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专访姚雪垠之子姚海天 谈历史小说现状

发布时间:2010-02-26 17:40:00 人气: 来源:未知


昨天(29日)下午,记者独家采访了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姚海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审、中国新文学学会的常务理事,他此行哈尔滨是为了8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打前站,这是哈尔滨市文联承办的一次向建国60年大庆献礼的重要会议,将对黑土地北哈尔滨疆的文学进行系统理论的回顾,从深层次思考哈尔滨文学的发展方向。姚海天是个儒雅的学者,一口河南方言,他讲述了父亲姚雪垠的逸闻趣事,并就历史小说的现状和发展,同记者进行了探讨。

    少年时代被绑票 传奇经历成小说

         姚海天说,我父亲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这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我父亲和两名学生一起被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被土匪认为义子,在土匪中当了一段写字的师爷。这段100多天特殊经历,成为他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长夜》以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像《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1984年被译为法文,姚雪垠还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

    《李自成》出书340万套 稿费仅得3万元

         姚海天介绍,姚雪垠这部书(13卷)发行340万套,稿费只得了3万元,姚雪垠生前有个心愿,拿出一部分稿费促进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于是,在姚雪垠逝世后,他的后人将45卷的稿费50万捐给了中国作协,于2000年创办了姚雪垠文学奖。“我父亲是19994月份去世的,他的心愿就是设一个奖项,来鼓励埋头写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姚海天作为这个奖项的最初发起者,讲到这里,面色凝重。

         写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那种艰苦,局外人很难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结束后,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体撑不到把全篇写完,于是开始倒着写,先写最后一部。“后来艰苦到什么程度?80多岁的老人,一天有的时候只睡两三个钟头!我们了解老人的艰辛,所以能理解他的愿望,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虽然发行了2700万册,但稿费非常低,只有3万余元,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后人将第四卷和第五卷的稿费50万元捐出,然后我给中国作协党组写了信。”

        中国作协的决定是,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内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该奖项每四年选评一次,从此,一个专门为长篇历史小说而设的奖项诞生。至今,姚雪垠文学奖已颁奖两届。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等8部作品获奖。

    作家心态太浮躁 历史小说难出新

         记者问姚海天,为什么文学繁荣,时代开放,创作宽容,而历史小说的创作却少有力作问世,正如二月河所说的,至今未有从文学特征上超越《李自成》的作品呢。

        姚海天认为历史小说创作,要深入历史、跳出历史,我父亲生前最反对借古喻今,影射现实,历史小说的创作没有新的突破是作家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做不到阅读大量历史资料后,很难达到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深刻的思想性、严肃的历史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这3个硬性指标很难完成。

        姚雪垠的后人有工有农,姚海天原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自然科学的编辑工作,半路出家当了文学编辑,近年,他出版了22卷的《姚雪垠书系》,还有从《李自成》节选出来的小说《崇祯皇帝》,明年是姚雪垠诞辰100周年,《李自成》要重新出版,还要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作为是小说《李自成》的忠实读者,早在学生时代,《李自成》第一、二卷一面世,我就从中得到莫大的读书乐趣,汲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我还看过根据小说改变的京剧《闯王旗》、电影《双雄会》,光小人书就收藏了6个版本。而《李自成》的影视前景如何呢?

         姚海天称,《李自成》是历史题材中极少数未被拍摄成电视剧的有相当市场价值的“处女地”,西部电影集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一题材作为进军电视剧市场的“重头戏”,计划拍摄《闯王旗》、《大明日落》、《大清日出》等3部共百集电视剧。三部长剧均独立成篇,但各部之间却密切相联,彼此呼应。

         姚海天对8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寄予厚望,他认为以肖红为代表的哈尔滨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未被引起重视的经典,要通过回顾展望和梳理,让所有的读者关注哈尔滨的文学名人和文学现象。

 链接

    姚雪垠与《李自成》


    姚雪垠(1910.10.10-1999.4.2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原邓县)九龙乡姚营村。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

          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长夜》。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郑州,后调武汉从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二十多年之后,这部5卷本小说才全部完成。

           姚雪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部大作所奠定的。姚老的这部大作,追求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色彩缤纷,波澜壮阔,颇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它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17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全书330余万字,历时42年完成。《李自成》的规模之大,创作时间之长,反映生活之广,刻画人物之多,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李自成》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填补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曾对《李自成》的创作给予过直接的关心和支持,作出过重要指示和批示,并对《李自成》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被人们永远传诵的佳话。

 

 
 
 
 

昨天(29日)下午,记者独家采访了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姚海天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审、中国新文学学会的常务理事,他此行哈尔滨是为了8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打前站,这是哈尔滨市文联承办的一次向建国60年大庆献礼的重要会议,将对黑土地北哈尔滨疆的文学进行系统理论的回顾,从深层次思考哈尔滨文学的发展方向。姚海天是个儒雅的学者,一口河南方言,他讲述了父亲姚雪垠的逸闻趣事,并就历史小说的现状和发展,同记者进行了探讨。

    少年时代被绑票 传奇经历成小说

         姚海天说,我父亲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这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我父亲和两名学生一起被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被土匪认为义子,在土匪中当了一段写字的师爷。这段100多天特殊经历,成为他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长夜》以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像《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1984年被译为法文,姚雪垠还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

    《李自成》出书340万套 稿费仅得3万元

         姚海天介绍,姚雪垠这部书(13卷)发行340万套,稿费只得了3万元,姚雪垠生前有个心愿,拿出一部分稿费促进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于是,在姚雪垠逝世后,他的后人将45卷的稿费50万捐给了中国作协,于2000年创办了姚雪垠文学奖。“我父亲是19994月份去世的,他的心愿就是设一个奖项,来鼓励埋头写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姚海天作为这个奖项的最初发起者,讲到这里,面色凝重。

         写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那种艰苦,局外人很难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结束后,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体撑不到把全篇写完,于是开始倒着写,先写最后一部。“后来艰苦到什么程度?80多岁的老人,一天有的时候只睡两三个钟头!我们了解老人的艰辛,所以能理解他的愿望,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虽然发行了2700万册,但稿费非常低,只有3万余元,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后人将第四卷和第五卷的稿费50万元捐出,然后我给中国作协党组写了信。”

        中国作协的决定是,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内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该奖项每四年选评一次,从此,一个专门为长篇历史小说而设的奖项诞生。至今,姚雪垠文学奖已颁奖两届。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等8部作品获奖。

    作家心态太浮躁 历史小说难出新

         记者问姚海天,为什么文学繁荣,时代开放,创作宽容,而历史小说的创作却少有力作问世,正如二月河所说的,至今未有从文学特征上超越《李自成》的作品呢。

        姚海天认为历史小说创作,要深入历史、跳出历史,我父亲生前最反对借古喻今,影射现实,历史小说的创作没有新的突破是作家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做不到阅读大量历史资料后,很难达到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深刻的思想性、严肃的历史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这3个硬性指标很难完成。

        姚雪垠的后人有工有农,姚海天原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自然科学的编辑工作,半路出家当了文学编辑,近年,他出版了22卷的《姚雪垠书系》,还有从《李自成》节选出来的小说《崇祯皇帝》,明年是姚雪垠诞辰100周年,《李自成》要重新出版,还要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作为是小说《李自成》的忠实读者,早在学生时代,《李自成》第一、二卷一面世,我就从中得到莫大的读书乐趣,汲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我还看过根据小说改变的京剧《闯王旗》、电影《双雄会》,光小人书就收藏了6个版本。而《李自成》的影视前景如何呢?

         姚海天称,《李自成》是历史题材中极少数未被拍摄成电视剧的有相当市场价值的“处女地”,西部电影集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这一题材作为进军电视剧市场的“重头戏”,计划拍摄《闯王旗》、《大明日落》、《大清日出》等3部共百集电视剧。三部长剧均独立成篇,但各部之间却密切相联,彼此呼应。

         姚海天对8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寄予厚望,他认为以肖红为代表的哈尔滨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未被引起重视的经典,要通过回顾展望和梳理,让所有的读者关注哈尔滨的文学名人和文学现象。

 链接

    姚雪垠与《李自成》


    姚雪垠(1910.10.10-1999.4.2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原邓县)九龙乡姚营村。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和小学。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

          1924年至信阳一所教会中学就读。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长夜》。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郑州,后调武汉从事专业创作。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二十多年之后,这部5卷本小说才全部完成。

           姚雪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部大作所奠定的。姚老的这部大作,追求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色彩缤纷,波澜壮阔,颇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它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17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全书330余万字,历时42年完成。《李自成》的规模之大,创作时间之长,反映生活之广,刻画人物之多,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李自成》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填补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曾对《李自成》的创作给予过直接的关心和支持,作出过重要指示和批示,并对《李自成》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被人们永远传诵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