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范仲淹与贾黯

发布时间:2010-03-03 17:47:00 人气: 来源:未知

范仲淹与贾黯
 邓州这块善地,生育了贾黯,养育过范仲淹。两位师生忠臣,以自己的慧智和生命感恩于邓州,召唤着邓州。
      北宋仁宗年间,出了很多忠臣、诤臣,范仲淹与贾黯为其中两位。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少时孤苦,勤奋好学,26岁中进士,后官至枢密副使(中央军事副长官),参知政事(副宰相),死后赠兵部尚书、缢文正。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忠孝两全、清正廉洁,文韬武略兼备,他一生中四次被贬,又四度重起,磨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浩然性格;他在朝为官,在野亲民,修炼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贞品德。毛泽东主席曾给予其极高评价:“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才德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1044年,范仲淹主持庆历变法,遭受谤毁为顾全大局,自请戍守边关,辞去参知政事。后因病奏请皇上,乞求善地,就访良医。几经折转,于1045年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职知邓州军州事。知邓州三年余,共计1162天,他重农事、兴学堂、育儿女、疗创伤,度过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他赋诗篇、作文章、进忠言、荐贤良,成就了永存历史的辉煌。1046年9月15日(农历),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风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建功立业,为民遮风避雨。
      1047年,范仲淹奉旨知荆南,邓州百姓遮留满道,并派使者上书朝廷,范仲淹亦愿留邓,皇帝许之。此使者,乃当朝新科状元、邓州人贾黯是也。正是在邓州,范仲淹与贾黯结下了忘年之交、师生之谊。从此,贾黯步范仲淹之后尘,一天天达于人生之辉煌。
      贾黯(公元1022-1065),字直孺,邓州穰人。23岁时中甲申(1044)科进士第一名(状元)起家,作监丞,作襄州通判,后官至尚书左司朗中,知开封府,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因病求出,以翰林侍读学土知陈州,未行崩卒,年仅44岁,赠尚书礼部侍郎。
      贾黯与范仲淹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遭际:幼少孤苦(黯母陈归宗,继母史在堂,贾黯登第后,迎母陈归,二母不相善,黯以孝为先,安以事之),日夜苦读(因家境贫寒,贾黯常常深夜到神庙借光读书),考取状元后,初任谏官,刚正敢言,又因出身低微,长期未被重用。
      范仲淹知邓州,贾黯时任襄州通判。仰范之英名,贾黯立即赶回参拜。前两次,范仲淹只是礼节性地接见他。不及半年,贾黯第三次回邓拜见。范仲淹感其忠诚,遂与之深谈曰:“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并亲书“不欺”二字诲之。不久,贾黯入朝至集贤院、为左正言,首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遭人诬为朋党,贾黯奋起反击,干脆将“不欺”二字制成腰牌,日夜佩戴身边,并常常对人讲:“吾得于范公者,平生用之不尽也”。从此,贾黯行事,上不欺骗朝廷,下不欺压百姓,更不自欺欺人。此事传人朝堂,皇帝称其介直。后贾黯平步青云,三十六岁即为翰林学士,曾以疾请郡,改侍读学士,知邓州,未行,疾愈,复以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四十岁累迁尚书左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四十二岁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如不英年早逝,必将大有作为。
      贾黯在朝,敢于建言、敢于作为是出了名的。左正言时,杜枢复察张彦方下狱案,将予驳正,因不合仁宗心意,仁宗拟将杜枢罢官,贾黯直盲进谏:  “杜枢无罪。因张彦方下狱意旨是从宫中发出,不是出于臣下弹奏。若如此,就会害及善良,朝廷就不能广开言路”。建议仁宗要象唐太宗任用王硅、魏征那样去作。判吏部流内铨时,益州推官桑泽父留乡里;已死三年。桑泽欺上说不知而调京师。贾黯闻知立即奏劾,后废桑泽终身。知开封府后,了解到囚犯因受刑、冻饿、疫病而死者很多,原因是管理人不尽职责,即请求朝廷每年统计犯人死亡人数,对管理者进行赏罚。府吏七百人以渎职罪被免职。后遭人弹劾“刚愎自用”而降职。英宗即位后,曾对贾黯说:“天下从来不缺乏人才,问题在于如何选用”。贾黯遂提出五条建议:一知人之明,二逐步培养,三不求全能,四分类推举,五择取自代。   
      贾黯去世后,皇帝赐黄金其家,归葬于邓州冠军里,家乡人民在贾黯少时刻苦攻读的紫金山下建起了“贾状元书院”,使之与范仲淹知邓时所建的花洲书院,遥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