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名人 >

现代名人

发布时间:2010-09-28 16:01: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锦坤整理
 
邓 靖 1958年生,大学,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为上海大学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建筑系教师。1981年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1982—1993年曾先后工作于化工部第领先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邓布仁,教授。1940年9月出生,江西宜春人。中共党员。江西宜春行署专员,中共宜春地委书记、中共宜春市委书记。毕业于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宜春地区工委主任。是全国八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农业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分院荣誉教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授。他1959年首先从事农技和农村工作。70年代,在他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万载县白良公社,缺水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他就组织动员三千劳力,历时3个冬春,战胜8场大雪,建成了集水面积达70平方公里,蓄水量1300万立方的锦江水库,同时,建成一、二级电站各一座。因工作政绩突出,被提任县委副书记,并选送到南京农业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工作的10余年中,他由万载县委副书记先后提任高安县县长、书记,上饶行署常务副专员、副书记、专员。他所到之处、工作都有新的建树,被当地党政干群公认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领导。1996年,他荣任中共宜春地委书记,在宜春工作的几年中,他同地区几套班子成员一起,积极探索宜春改革发展的路子,为宜春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宜春的工农业生产,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思想解放,勤政务实,作风深入,工作扎实,是一位具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的领导干部。他的工作得到了江西省委和领导及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多年来,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央、省级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探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文章,并多次获奖。主要著作有《实践的感悟》。主编江西质量论坛《现代化管理与江西经济振兴》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发挥整体优势和改革效应,推动乡镇企业高速发展》获1994年全国管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发展农业要注意资金投向追求较高的资金回报率》荣获江西省行政管理学会首次科研成果一等奖,《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在增进效益上作文章》获市场经济管理编辑部优秀论文奖,《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强化政府职能》、《考核政绩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标准》同时荣获湖北省1993~1995年度优秀社会科学论文一等奖,《农业大区加快经济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在全国第七届省级讲师团政治理论刊物会上被评为优秀文章,《搞活流通要处理好六种关系》入选《中国社会发展文库》、《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被收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论丛》一书等。他个人业绩已载入《开拓者》、《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大型丛书和辞典。
邓超  副主任医师。男,1930年1月出生,山东沂水人。中共党员。现任职于河南南阳军分区第二干休所。主要贡献:13岁参加八路军,一直从事卫生防疫、卫生行政领导及医院传染科治疗工作,主要从事流行病传染病专业。1976年唐山大地震十天即率医疗队进驻,进行防疫抢救1年余,使部队和东矿区未发生大的疫情。60年代在四川绵阳地区组织过急性血吸虫病的防疫抢救工作。在南阳科技杂志上发表过《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总结》,1977年发表《从三棵针提取黄连素的方法》。曾在鲁中军区后勤部卫生训练大队、华东野战军8纵卫生部、26军卫生部、华东军区99师297团卫生队、建筑56师医院、基建工程兵21支队医院等单位工作。历任卫生员、看护长、助理军医、卫生所长、卫生队长、副院长、主任等职。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开封、淮海等战役。荣立三等战功2次,生产建设三等功1次,扩军模范1次,长春市肃反先进工作者1次,荣立独立自由勋章1枚。
邓东锋 男,1975年10月生,籍贯陕西,大学,助理工程师,现为陕西银矿设备管理员。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机械系,一直从事设备管理与维修等现场工作,已发表《C6130普通车床的自动化控制》及《EDYL—1全自动压滤机的改进》等多篇论文。
邓丽华 女,1969年11月生,籍贯内蒙古,大专,医师,现为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矿务局元宝山矿山医院内科医师。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邓三尧 女,1958年10月生,籍贯广东,大专,药剂师,中共党员,现任职于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1981年毕业于广东省韶关地区卫生学校,一直从事医院药剂工作至今。1997年12月在《首都医药》上发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一文。在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中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邓少锡 男,1942年8月生,籍贯江苏,高中,会计师,现任江苏省锡山市东降镇财政所所长。
邓世萍 男,1963年8月生,籍贯江西,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任江西德兴新旗铸造厂厂工兼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设备经理。
邓树昌 1963年4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文登市植物检疫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他爱岗敬业,勇于进取,潜心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农技推广工作,致力于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研(完成)了十几项科技成果(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获得了省、部、地(市)级科技奖励,这些项目实施以来,使文登市年可增加收入8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巨大,上述技术已被全省及全国大部分粮果产区广泛应用,社会效益显著。十几次被农业部、农业厅及地方政府、部门表彰。此外,他还在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两部著作(与人合著),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1997年,获得了团省委授予的山东省第二届“十名李登海青年农业科技奖”、威海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8年被成海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威海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邓水生 1962年8月生。江西资溪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江西省资溪县国营陈坊采育林场党委书记兼场长,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编辑部一级撰稿人。他在中学教书期间,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省、地竞赛均获奖。他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所撰写的教学论文《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并在《抚州地区社会科学2杂志上发表。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时.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负责的党刊通联、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年年受到地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的表彰。他本人多次被坪为全省优秀党刊发行员、优秀党刊通讯员。1996年被江西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他撰写的人物通讯《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勇为人先竞风流》等文章在国家体改委改革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丛书《中国世纪行》、《中国世纪饭》上发表并获奖。他在担任林场场长期间.坚持以营林为主,带领全场干部职工以科技为先导,以速生、丰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从来种有芮到造林抚育再到普林护林都取得明显的成效.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1997年全场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万元.比上年增长18%.上交财税57.57万元,比上年增长 154%,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 1. 65万元,目前该场有人工造林1.65万亩,占全杨林业用地面积69.9%。他招商引资.先后兴办起木竹制品厂、清水笋罐头厂、晨光花岗石厂,并多方筹资建起了一栋20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  
邓遂夫,原名邓遂富,后改作邓遂夫,四川省自贡人,当代著名学者,红学家。现为中国红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自贡市李宗吾学术研究会会长。主要作品:《红学论稿》《草根红学杂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2000年,邓遂夫推出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2006年4月又完成了工程量更大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他一个人完成了脂评本两大版本的修订,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大概二十年。                
 
邓石如 (1743~1805),邓稼先六世祖,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邓传密 书法家。邓稼先五世祖,邓石如之子,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   
邓绳侯 书画家,邓石如重孙,诗文书画皆清回绝俗。曾任安徽都督府教育司司长。著〈毛诗讲义〉、〈离骚解诗〉等。  
邓艺孙 邓稼先的祖父,教育家,曾任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  
邓以蛰 (1892~1973)字叔纯,白麟畈(今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邓稼先之父,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   
邓季宣 邓稼先四叔,著名教育家。安徽教育界的重要一人,曾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校长;抗战时期,任国立九中总教导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长,九中代理校长。
邓仲纯 邓稼先二叔,医生,侠肝义胆古道热肠,老舍称之为好友。邓仲纯、邓以蛰与陈独秀系怀宁同乡世交,情同手足,早年一同留学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独秀从南京狱中释放,次年8月初邓仲纯终于在重庆上石板街寻访到陈独秀,遂接陈独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邓仲纯在江津开了一家“延年医院”,此后邓仲纯便是陈独秀的义务保健医生兼通讯员。直到陈独秀死,都得到邓仲纯、邓季宣兄弟和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顾,丧事也是邓氏叔侄协同民国江津县政府料理。  
邓稼先 中国“两弹元勋”、两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奠基人。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以及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爱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摘自《安徽怀宁邓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