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周朝邓国的和亲外交

发布时间:2020-06-30 18:25:00 人气: 来源:未知

周朝邓国的和亲外交
● 邓习学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特殊外交政策,通过和亲外交,与其他国家建立起一种直接而天然的血缘关系,从而达到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自己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亲政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和另一个国家建立起血缘关系,以这层关系为纽带使得对方在准备进行侵犯的时候,好好掂量掂量。
中国人历来重视血缘,血缘关系某些时候远远超过地缘因素。因为,血缘是割不断的,也是相对较为可靠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果最终能够达到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则是最为理想的结局。
邓国在西周时期就实施的和亲外交政策,开创了国与国之间联姻外交的先河,为后世作出了榜样。
公元前1240年,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公德阳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历经商朝、西周、东周,于公元前678年(东周春秋时周僖王4年)被楚国所灭,历时562年。
其时,邓国疆域大致以今邓州市为中心,北与中心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区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南阳市新野县,与位于今南阳市桐柏县一带的曾国相邻;西部和谷国(今湖北省谷城县)相接,南部到汉水与楚国相连,都城在今邓州市城区。
邓国位于北方华夏与南方荆蛮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孔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周时,邓国在周王室是二等侯爵,国君被称为邓公,政治地位较高,许多大国或有王室血统的诸侯国争相与之联姻及交往。
邓国在西周初年臣服周王室到春秋初期被灭国期间,推行和亲外交,先后与楚国、郑国、应国、井国、复国、薄姑国等诸侯国之间进行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这种典型的和亲外交,保持和睦相处,加强友好往来,起到防止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和吞并,形成和谐稳定的国与国之间关系。同时通过和亲结成紧密盟友,合力应对周边某些国家的挑衅和侵略。
事实证明,邓国得益于此,在当时强国如林的环境中,历经时代变迁,延续近600年。
一、邓楚联姻
1、近邻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姓芈(mǐ),熊氏。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淅川丹江口水库现存大量楚贵族墓)的楚部落,楚国最早建国都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yǐng)。”表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楚文王将国都从丹阳迁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区纪南城)。
鼎盛时楚国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重庆、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楚君后人多以熊为姓。
2、邓曼是谁?
邓曼,周朝邓国(今河南邓州)人,是邓国第19位国君吾离侯的女儿,从小就美丽聪慧,熟悉礼仪诗书,精通《易经》《系辞》,善于思考,明达事理,经常给父亲出谋划策。是一个深明大义、有远见卓识的女子。
3、出嫁到楚
公元前741年(鲁惠公28年),楚厉王(熊通的哥哥)去世,熊通杀了楚厉王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自立为君,史称楚武王。楚武王继位后,听闻邓国侯有个女儿秀外慧中,美丽动人,就派大臣为使到邓国提亲,豁达的吾离侯慨然应允,一段良缘就此成就。楚武王娶邓国侯之女为夫人,史称邓曼。楚武王与邓曼婚后琴瑟和谐,恩爱有加,并生下儿子两个:熊赀[zī](即后来的楚文王)和屈瑕。
4、助力国君
关于楚武王夫人邓曼,在史书上有4处记载。
其一,汉刘向《列女传》:“楚武邓曼,见事所兴,谓瑕军败,知王将薨,识彼天道,盛而必衰,终如其言,君子扬称。”    
其二,西晋左芬:“天道恶盈,极数则微,邈哉邓曼,心暎祸几,睹兆叹亡,考德知衰,贤智卓殊,邈哉难追。”
其三,《春秋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攻打罗国提到邓曼,“(楚武王)入告夫人邓曼。”
其四,《春秋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伐随,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楚武王很宠爱邓曼,邓曼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楚武王愿意倾听她的看法,经常与她共商国事,邓曼每每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楚武王都会采纳。
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因被封于屈邑,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大诗人屈原的先祖。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42年),楚武王派屈瑕作为主帅率军征讨罗国。楚国令尹(官职,相当于宰相)斗伯比为屈瑕送行,但屈瑕心浮气躁、面露骄傲之色,他认为“举趾高,心不固”的屈暇此去必然失败,于是进见楚武王表明他的担忧,请求增派援军。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回宫对夫人邓曼说:“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还提出这种不可能的请求?”
相较于楚武王的茫然不解,邓曼则认为,屈瑕在蒲骚之战的轻易成功,会让他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邓曼的分析掷地有声:“斗伯比当然不会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出击,他请求的增援是让君王加以防范,以便赢得战争的胜利。”
楚武王恍然大悟,立刻派人去追屈瑕。但是为时已晚,派去的人还没追上,楚军已经在罗国和卢戎军队的夹攻下,被打得大败,屈瑕最终吊死荒谷。楚武王回想着邓曼的话,悔恨不已,自责道:“孤之罪也!”
公元前690年 (楚武王51年),年逾古稀的楚武王仍壮心不已,他还专门演练了一种军阵准备攻打随国。出征前,武王突然觉得胸闷心慌,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夫人。邓曼看着年迈的楚武王,料想此行凶多吉少,长叹一声道:“夫君的福寿恐怕到头了!只要我国的将士没有折损,即使大王途中有什么不测,国家也算是有福的。”不出邓曼所料,楚武王出征不久,行至汉水东岸时,心疾突发,坐在一棵树下与世长辞。楚国令尹和大将严密封锁消息,密不发丧。直到与随国立下盟约,随国成为楚国附庸后,楚军才全师而退渡过汉水,为武王举哀。
《左传》和《列女传》详细记载了关于邓曼的上述两件事,这在历史书籍中是不多见的。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应该是比较善于分析问题的人,她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实属难得。
5、和亲显效
楚武王在位50年,除因意外事件邓国附属国鄾国杀楚巴使者而发生的邓与楚巴之战外,邓楚两国保持着相安无事、比较友好的邦交关系。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也就是邓曼的儿子。
《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zhuī]甥、聃[dān]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带领军队借道邓国攻打申国,因为申国在邓国的东北部(今南阳市区),邓国位于楚国与申国的中间,去申国必须路过邓国。
当时的邓国国君邓祁侯,是邓曼的弟弟、楚文王的舅舅,外甥路过并驻扎邓国歇息,作为舅舅的邓祁侯自然少不了设宴款待,畅叙亲情。但是,邓祁侯的三个外甥骓甥、聃甥和养甥不乐意了,他们鉴于楚国对外扩张的野心,联合劝谏邓祁侯不要借道给这位野心勃勃的外甥楚文王,并建议趁机把他给杀了,以除后患。
然而,邓祁侯并没有听从三个外甥的劝告,而是答应了外甥楚文王借道的要求。这一方面显示了邓祁侯的仁慈,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时的邓楚两国关系尚好,甥舅之邦的亲情纽带仍然在起着重要作用。再者,当时邓祁侯之姐、楚文王之母邓曼还健在,念及姐弟情谊,也不至于对亲外甥下狠手。当然,外甥楚文王碍于母亲情面,他也不好意思对舅舅主政下的邓国下手,这也就是为啥楚国舍近求远,借道邓国去攻打申国的原因了。
就这样邓国与楚国又相安无事地共存了十年时间。
6、终被楚灭
公元前678年,这时,楚文王的母亲邓曼和舅舅邓祈侯都已经去世,邓国也换了2任国君,当时执政的是第22位国君明渊公。这位明渊公是邓祁侯的孙子,邓曼的侄孙子,按辈分,明渊公应该称邓曼为姑奶、楚文王为表叔。
就在这一年,十年前邓祁侯三个外甥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楚文王举兵攻打邓国,邓国随即灭亡。当然了,由于邓楚的姻亲关系,楚国虽然灭了邓国,并没有屠杀邓国国君和贵族及百姓,而是将邓地改名为穰邑,像十年前楚国灭了申国后,强行将申国的执政者,迁往申国东边今河南信阳一带安置的做法一样(史称东申国),将原邓国国君及一帮文武群臣、贵族和亲属,统一集中南迁到原邓国与楚国交界的城邑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居住,便于对其进行监控,断绝其复国企图。
邓国与楚国的姻亲关系,使它整整比申国晚灭国 10 年。
二、邓郑联姻
郑国是继楚国之后,《春秋左传》记载的第二个与邓国存在联姻关系的国家。据《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载:“初,祭仲甚有宠於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
1、郑国介绍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22年),周宣王将郑地封给弟弟姬友,是为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居住在棫(yù)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目前这里是全球郑氏寻根祭祖之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
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guó)郐(kuài)之间(今河南省荥阳市),公元前395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今河南郑州新郑市的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主要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国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被称为“郑庄小霸”。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发生了长期内乱,致使国势逐渐衰落,到战国初年,被韩国所灭。
2、迎娶邓国公主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27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不久,郑庄公派心腹卿士(官职,相当于宰相)祭足作为迎亲大使,去迎娶邓国公主为妻,史称邓曼。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为何这位与郑国联姻的邓国公主也叫邓曼。是因为古时妇女地位低下,出嫁后,史书记载时均以娘家国名+姓氏称呼。因为邓国公主姓曼(邓国第一位邓侯曼公后裔),来自邓国,所以史书均以邓曼称之。
这位来自邓国的公主邓曼生下儿子公子忽,并被郑庄公立为太子,继承君位,史称郑昭公。
邓国与北方强国郑国的联姻,也使郑庄公的事业蒸蒸日上,终成“春秋三小霸”之一。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六)》)。
《左传·桓公二年》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公元前710年(鲁桓公2年)7月,当时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郑国两国虽然距离楚国较远,但因楚国强势崛起,势力向中原扩张,郑、蔡二国开始产生畏惧楚国的思想。郑庄公与蔡桓侯(蔡国第七代国君)相约会见于邓国,三国共商应对楚国之策。郑、蔡二国国君这么重要的会见,将地点定在邓国,由此可以看出邓曼在娘家邓国、婆家郑国这两个国家均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
3、儿子拒绝和亲酿恶果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外交军事种种手段都登上台面,婚姻结盟更是屡见不鲜,但遗憾的是郑庄公与邓曼的儿子郑昭公却并没有得其父母真传,延续父母亲力亲为的和亲外交策略,竟两次拒绝当时强大齐国提出的和亲要求,最终尝到了拒婚的恶果。
齐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当时齐国国君是齐僖(xī)公,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称霸的基础当然就是他父亲齐僖公给打下的。齐僖公也名列“春秋三小霸”之一。
按理说,如果齐国和郑国两国能够结亲,强强联手,那是再合适不过。齐僖公很看重太子忽,第一次提出结亲,就是准备把很有才华的爱女文姜许配给他。但太子忽却以自己不般配强大的齐国为由拒绝。
齐国第二次向太子忽表达出想要联姻的想法,是在公元前706年(郑庄公38年)北戎攻打齐国时,郑庄公派太子忽领兵救齐。太子忽不负众望,大败戎军。齐僖公大喜过望,又一次提出联姻,太子忽再一次以不能居战功而成婚为由拒绝。错失两次和亲良机,殊为可惜!
太子忽后来娶了陈国国君的女儿为妻,陈国是个小国,帮不上郑国什么大忙。郑庄公去世后,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郑昭公在做太子时和大臣高渠弥交恶,公元前695年,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趁一次与郑昭公外出打猎时,在野外射杀了郑昭公。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wěi)为国君。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18年)7月,郑子亹参加齐国主导的首止(今河南睢县周堂镇)盟会,齐国国君齐襄公(齐僖公之子)记恨郑国不与齐国联姻,就杀了郑子亹。此后,郑国日渐衰败。
三、邓应联姻
1、应国在哪里?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其四子姬达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国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并以鹰为族徽,这也成为如今平顶山别名鹰城的由来,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
2、《邓公簋》的出土
1979年,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发现了一处应国墓地,自198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这处墓地进行钻探和长达十余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证实这是一处应国贵族墓葬区。墓地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其中大量带铭文的青铜器为研究应国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应国墓地先后出土了一组4件《邓公簋》(其中两件失盖)。这四件器物属西周中晚期应国铜器,形制、纹样、铭文及大小皆相同。盖顶隆起,敛口鼓腹,饰夔龙纹,有喇叭形握手,盖缘与口缘均饰有目窃曲纹,盖面与器腹饰瓦垅纹;鼓腹下垂,双龙首耳各衔一圆环,圈足饰斜角云纹,足下3个小扁足,支足根部饰兽面纹。器外底部有方格形铸痕。簋(guǐ)盖与器内底部均有3行12字铭文:“登(邓)公(乍)作应嫚毗媵(yìng)簋,其永宝用”。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3、12字铭文揭示邓、应两国曾联姻
青铜器铭凡有“媵”字者,皆为送嫁之器。因为“媵”字与陪嫁有关,表示相送之义。
《邓公簋》铭文中“嫚”是邓国国君邓公之女,“媵”即陪嫁之意。
《邓公簋》的出土就是邓、应两国联姻的见证。该器物及铭文,清楚明白地揭示出了,当时的邓国曾有公主远嫁应国。
《邓公簋》是邓国国君为其女儿嫚毗出嫁应国时特意制作的陪嫁礼器,也就是陪嫁品,在其死后,又随葬在墓内,才得以保存下来。一方面说明了该簋对于当时从遥远的邓国远嫁到应国的邓国公主来说,视为珍物,终生相伴,那个时候,路途遥远,回娘家一趟,很不容易,想家的时候,看看当初父母陪嫁的这些器物,想想曾经在娘家时与父母相处的情景,权当是慰藉一下自己思乡之情吧;另一方面,这位邓国公主在其死后还要这些陪嫁品陪在自己的身边,可以想象到,她对娘家邓国是多么热爱啊,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动容!
著名考古学者、应国墓地主要发掘人王龙正先生认为,从《邓公簋》铭文来看,应、邓两国应为世代为婚,在两周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以相互联姻作为外交手段,从而结成政治同盟,所以应、邓两国的世婚也不排除这种政治婚姻的可能性。他认为两国的联姻具有政治性,可以共同抵御强敌荆楚和南淮夷。
四、邓井联姻
1、井国方位
据《大宋重修广韵》记载,井是姜姓之国,始祖是姜尚,大致在周代今陕西关中一带,他完成大业后,被姬发封到齐国。但他特别怀念他起家的垂钓故地——宝鸡渭河边,就把他后代的一支留在那里,他的后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国了。在当时,这个井国名气很大。这也是为什么邓国距离井国如此遥远,而将公主远嫁这里联姻的原因吧。井国亡国后,形成一支以国为氏的井姓,一直繁衍至今,但井姓人口较少。
关于井国的建国时间、存世时间以及国君在位等史料,史书记载有限。已无从查考。           
2、《邓仲牺尊》出土
1984年秋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发现西周中期的井叔妻室墓,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邓仲牺尊》,高38.8厘米、长41.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形体似马驹,却又头生双角,腹有双翼,大概应是古人所言的“天马神驹”。同时驹颈上立一虎,驹尾上有一条龙,驹前胸有一兽,似龙又似虎,驹尊盖上立有凤鸟。《邓仲牺尊》造型奇特,铸作精工,纹饰缛丽,富丽堂皇,是青铜礼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3、姻亲关系的证据
《邓仲牺尊》的器腹及盖内分别雕刻有相同的铭文二行六字:“邓仲作宝尊彝”。这六个字的意思说明,此件器物是邓国的邓仲所做的器物,而邓仲很可能是邓国的国君或贵族。
那么,邓国和井国,一个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一个在今陕西省长安区,两地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邓国的这件怪兽器物会出现在那里呢?考古工作者在对张家坡遗址进一步发掘后,得到了重大的发现。他们在张家坡遗址附近发现了带有“井叔”字样的青铜器,从而表明,出土的这件西周时期邓国的器物,隶属于井国的贵族井叔。
考古专家认定,这件《邓仲牺尊》是当时邓国的国君或贵族邓仲,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到井国井叔家族时,作为陪嫁物品之一而送达那里,在其死后又作为陪葬品而埋入地下。因而,可以得知,邓国与井国同样具有姻亲关系。
五、邓复联姻
1、复国位置
复(復)国,古文献失载。復,是复字的繁体字。《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桐柏大复山,淮水出。”大复山,在今河南省桐柏县东,即今天的桐柏山,广义上属于大别山脉。根据古籍记载,两汉时大复山以南有个复阳县,西汉时这里为复阳侯国,西周复国的确切位置当在今河南桐柏县一带。其国名因位于大复山附近而得。往西不到100公里便是邓国。
2、铭文显示复国公主嫁邓国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录了一件《复公子伯舍簋》,为西周中晚期铜器。上边有一句铭文:“复公子伯舍曰□新,作我姑邓盂媿(kuì)媵簋,永寿用之”。意为复国公子伯舍,为姑姑孟媿嫁往邓国而制作了这件青铜簋作为陪嫁品。
《复公子伯舍簋》的铭文,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西周时期有一个不见史载的复国,与邓国保持着政治联姻关系。它是邓、复两国通婚的见证。
六、邓与薄姑国联姻
1、薄姑国位于何方?
薄姑,亦称蒲姑,商王所封诸侯,都城在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东南距齐都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25公里。周灭商后,薄姑协助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三监之乱”,企图复辟商朝,被周成王所灭。
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国大夫晏婴对齐景公言:“昔爽鸠氏始居此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薄(蒲)姑国亡后,国民有的以薄(蒲)为姓,有的以蒲姑为姓。
2、看铭文知邓与薄姑曾通婚
郭沫若先生《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邓公簋》有铭文“隹(wéi)邓九月初吉,不姑屯夫人始作,邓公用为屯夫人□□尊”。此簋亦为陪嫁用的媵器。郭沫若考证,铭文中的“不姑”即薄姑。表明,邓公之女(或妹)嫁往薄姑国,为薄姑屯夫人。因此可以确定,邓国与薄姑国之间亦曾通婚。
邓国与楚国、郑国之间的姻亲关系,史书均有明确记载,而与应国、井国、复国、薄姑国等之间的联姻,我们翻遍现有史书,并无查到任何记载。然而好在,寻觅邓国和亲外交踪迹,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礼器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也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目前,出土著录有“邓”(登、豆)字铭文的邓国青铜器达13类,31件,跨越商末、“两周”至春秋战国,分布在河南、陕西、湖北、山东4省9个地域,这说明邓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十分频繁。
因年代久远,存世文献史料较少,本文仅根据现有的少数文献资料及出土文物,考证出了邓国与上述六国之间的姻亲关系。周朝邓国是从商朝邓国延续下来的一个建国较早、实力较强、存在时间较长的古国之一,邓国推行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和亲外交,与其周边近邻的申国、吕国、曾国、谢国、鄀国、随国等诸多国家是否也存在有联姻关系,有待今后深入探索研究与考古发现。
(作者系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姓文化》杂志编委会主任,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邓姓的起源”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