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族谱世系 >

始祖邓宗胤奉旨而迁初探 作者:邓华俊

发布时间:2012-09-14 14:22:00 人气: 来源:未知

  始祖邓宗胤奉旨而迁初探
 
       “家谱序” 载:“始祖宗胤奉旨从洪洞迁来,祖居方邑历数世有年,明洪武开科屡登仕籍为邑望族,指佛堂以名村,先大明而衍谱...”谱中载:“第一世祖,宗胤,赠文林郎,子:谅;谅:明洪武巳卯科举人,任教谕,赠文林郎知县亊,孙:永;永:赠文林郎知县,重孙:引吉;引吉:字从善,明成化癸卯科举人,任知县,曾孙:鄈;鄈:字龙宾,明靖岁进士,充任南阳府通判。”
       读谱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指佛堂以名村”。(2)“从洪洞迁来”,“ 祖居方邑”,邑指何地?与邓州有何渊源?
       (1)为什么“指佛堂以名村”
       自宋朝以来这一带寺庙较多,有“佛堂圣地” 之称。民间流传至今的说法是“十佛九教” ,即十个佛堂九个教台。现存两个佛堂两个教台。教台即是当年的教军场及点将台。北宋名将楊六郎就屯兵这里,目前白洋淀最南边的淀叫“马棚淀”,是军队养马放马的地方。
1974年修淀南新堤,在佛堂村西北边土方坑内挖出一排砖井,井间隔30米,且有瓦罐,屯兵周边平民较少寺庙相对安全,故有“佛堂圣地”之称。著名的“天下大庙属鄚州”就在这一带。
洪武十五年(1382年)礼部设置僧录司,府置僧纲司,州置僧正司,县置僧会司,掌有关僧侶亊务,令给僧道度牒。(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僧道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免除地稅徭役。
洪武帝尊祟儒学,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他需要士大夫阶层的人来支持他,消除元朝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宗胤祖赠文林郎是正七品,儒学训导,此时奉命迁来正是为宣讲儒学掌管僧会司。所以他才有资格“指佛堂以名村” 。
       (2)“从洪洞迁来”“ 袓居方邑” 邑指何地,与邓州有何渊源?
元朝末年,频繁战争使中原及北方人烟稀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加之黄河,淮河多次决口,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因此朱元璋提出“今日之急务便是辟田地,增户口” 。因此实行了移民垦荒政策。由于元朝在山西统治时间较长,与中原相比战争相对较少,经济沒有受到大的破坏,使人口得以繁衍,故山西是重点移民省,洪洞位于太原与平阳(临汾市)之间,地位适中交通便利,朝廷派官员驻洪洞广济寺组织移民亊宜。为移民登记造冊,发放川资凭证,经户部编入里籍后迁往移民地。需要明确的是:移民是为垦荒屯田而迁,多数移民来自田地贫瘠,面积狭小,衣不着食的地方。迁往北平各府州的民户,“给钞使置牛具、籽种,五年免征其稅。”
为了教化移民融于地方,管理僧道,宗胤祖奉旨而迁,亦在洪洞倒换官文,赴高阳上任,故有从洪洞迁来之说。
       “祖居方邑” 邑指何地?邑乃平阳。(今临汾)
       《元和姓纂》载:“晋右仆射邓攸,字伯道,亦禹之后;”平阳郡,三囯魏置郡,治所在平阳。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邓攸为人谨慎和气,平易俭朴。历任吴王文学,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迁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时,请邓攸任长史,后又出任河东太守。晋元帝永昌中,他代替周凯为护军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邓攸侄子邓绥后成为平阳旺族。
宗胤祖曾孙取名“ 鄈”, 乃思乡之意,喻后人不忘故土。字典注释:鄈:“今山西平阳府太平县县南二十五里临汾故城也 。鄈:专指临汾之地”。 临汾既有邓氏先祖开基创业,又有后人继往开来。
       邓攸“亦禹之后” 宗胤祖亦禹之后也。
                                            
                                                               邓华俊:宗胤祖十八世裔孙   高阳县佛堂村
       注:县志载:“北佛堂,传宋初此处建寺庙多处,有‘佛堂圣地’之称。明洪武县于此置僧会司。永乐初1404——1412年,山西移民于此定居,称佛堂村。清初分为两村,本村位于北称北佛堂” 。
       显然,县志把“指佛堂以名村” 的宗胤祖列为移民,这是错误的,且时间也不对,高阳县好多村的移民确是永乐初迁来,如:北蒲口,北圈头,北沙窝,北淘口,边渡口等都是以地理特点命名的,以佛堂命名是需有资格的。且宗胤祖之子谅已于洪武巳卯科举人,任教谕赠文林郎知县亊,怎么能是“永乐初1404-——1412年于此定居”呢?鉴于县志之误故写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