子全记上去很正常,而谱中记全了13子,质疑者连国史与族谱的区别都不知道?禹公是邓姓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谱把13子全记谱中,但没记全13子后世支系。是本来有些子支无嗣呢,还是皇后邓绥死后安帝诛邓氏外戚的原因?后来许多研讨者对此都有存疑,必竟两千年了,各种情况都有可能。
第十一条认为王写序不会把“国史”与“族史”联系起来,认为王不知有国史,不知后世朝代更迭。王羲之乃书圣,也是文豪大家,当世之圣贤,虽不知后来是何朝代,也一定洞悉社会发展规律。
第十二条说王序用“余”不当,在当时是口语,不是书面语。其实,在当今日常语的用字中,古代有些已经在使用了,“余”作“我”用,谁能准确判定在何年何月作口头或书面语使用的?
综上所述,质疑者十二条无一能推翻王序的真实性。近期还有人对王序于公元374年有怀疑,说王羲之那时已去世。关于王羲之生卒时间有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中有王羲之生卒是公元321—379年的说法,唐代颜真卿等许多名人都有王羲之于公元373—379年当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的记载,那么,王写序后五年才去世的,时间没有问题。还有人说王序是清末到民国初年的伪作,质疑者更是痴人说梦。我们从祖籍广东带入川的老谱,编谱者是明朝末年的先辈,那时就引用了王序登入谱中,说明王序早已有之,质疑者真是孤陋寡闻!不过,质疑者虽吹毛求疵,研读王序也下了苦功,如果真心研究邓姓文化,也应受人敬重,有些质疑条目是在否定曼公至禹公这段邓姓历史,就让人感觉是居心不良,在有意混淆邓姓文化概念,抹杀邓姓历史!
我认为王序写得非常常精彩,用字简练,意思表达非常准确,详列了邓姓自曼公至汉晋的邓姓脉络,他看到邓谱如此完整清楚,历代名人倍出,抒发了对邓姓辉煌历史的赞叹之情,王序是谱序之典范。书圣王羲之为邓姓族谱写序,是我邓姓之荣幸,我姓邓而尤感骄傲与自豪!
以上是我对邓姓文化一些问题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如有异议,希望友好交流。许多历史真实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无法复原,先祖遗留下来的东西非常有限甚至模糊,不必老纠结于这些问题上,我主张“厚今薄古“,对遥远的问题简单化一点,多研究相对有据可查的谱牒资料,特别是唐宋以后明清至今的家族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以上是个人愚见,诚望各位指正,只要不是恶意,本人一定虚心接受。写上面文字时,有时控制不住情绪,有可能伤害到一些人,看在都是邓姓人和同在探讨邓姓文化的份上,唯望海涵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