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资溪下莒州村 四百年水车转悠悠

发布时间:2010-06-12 18:05:00 人气: 来源:未知

莒州水上的水车
    这绝对是本市保存的唯一一架有四个槽椿米功能的水车,它在资溪县高阜镇下莒州村旁的小溪边吱吱嘎嘎地转悠了400多年,它给村民带来了灌既之利、饮用之需,400年来它一直维系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下莒州村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村落,至今还保留着小桥、流水、水车、农舍、牌坊、祠堂、禾棚、井台……这些古朴的农耕时代的遗风,让走近它的人们流连忘返。
莒州水孕育400年水车
    4月25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了这个风光秀丽的村庄,远远的就看见了墨绿色的水车倚溪而转,傍堤而动,吱吱嘎嘎,生机勃勃。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小溪两边树阴浓密,仿佛一幅中国水墨画。其时,村民邓正辉扛了一筐稻谷,正在水车房里椿米,水车带着木轮飞快地旋转,在咚咚咚的椿米声中,50多斤的稻米很快就出来了。邓正辉说:“水车椿米很生态很好吃,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用水车椿米,而水车椿出来细糠则是喂猪的好饲料……”
    下莒州村是资溪县高阜镇的一个自然村,四十余户人家,村前的小溪就叫莒州水,是汇往龙虎山卢溪河的一条支流。明末清初,下莒州村的祖先邓赵从金溪黄通迁徙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便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邓正辉说,下莒州村的这位祖先很穷,先是以砍柴为生,后来用积蓄建了这座水车房,白天开荒种稻、种菜,晚上便在水车房的顶上搭一块木板歇息,后来又用水车椿米赚一些小钱。
超然公祠与福兴桥
    在下莒州村中行走,发现村里还保存有不少的明清建筑,超然公祠、福兴桥、节孝坊等。超然公祠是下莒州邓氏宗祠,位于下莒州村水车旁,建于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该祠宽16米,深32米,分上、中、下三厅,公祠墙高8米,正门上方为石雕“超然公祠”四个大字,大字上方则竖刻“恩荣”二字,两边分别有三块浮雕石板,雕有龙、凤、麒麟、鹤、鹿、鱼及花草、取“福、禄、寿、喜”年年有余之意。两边小门则书“存爱”“著悫”四字。据邓正辉介绍,清代以来,下莒州村十分重视教育,村虽小,但却建有多个书院,用于培养后代。邓超然便是在村中书院读书的,邓超然中举后,曾在河北任县令、盐督使等职。
    福兴桥是一座石拱桥,与福兴寺相连。福兴桥建在莒州水之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过去通往外界的唯一一座桥梁。福兴桥虽历经近300年风雨,依然坚固无比。如今村里已经建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但福兴桥仍是村民耕作的主要通道,如今桥孔中缝隙里丛生着野草、青藤和小树,拱桥青石上斑斑驳驳的苔藓,让人们感觉300年的岁月没有剥蚀去它坚毅的内质,却增添了它苍凉凝重的古韵。
下莒州纳入资溪生态旅游范畴
    水车是远古时代民间农业生产的工具,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沿用。初造时是用于自流灌溉,后来才用于脱壳、椿米,是江南一带民间借助自然水力的原始生产工具。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灌溉工具层出不穷,如今这一古老的生产工具已难觅踪影。而下莒州村如今仍沿用这种水车,是该县唯一保存的古老水车,是村民用山上的古松、老竹建造的,因被溪水冲刷和风雨侵蝕,近些年来,每年需维修-次。今年村民已集资6000多元进行维修。下莒州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车椿米这一古老工艺让游人体验到了传统的农业风情。时下,已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下莒州村参观拍照,据悉,有关部门已申报将下莒州纳入资溪生态旅游之范畴。
                                                                                           (本报记者 宁璜 黄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