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杰出外交家邓芝
发布时间:2020-07-21 16:56:00 人气: 来源:未知
蜀汉杰出外交家邓芝
● 徐玉清
夷陵之战后,东吴主动求和,同盟关系破裂的蜀汉与东吴重新接触。刘备突然病逝,蜀国主少国疑,孙权又生疑虑。尚书邓芝受命出使东吴,以诚心打动孙权,蜀汉与东吴重申盟好。邓芝由此成为蜀汉杰出外交家,他与孙权保持了将近30年的友谊。
一、邓芝早年生平
1、祖上显赫,家族式微
邓芝,字伯苗,南阳新野人。他的得姓始祖是商朝邓国的第一位国君曼公德阳,商朝邓国在今邓州市,国都在邓州市城区。邓禹是其47世祖。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被光武帝刘秀视之为萧何,是云台28将之首,受封高密侯,官拜太傅。邓氏与窦氏、马氏、阴氏成为东汉显赫的家族,“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者2人,大将军以下者13人,中军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然而,世事无常,盛极而衰。东汉末年时,邓氏家族日益式微。到邓芝降世时,已经沦为平民。祖先的荣光,只能成为家族美好的记忆。
2、通达识变,趋利避害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黄巾军败亡后,军阀混战,战火波及到南阳。为躲避战乱,南阳的百姓纷纷外迁。当时外迁路线,一为迁往江南,二为西入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是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邓芝随逃难百姓迁往益州。与那些固守乡里,罹受战乱之苦的乡邻们相比,邓芝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仅从这点就显示其远见卓识。
3、奋发进取,不甘沉沦
初入蜀地,举目无亲,找不到投靠的人,邓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听说益州从事张裕有知人之鉴,就去拜访他。没有想到,张裕对无藉藉名的邓芝非常客气,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还给了他美好的祝愿:“君年过70,位至大将军,封侯”(《三国志·蜀书·邓芝传》)。拜将封侯,是当时有志男儿的梦想。在当时平均生育年龄不超过60岁的情况下,活到70余岁,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邓芝将张裕的话当成长者对自己的期许和鼓励,决心要有一番作为。得知巴西太守庞羲好结交士人,便前往依附。
4、刘备赏识,博取大位
建安19年(214年),益州换了人间,益州牧刘璋被从荆州西来的刘备取代。邓芝的命运也有所改变,担任郫县的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虽为小吏,但已不再是寻常百姓。
邓芝没有想到,还有更大惊喜在等着他。刘备率部路经郫县时,接见了他。在交谈中,邓芝展露的才识令刘备非常惊奇。当即,刘备提升他为郫县县令。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邓芝越发尽职尽责。再加上刘备的关注,邓芝很快被提升为广汉太守。丢掉荆州后,蜀汉的地盘只有益州了。担任郡太守,也是蜀汉高级官员了。
5、廉洁奉公,有所作为
邓芝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在任职期间严守官箴,勤奋有为,清正廉洁、严谨认真,因此,颇有治绩。对于邓芝的表现,刘备看在眼中,记在心头,就再一次晋升他的官职,让他入朝为尚书,在中央政府任职。
二、危机时刻献策,衔命使吴
建安12年(207年),诸葛亮在草庐与刘备对话时,就提出,面对强敌曹操,必须“外结好孙权”。由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告诫刘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是刘备与孙权的联合,双方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才在荆州有了栖身之地。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刘备得以规取益州。
然而,刘孙联盟从结盟时就迭有龃龉。双方因争夺荆州,时有冲突。建安24年(219年),孙权出兵袭杀蜀汉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矛盾空前激化。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关羽之故出兵伐吴,蜀吴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倒向曹魏,接受魏文帝曹丕赐予的吴王封号。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孙权不愧是东吴杰出领导人,虽然接受曹魏封号,始终提防强敌,“(孙)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对于曹魏提出派遣人质的要求,孙权予以拒绝。曹魏派出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率军南下攻吴,孙权派吕范、诸葛瑾、潘璋、杨粲等率军从容应对。
章武3年(223年),刘备兵败夷陵,东吴的威胁解除后,孙权为修补夷陵之战给两国造成的裂缝,立即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慰问刘备,请求重申旧好,刘备应允,蜀汉与东吴之间恢复了往来。刘备亦派宋玮、费祎(yī)等到吴回应。刘备逝世后,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东汉开国功臣冯异之后)前往吊丧。
刘备逝世后,年幼的太子刘禅嗣位。主持朝政的丞相诸葛亮面对变局,既要处理国内事务,又担忧东吴孙权得知刘备谢世后,对蜀汉的态度发生变化,有些不知所措。关键时刻,邓芝挺身而出,献计于诸葛亮:“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邓芝此言,正与诸葛亮意图相合,他非常高兴地说:“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三国志·蜀书·邓芝传》)既然邓芝认识到值此非常时期,与东吴交好的重要性,诸葛亮就将出使东吴的重任交给了他。
三、初次出使东吴,蜀吴重申同盟
邓芝前往东吴,为显示与东吴交好的诚意,携带重礼,“蜀致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然而,邓芝到东吴后,却遭到冷遇。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刘备去世,蜀汉主少国疑,孙权疑虑重重。因此,他闭门谢客,将邓芝晾在馆驿中。
面对此突发情况,邓芝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地致信孙权,郑重其事地表示:蜀汉同东吴和好互惠互利,我此次出使,不仅仅为蜀汉,也是为了东吴利益而来。孙权迫于情面,接见了邓芝。他开门见山,将自己的疑问和盘拖出:“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对此,邓芝为孙权剖析,打消他的顾虑:
第一,吴蜀两国拥有四州(扬、荆、交、益)之地,地盘并不小。
第二,吴蜀两国都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在东吴,有像大王这样的“命世之英”掌控朝政。在蜀汉,嗣主虽然年幼,但昭烈帝(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亦一时之杰”。有诸葛亮辅政,蜀汉必定能安全渡过难关。
第三,蜀汉和东吴有地理上的优势,双方联合,大有作为。“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话题一转,邓芝非常坦诚地陈述东吴投靠曹魏的危害:“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邓芝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打消了孙权疑虑,他沉默良久,赞同邓芝的分析和判断。随后,孙权做出决断:与曹魏断绝关系,与蜀汉连和,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前往访问。
邓芝此次出使东吴,实现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正常化,“自是之后,聘使往来以为常”(《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
四、二使东吴,赢得孙权敬重
吴黄武3年(224年),孙权派张温出使蜀汉。蜀汉建兴2年(224年),邓芝再次受命出使东吴。东吴主孙权热情地接待了邓芝,双方晤谈甚欢。谈笑间,孙权提出了一个历史命题:曹魏败亡以后,“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知道这不是孙权的真心话,他也绝对不认同蜀汉、东吴两主共治天下,于是正色回答:“夫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孙权听后大笑,佩服邓芝的坦诚:“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孙权随后驰书诸葛亮,盛赞邓芝:“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此后,孙权与邓芝保持了将近三十年的友谊,他“数与(邓)芝相闻,馈遗优渥”(《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翻检史书,蜀汉出使东吴的使节有伊籍、张著、宋玮、费祎、宗预、邓芝等。这些人中,孙权最敬重的是费祎、邓芝,其次是宗预(《三国志·蜀书·宗预传》)。费祎长于言辞,机敏过人,在与东吴君臣的交锋中,让他们捞不到半点便宜。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派昭信校尉费祎出使东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炯等才博果辩,论难峰至,(费)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邓芝没有舌辩之才,他出使东吴,只是以诚相待,将当时的情势据实相告,靠着一个“诚”字打动了孙权。孔子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五、邓芝后半生经历
从东吴归来,邓芝转战到军事战场。建兴6年(228年),诸葛亮率兵北伐,进驻汉中,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与赵云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与之相持。后因马谡于街亭被张郃击败,箕谷疑兵也因此暴露,遭到曹真主力的攻击,幸亏赵云亲自断后,敛众固守,才不致大伤,安然撤退。建兴12年(234年),诸葛亮病逝,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再督领江州。昔日张裕的预言,此时终于实现。延熙6年(243年),邓芝升任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延熙12年(249年),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前往征讨,将其渠帅枭首,使百姓安居。延熙14年(251年),邓芝走完了人生道路,在成都逝世。
邓芝子邓良,袭封其爵位。蜀汉景耀年间任尚书左选郎,晋朝年间出任广汉太守。
六、效法先祖,清廉为官
邓芝的先祖邓禹虽然有大功于东汉,但为人非常谨慎,“常欲远名势”。他非常重视家教,“有子13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除了俸禄和封邑的租税收入,邓禹遵守法度,不经营私产,“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后汉书·邓禹传》)。东汉光武帝因此更加敬重邓禹。
邓芝效法先祖,担任高级将领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与祖先邓禹二十余岁即建功立业不同,邓芝属于大器晚成,老而弥坚。他长期征战在疆场上,然而,他一生的闪光点却是两次受命出使东吴,重结蜀汉与东吴和好盟约。
(作者系历史学硕士,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处长)
● 徐玉清
夷陵之战后,东吴主动求和,同盟关系破裂的蜀汉与东吴重新接触。刘备突然病逝,蜀国主少国疑,孙权又生疑虑。尚书邓芝受命出使东吴,以诚心打动孙权,蜀汉与东吴重申盟好。邓芝由此成为蜀汉杰出外交家,他与孙权保持了将近30年的友谊。
一、邓芝早年生平
1、祖上显赫,家族式微
邓芝,字伯苗,南阳新野人。他的得姓始祖是商朝邓国的第一位国君曼公德阳,商朝邓国在今邓州市,国都在邓州市城区。邓禹是其47世祖。邓禹是东汉开国功臣,被光武帝刘秀视之为萧何,是云台28将之首,受封高密侯,官拜太傅。邓氏与窦氏、马氏、阴氏成为东汉显赫的家族,“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者2人,大将军以下者13人,中军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然而,世事无常,盛极而衰。东汉末年时,邓氏家族日益式微。到邓芝降世时,已经沦为平民。祖先的荣光,只能成为家族美好的记忆。
2、通达识变,趋利避害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黄巾军败亡后,军阀混战,战火波及到南阳。为躲避战乱,南阳的百姓纷纷外迁。当时外迁路线,一为迁往江南,二为西入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是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邓芝随逃难百姓迁往益州。与那些固守乡里,罹受战乱之苦的乡邻们相比,邓芝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仅从这点就显示其远见卓识。
3、奋发进取,不甘沉沦
初入蜀地,举目无亲,找不到投靠的人,邓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听说益州从事张裕有知人之鉴,就去拜访他。没有想到,张裕对无藉藉名的邓芝非常客气,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还给了他美好的祝愿:“君年过70,位至大将军,封侯”(《三国志·蜀书·邓芝传》)。拜将封侯,是当时有志男儿的梦想。在当时平均生育年龄不超过60岁的情况下,活到70余岁,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邓芝将张裕的话当成长者对自己的期许和鼓励,决心要有一番作为。得知巴西太守庞羲好结交士人,便前往依附。
4、刘备赏识,博取大位
建安19年(214年),益州换了人间,益州牧刘璋被从荆州西来的刘备取代。邓芝的命运也有所改变,担任郫县的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虽为小吏,但已不再是寻常百姓。
邓芝没有想到,还有更大惊喜在等着他。刘备率部路经郫县时,接见了他。在交谈中,邓芝展露的才识令刘备非常惊奇。当即,刘备提升他为郫县县令。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邓芝越发尽职尽责。再加上刘备的关注,邓芝很快被提升为广汉太守。丢掉荆州后,蜀汉的地盘只有益州了。担任郡太守,也是蜀汉高级官员了。
5、廉洁奉公,有所作为
邓芝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在任职期间严守官箴,勤奋有为,清正廉洁、严谨认真,因此,颇有治绩。对于邓芝的表现,刘备看在眼中,记在心头,就再一次晋升他的官职,让他入朝为尚书,在中央政府任职。
二、危机时刻献策,衔命使吴
建安12年(207年),诸葛亮在草庐与刘备对话时,就提出,面对强敌曹操,必须“外结好孙权”。由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3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告诫刘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是刘备与孙权的联合,双方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才在荆州有了栖身之地。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刘备得以规取益州。
然而,刘孙联盟从结盟时就迭有龃龉。双方因争夺荆州,时有冲突。建安24年(219年),孙权出兵袭杀蜀汉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矛盾空前激化。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关羽之故出兵伐吴,蜀吴联盟彻底破裂,孙权倒向曹魏,接受魏文帝曹丕赐予的吴王封号。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孙权不愧是东吴杰出领导人,虽然接受曹魏封号,始终提防强敌,“(孙)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对于曹魏提出派遣人质的要求,孙权予以拒绝。曹魏派出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率军南下攻吴,孙权派吕范、诸葛瑾、潘璋、杨粲等率军从容应对。
章武3年(223年),刘备兵败夷陵,东吴的威胁解除后,孙权为修补夷陵之战给两国造成的裂缝,立即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慰问刘备,请求重申旧好,刘备应允,蜀汉与东吴之间恢复了往来。刘备亦派宋玮、费祎(yī)等到吴回应。刘备逝世后,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东汉开国功臣冯异之后)前往吊丧。
刘备逝世后,年幼的太子刘禅嗣位。主持朝政的丞相诸葛亮面对变局,既要处理国内事务,又担忧东吴孙权得知刘备谢世后,对蜀汉的态度发生变化,有些不知所措。关键时刻,邓芝挺身而出,献计于诸葛亮:“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邓芝此言,正与诸葛亮意图相合,他非常高兴地说:“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三国志·蜀书·邓芝传》)既然邓芝认识到值此非常时期,与东吴交好的重要性,诸葛亮就将出使东吴的重任交给了他。
三、初次出使东吴,蜀吴重申同盟
邓芝前往东吴,为显示与东吴交好的诚意,携带重礼,“蜀致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然而,邓芝到东吴后,却遭到冷遇。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刘备去世,蜀汉主少国疑,孙权疑虑重重。因此,他闭门谢客,将邓芝晾在馆驿中。
面对此突发情况,邓芝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地致信孙权,郑重其事地表示:蜀汉同东吴和好互惠互利,我此次出使,不仅仅为蜀汉,也是为了东吴利益而来。孙权迫于情面,接见了邓芝。他开门见山,将自己的疑问和盘拖出:“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对此,邓芝为孙权剖析,打消他的顾虑:
第一,吴蜀两国拥有四州(扬、荆、交、益)之地,地盘并不小。
第二,吴蜀两国都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在东吴,有像大王这样的“命世之英”掌控朝政。在蜀汉,嗣主虽然年幼,但昭烈帝(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亦一时之杰”。有诸葛亮辅政,蜀汉必定能安全渡过难关。
第三,蜀汉和东吴有地理上的优势,双方联合,大有作为。“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话题一转,邓芝非常坦诚地陈述东吴投靠曹魏的危害:“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邓芝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打消了孙权疑虑,他沉默良久,赞同邓芝的分析和判断。随后,孙权做出决断:与曹魏断绝关系,与蜀汉连和,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前往访问。
邓芝此次出使东吴,实现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正常化,“自是之后,聘使往来以为常”(《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
四、二使东吴,赢得孙权敬重
吴黄武3年(224年),孙权派张温出使蜀汉。蜀汉建兴2年(224年),邓芝再次受命出使东吴。东吴主孙权热情地接待了邓芝,双方晤谈甚欢。谈笑间,孙权提出了一个历史命题:曹魏败亡以后,“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知道这不是孙权的真心话,他也绝对不认同蜀汉、东吴两主共治天下,于是正色回答:“夫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孙权听后大笑,佩服邓芝的坦诚:“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孙权随后驰书诸葛亮,盛赞邓芝:“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此后,孙权与邓芝保持了将近三十年的友谊,他“数与(邓)芝相闻,馈遗优渥”(《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翻检史书,蜀汉出使东吴的使节有伊籍、张著、宋玮、费祎、宗预、邓芝等。这些人中,孙权最敬重的是费祎、邓芝,其次是宗预(《三国志·蜀书·宗预传》)。费祎长于言辞,机敏过人,在与东吴君臣的交锋中,让他们捞不到半点便宜。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派昭信校尉费祎出使东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炯等才博果辩,论难峰至,(费)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三国志·蜀书·费祎传》)。邓芝没有舌辩之才,他出使东吴,只是以诚相待,将当时的情势据实相告,靠着一个“诚”字打动了孙权。孔子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五、邓芝后半生经历
从东吴归来,邓芝转战到军事战场。建兴6年(228年),诸葛亮率兵北伐,进驻汉中,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与赵云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与之相持。后因马谡于街亭被张郃击败,箕谷疑兵也因此暴露,遭到曹真主力的攻击,幸亏赵云亲自断后,敛众固守,才不致大伤,安然撤退。建兴12年(234年),诸葛亮病逝,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再督领江州。昔日张裕的预言,此时终于实现。延熙6年(243年),邓芝升任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延熙12年(249年),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前往征讨,将其渠帅枭首,使百姓安居。延熙14年(251年),邓芝走完了人生道路,在成都逝世。
邓芝子邓良,袭封其爵位。蜀汉景耀年间任尚书左选郎,晋朝年间出任广汉太守。
六、效法先祖,清廉为官
邓芝的先祖邓禹虽然有大功于东汉,但为人非常谨慎,“常欲远名势”。他非常重视家教,“有子13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除了俸禄和封邑的租税收入,邓禹遵守法度,不经营私产,“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后汉书·邓禹传》)。东汉光武帝因此更加敬重邓禹。
邓芝效法先祖,担任高级将领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与祖先邓禹二十余岁即建功立业不同,邓芝属于大器晚成,老而弥坚。他长期征战在疆场上,然而,他一生的闪光点却是两次受命出使东吴,重结蜀汉与东吴和好盟约。
(作者系历史学硕士,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