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嫉妒害自身 作者 邓光华
发布时间:2012-07-12 10:11:00 人气: 来源:未知
过分嫉妒害自身
邓光华
《三国演义》是一本难得的奇书,相信不少读者都为“孔明三气周瑜”津津乐道。殊不知三气周瑜者,并非孔明,而是周瑜自己。那是因为周瑜妒忌孔明害自身。周瑜因此成为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在街谈巷议中丝毫无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
贵为东吴大都督的周瑜不但“资质风流,仪表秀丽”,而且勇武雄烈,胆略超群。吴主孙策早期得周瑜后大喜:“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就论赤壁大战之前,亲自指挥三江口之战,挫曹操大军锐气,长自己威风;亲往敌前侦察,鼓乐齐鸣,激励军心,振作士气,足见周瑜是一个非凡人物。而将计就计促成“蒋干盗书”,除掉曹操十分倚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为大胜曹操创造条件,更见周瑜谋略过人。
遗憾的是,周瑜嫉妒心强,容不得比他高明的孔明,急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怎奈孔明洞察秋毫,看破其险恶用心和害人伎俩,靠其非凡的胆气和智慧,从容不迫地化险为夷,使周瑜羞怒交加,几次气昏,最终英年早逝。既令人惋惜,又给人留下千古笑话。
吴蜀联盟,双方要员本应同心同德,合力抗曹。但心胸狭窄的周瑜见孔明居然猜出孙权“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的内心忧虑,暗想“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着,久后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经鲁肃一番规劝,方悻悻作罢。
为谋杀孔明,周瑜提出助兵千人,要孔明“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意在借曹操之手将其除掉。他的险恶用心被孔明言破后,“摇头顿足:‘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但苦于无从下手,徒然恼怒。
主事者之最忌,莫过于猜中他不想让人知道的心事。孔明居然又点破是周瑜用计除去曹操两员十分重要的水军将领,使周瑜又惊又恨:”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鲁肃认为那样会被曹操笑话。周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遂逼孔明十天内,造箭十万枝,意欲公报私仇,堂而皇之地灭掉对头。周瑜以为此计必定奏效,孔明“便两肋生翅,也飞不出去。”吩咐军匠人等,故意延迟,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想不到孔明不急不忙,轻而易举地铸就“草船借箭”的千古绝唱。使周瑜自叹不如,欲害不能,欲罢不甘,怨恨不已。
当周瑜担心无东风难以实现其“火攻”之计而吐血昏倒,卧床不起之时,又是孔明“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一纸“药方”,令他震惊万分:“孔明真神人也,早知我心事!”待孔明借成东风,周瑜骇然:“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遂急唤丁奉、徐盛两将“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怎奈孔明“预先约赵云迎接去了。”又使周瑜大惊失色,晓日不安。
周瑜为什么非要除掉作为盟友的孔明呢?那是由于嫉妒心太强,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本来,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常的嫉妒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和约束功能。不难设想,如果完全消除了嫉妒,人的进取心势必大打折扣,夫妻就可以不为对方婚外情所动,社会就会因缺乏有效的、必要的约束而复杂多变,影响社会稳定。但是,过分嫉妒,特别是近乎畸形的嫉妒,对人对己都极为不利。过分嫉妒,必然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白的可以说成黑的,同胞可以相互残杀。因为过分嫉妒就是仇恨,如果不加克制,放纵人的本性,就会残害忠良。周瑜就是因为过分嫉妒,对比自己高明的孔明产生刻骨仇恨,必欲除之。
然而,嫉妒人是十分痛苦的。因为要承受因感情得不到正常发泄而不断增加的心理郁积的压力,以及不能遏制对方的发展所受到的精神折磨。
从养生学上看,人生活在世上,首先心要安定,气才能安定;气安定,精神才能安定;精神安定,身体才能安定;身体安定,寿命才能久长。而嫉妒心理过强的人,内心无法安定;内心不安定,气就不安定;气不安定,精神就不安定;精神不安定,身体就不安定;身体不安定,寿命就难以久长。周瑜之死,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可以说:妒忌最终害自身。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伟人义士,他们的志向不同,但豁达光明的心胸却大致相当。我们只要通过广博的学习,每天检查和反省自己,就会明白许多道理,使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符合道德规范,成为高尚的人。让我们从周瑜气死中汲取教训,注意调整心态,力戒过分嫉妒。提倡西方的“竞争型”嫉妒,即你比我干得好,我要发奋超过你,比你干得更好。我认为,这才是正确人生观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让生活充满阳光。
(邓光华: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邓光华
《三国演义》是一本难得的奇书,相信不少读者都为“孔明三气周瑜”津津乐道。殊不知三气周瑜者,并非孔明,而是周瑜自己。那是因为周瑜妒忌孔明害自身。周瑜因此成为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在街谈巷议中丝毫无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
贵为东吴大都督的周瑜不但“资质风流,仪表秀丽”,而且勇武雄烈,胆略超群。吴主孙策早期得周瑜后大喜:“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就论赤壁大战之前,亲自指挥三江口之战,挫曹操大军锐气,长自己威风;亲往敌前侦察,鼓乐齐鸣,激励军心,振作士气,足见周瑜是一个非凡人物。而将计就计促成“蒋干盗书”,除掉曹操十分倚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为大胜曹操创造条件,更见周瑜谋略过人。
遗憾的是,周瑜嫉妒心强,容不得比他高明的孔明,急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怎奈孔明洞察秋毫,看破其险恶用心和害人伎俩,靠其非凡的胆气和智慧,从容不迫地化险为夷,使周瑜羞怒交加,几次气昏,最终英年早逝。既令人惋惜,又给人留下千古笑话。
吴蜀联盟,双方要员本应同心同德,合力抗曹。但心胸狭窄的周瑜见孔明居然猜出孙权“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的内心忧虑,暗想“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着,久后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经鲁肃一番规劝,方悻悻作罢。
为谋杀孔明,周瑜提出助兵千人,要孔明“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意在借曹操之手将其除掉。他的险恶用心被孔明言破后,“摇头顿足:‘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但苦于无从下手,徒然恼怒。
主事者之最忌,莫过于猜中他不想让人知道的心事。孔明居然又点破是周瑜用计除去曹操两员十分重要的水军将领,使周瑜又惊又恨:”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鲁肃认为那样会被曹操笑话。周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遂逼孔明十天内,造箭十万枝,意欲公报私仇,堂而皇之地灭掉对头。周瑜以为此计必定奏效,孔明“便两肋生翅,也飞不出去。”吩咐军匠人等,故意延迟,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想不到孔明不急不忙,轻而易举地铸就“草船借箭”的千古绝唱。使周瑜自叹不如,欲害不能,欲罢不甘,怨恨不已。
当周瑜担心无东风难以实现其“火攻”之计而吐血昏倒,卧床不起之时,又是孔明“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一纸“药方”,令他震惊万分:“孔明真神人也,早知我心事!”待孔明借成东风,周瑜骇然:“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遂急唤丁奉、徐盛两将“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怎奈孔明“预先约赵云迎接去了。”又使周瑜大惊失色,晓日不安。
周瑜为什么非要除掉作为盟友的孔明呢?那是由于嫉妒心太强,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本来,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正常的嫉妒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和约束功能。不难设想,如果完全消除了嫉妒,人的进取心势必大打折扣,夫妻就可以不为对方婚外情所动,社会就会因缺乏有效的、必要的约束而复杂多变,影响社会稳定。但是,过分嫉妒,特别是近乎畸形的嫉妒,对人对己都极为不利。过分嫉妒,必然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白的可以说成黑的,同胞可以相互残杀。因为过分嫉妒就是仇恨,如果不加克制,放纵人的本性,就会残害忠良。周瑜就是因为过分嫉妒,对比自己高明的孔明产生刻骨仇恨,必欲除之。
然而,嫉妒人是十分痛苦的。因为要承受因感情得不到正常发泄而不断增加的心理郁积的压力,以及不能遏制对方的发展所受到的精神折磨。
从养生学上看,人生活在世上,首先心要安定,气才能安定;气安定,精神才能安定;精神安定,身体才能安定;身体安定,寿命才能久长。而嫉妒心理过强的人,内心无法安定;内心不安定,气就不安定;气不安定,精神就不安定;精神不安定,身体就不安定;身体不安定,寿命就难以久长。周瑜之死,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可以说:妒忌最终害自身。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伟人义士,他们的志向不同,但豁达光明的心胸却大致相当。我们只要通过广博的学习,每天检查和反省自己,就会明白许多道理,使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符合道德规范,成为高尚的人。让我们从周瑜气死中汲取教训,注意调整心态,力戒过分嫉妒。提倡西方的“竞争型”嫉妒,即你比我干得好,我要发奋超过你,比你干得更好。我认为,这才是正确人生观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让生活充满阳光。
(邓光华: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