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邓州天下邓姓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2-09-16 10:58:23 人气: 来源:《魅力中国·史哲争鸣》

邓州天下邓姓的精神家园
郭跃进  马宇  王睿
 
       摘要:邓姓是中华百家大姓的主要姓氏之一,其发源地就在今河南省邓州市。邓州早在距今6800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远古部落社会时期,这里是黄帝部落的邓伯温部族,还是“邓林”及“邓墟”遗迹所在地。至夏代,在这里始建邓国。殷商武丁年间灭夏朝邓国,建立殷商邓国,直到春秋早期,殷商邓国被楚国所灭。邓国存在的时间前后达1300余年,其国都一直在今邓州市。正因现今的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所以因邓国而产生的邓姓的发源地就在邓州。邓州是天下邓姓根之所在、是所有邓姓共同的家园。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夏、商、周时是古邓国所在地,并因邓国而形成了邓姓。邓州是邓姓发源地,邓国、邓姓、邓州源远流长,一脉贯通。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南阳盆地西南部,自古就是中原名镇,素有豫、鄂、川、陕四省雄关之称。全市辖29个乡(镇、办、区),人口160万,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城市和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邓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温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现今分布于邓州辖区的十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表明在很早以前就有先民这里生活,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根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八里岗遗址(位于市东三公里处湍河南岸)发掘出土的遗物标本进行的碳14测年测定,该遗址形成的时间上限距今为6800年,这表明早在距今68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存定居。直到史书最早记载: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建立邓国。邓州有据可查的史前历史近三千年,灿烂的史前文化构成了邓州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与邓州史前文明相关的历史传说有三则,即部落首领邓伯温、邓林与邓墟,这三则历史传说中涉及的“邓”字就是夏帝将其子封于邓的根由之所在。
       据传,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部落,就存在于今邓州市一带,并跟随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据史学界考证,黄帝生活的那个年代应是考古学文化意义上的龙山文化时期,其社会性质是父系氏族社会,邓州境内现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基本上都有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存,虽然不能证明这些遗存就是邓伯温部落遗留下来的,但它们足以证明,邓伯温部落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传说中的“邓林”及“邓墟”也存在于邓州境内。中国古代有一则《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此虽为神话,但至少说明身为炎帝后裔的夸父曾在“邓林”一带活动过。“汝颖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苟子·议兵》)。“邓林,古所称邓林之险。……盖州境古多名木”(《读史方兴纪要》),“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路史·国名纪丁》),“昔者楚人地……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淮南文·兵略训》)等记载,可以看出,邓林是存在的,并且就在邓州境内。现邓州市西南方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即可证明。
       在邓地还存在有一个邓墟。这个邓墟与原始社会末期的帝舜有关。“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墟而十有万家”(《庄子·徐无鬼篇》)。“舜其仁也乎,编蒲处罟,躬耕处苦,百农从之。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至邓之墟而百千万家。大小悦之,秀士以从雄陶、方回、
续牙、伯阳、东不訾、秦宇、灵甫,不辟而至,为之七友”(《路史·后纪十一》)。邓墟在今邓州赵集镇朱岗王村一带,民国时期仍称“舜友乡”,其村西还有大丘,称“七友墟”。
       继邓伯温部落,邓林,邓墟之后的邓境就是“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明嘉靖邓州志》)的邓国。夏王朝为了加强对同时代存在的“蛮”“夷”“戎”“狄”等周边地区的统治,夏帝就分封子弟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其统治。夏代邓国就成立于夏朝第四代帝王仲康之时,史称仲康所设立之邓国为姒姓邓国。据成书于宋代的《路史》记载,夏代姒姓邓国的地望相当于当时的南阳境,即包含今天的整个邓州,并越出今天的邓州,涵盖了周边一些地区。这个姒姓邓国究竟终灭于何时,为谁所灭,因缺乏史料记载,无从考证。但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商朝初年,邓国还在向商朝进贡,表明商初邓国还是存在的。据推测,可能在商王武丁之时,商朝国力强大,灭了其征伐的许多方国,很可能就包括姒姓邓国在内。代替夏代邓国的是殷商武丁王年间建立曼姓邓国。
       夏代邓国被灭后,商王武丁于丁巳年将其叔曼公封于邓地,成立曼姓邓侯国。商王武丁在位时间为商王朝的中后期,据夏商周年表推断为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其丁巳年为公元前1240年。邓国是商王朝在南方设立的重要侯国,直到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被灭,仍是存在于周朝南边的重要异姓侯国(西周时曾分封许多姬姓侯国)。关于殷商邓国,有丰富的史料记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元和姓篡》)。“殷武丁封叔父曼于邓,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广韵》)。“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国语·郑语》)。表明西周时,邓是南方的诸侯国之一。到春秋时,“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春秋左传·庄公六年》)的记载,说明了春秋初年邓国的存在与被灭。
       邓国从曼公建国,到邓祁侯失国,共传二十二位国君,历时562年,其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南到汉水,西与谷国相连,即今谷城县,东与曾国之北境,即今河南新野相邻”(周永珍《西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考古》1985年3期)。
       关于邓国国都,《中国地名大辞典》:“邓,周国名,即今河南邓县(1913-1988年邓州称邓县)”,《春秋地理考实》:“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公里邓州是也”的记载,以及郭沫若等专家学者考证,一致认为邓国国都就在今邓州市。
       在殷商邓国的二十二位国君中,《春秋左传》记载的有第十九世邓侯吾离和二十二世邓祁侯。吾离是一位有作为的邓国国君,他曾远涉千里去“宗周模式”的东方诸侯鲁国去“朝拜”,因为“周礼尽在鲁矣”(《春秋左传·昭公二年》),他要学习的正是那些可以治国安邦的“周礼”。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振兴,屹立于列国之林,被称为“邓国中兴之君”。吾离死后,葬于国都南郊,即今邓州市湍河办事处八里王村。因吾离前的邓国王陵无考,吾离陵是现在所知邓国国君陵墓中最早的一个,故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
       因邓国而产生的还有邓姓。“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元和姓篡》)。“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姓氏急就篇》)。“邓,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姓氏考略》)“考叔曼武丁丁已封季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日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注:河指汉水)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等诸多文献记载表明,邓氏源于商代武丁丁巳年,即公元前1240年因封邓国而得邓氏,武丁季父曼季就是邓氏鼻祖。
       邓姓因邓国而产生,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邓州理所当然就是邓姓发源地,这已被海内外邓氏后人所公认。
       邓姓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常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位居第二十九位,总人数达700多万。分布最为集中是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是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在香港、台湾,邓姓亦是名门望族。此外还有走出国门,移居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者。
       邓国、邓姓、邓州,一个“邓”字成了贯穿邓州历史的主线。邓国灭国后,楚国于此设穰邑,把邓国属地变成了问鼎中原的大本营。秦统一中国后,设穰县,邓州自此成为县治所在地,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邓州(治所在穰县),距邓国灭国1261年后,再次以国名州。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邓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和谐发展,富强昌隆。现存于邓州市区东南的古邓国胜迹邓国侯吾离陵既是历史的见证,也同样是邓姓故里邓州与海内外邓氏同胞交流联谊的平台。
       近年来,先后有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内外邓氏后人,纷纷组团前来邓州寻根联谊,拜祭先祖。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建设吾离陵,更好地为海内外邓氏同胞来邓寻根联谊服务,邓州成立了邓姓文化研究会和邓氏宗亲联谊会,并制定了吾离陵园保护开发建设总体规划。诚望天下邓氏宗亲常回故里邓州,为吾离陵园的建设、为邓州的发展建言献策,倾力襄助。
       天下邓姓源邓州,邓州是所有邓姓共同的家。
       本文选自《魅力中国·史哲争鸣》
       (郭跃进:邓州市博物馆办公室原主任、馆员,马宇、王睿:邓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