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弟子规》解读

发布时间:2013-08-14 10:26:00 人气: 来源:未知

《弟子规》解读
——2011年9月29日 在虬江二小的讲课稿   邓仰清
 
《弟子规》清代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部分,现在试为解读如下:
一、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
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古代圣人的教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首要的就是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说话办事要小心谨慎,诚实守信;还要广泛地爱护众人,而且要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如还有余下力气,就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上述“总叙”的几句话,是我国春秋末期孔子说的。显然,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圣人贤人,对孩子的教育,已把德育摆在第一位,把智育摆在第二位;为什么要这样摆呢?因为只有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的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
那为何又要“首孝弟”,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呢?把“孝弟”摆在首要位置,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摆在“孝弟”的后面呢?因为晚辈尽孝,必大小团结,家庭和睦,家和就万事兴;众人尽孝,则各家大小团结,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所以早有“以孝治国”之说,即“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孝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孝是百善之首,是许多善事好事的首位。再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字,右边是“文”字,也说明对孩子的教育,首要的是“孝的文化”。
二、入则孝,出则弟(原文100句,选解22句)
入则孝,出则弟:
在家里要孝敬父母长辈,在外头要友爱兄弟姐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亲所喜欢的,要尽力给父母亲准备好;父母亲所厌恶的,就要小心谨慎地去掉它。如晋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一个寒天,继母朱氏想吃鲤鱼,王祥就赤身卧冰求之,让冰块裂开,抓到两只鲤鱼,满足了继母吃鲤鱼的需求。上述《卧冰求鲤》的故事,就是“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父母亲疼爱我,我孝顺他们,有什么难呢?父母亲讨厌我,憎恨我,我还能孝敬他们,才算得贤良呢!如周代《单衣顺母》的故事:周闵损,早年失母,父娶后母,生二子,冷天用棉花做的棉衣给他们穿,穿起来暖和,偏妒嫉闵损,只用芦花做的芦衣给他穿,穿不暖。天冷父亲又叫他去放驴,手冻僵了,把驴绳搞丢了。父亲认真一看,知道丢绳子的原故,就说要把继母嫁掉,而闵损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冷些;母亲去了,我们三个孩子都成了单身,这才问题大呢!母亲听到这话后,深受感动,就即全改妒嫉闵损的毛病。周闵损真是“亲恶我,仍孝顺”的好样!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亲有病服药,做子女的要先尝药;不论白天黑夜,都要侍候在父母亲的病床前,决不离开床边。如前汉文帝,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汤药非口尝弗进,日夜守护在母亲病床前,长病床前有孝子,仁孝闻名天下。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对弟要有友爱之道;弟对兄要有恭敬之道;兄弟和睦相处,孝道也就包含在和睦相处之中。为什么呢?因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必家庭兴旺发达,父母长辈们就心里感到十分安慰,岂不是孝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把财物看得轻一些,那互相之间怨恨从何处产生呢?言语之间互相忍让一些,忿恨就会自然消失了。
明初有个《郑濂分梨》的故事:明代初年郑濂一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和睦相处。明太祖朱元璋不知其治家奥妙,就把郑濂召来,问他的治家妙方。郑濂说:“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就忍一忍!”于是就赏他两个梨子。郑濂拿回家后,一千多口人都想吃皇上给的两个梨子,怎么办?郑濂的好办法是:“将梨磨成一大缸梨汤,让每人喝一碗!”皇上派去的校尉见状,回禀皇上,皇上奖给郑濂“天下第一家”的御匾。故事说明治家之道是:主事者要言于忍,对财物分配要公平,不偏私!
上面讲的是第二部分,总的是说:入则孝,出则弟。
三、谨而信(原文125句,选解14句)
谨而信,意即说话办事,细心谨慎和诚实守信。
朝早起,夜迟眠;老至易,惜此时:
早上要早起,夜里要迟睡眠;衰老到来容易,要珍惜这早晚时间。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对于饮食,不要挑三拣四,吃东西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唐代有个《光吃饼瓤》的故事:唐代郑浣是当官的。一天他的远房孙子来请他帮助找份工作。他就动笔给某县令写信,想请他给远房孙子安排个工作。晚上,郑浣请孙子吃饭,吃的是蒸饼。这孙子把饼皮撕去不吃,光吃饼瓤。郑浣看他如此浪费,认为他不堪重用,就不给介绍工作了,次早就打发他回家去了。故事说明“对饮食,勿拣择”,不仅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需要,又是养成良好为人品德的需要。
入虚室,如有人:
进入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诚实行事。
后汉有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后汉杨震是朝中负责组织人事的官员,一天,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一手提拨的,为感谢杨震的栽培之恩,在夜里拿了10斤黄金,要送杨震,说:“恩人,夜里没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非常惭愧地走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欺诈与胡说,怎么可以呢?
春秋时有个《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一次曾子夫人要上街买较多东西,6岁小孩曾申要跟去,很不方便,曾夫人就哄他说:“孩子你别跟去,就在家玩,我上街一会儿就回来,回来后杀猪煮肉给你吃!”因而孩子就听妈妈的话,没跟去。过了一会儿,曾夫人回来了,而曾子正在使劲磨刀。夫人问他:“你磨刀干吗?”曾说:“你上街时,不是对孩子说,等你回来杀猪煮肉给他吃吗?你答应孩子的话,就得守信用;一头猪杀了可以再养,如果骗孩子,让孩子学会不守信用,就会受害一辈子了;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父母的更应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培养孩子一生守信用的美德。”曾夫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帮助曾子把猪杀了,把肉煮好让孩子吃,以教育孩子诚实为人的美德!
四、泛爱众而亲仁(原文78句,选解20句)
泛爱众而亲仁:要广泛爱人,并要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只要是人,都要爱护,就是要广泛地爱人,就是要博爱的意思。大家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块大地。意思说,大家是同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互相关爱!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要常想着去报答人家;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怨恨,就要快点忘掉;报复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是个短处,是个缺点;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情,是个长处,是个优点。战国时期有个《以德报怨》的故事:战国时期,楚梁两国毗邻的百姓都爱种瓜,但梁国人勤劳,瓜种得好;而楚国人较懒,瓜种不好,被县令批评,竟埋怨梁国人,就夜里偷偷跑去把梁国人的瓜踩死;梁国人发现后,不是以怨报怨,而是以德报怨,悄悄地为楚国人浇瓜,使其瓜苗长势渐旺。楚国人知道后,全国上下皆受感动,促使两国睦邻友好达20余年。这就是“恩当报,怨当忘”,甚至要“以德报怨”的典范。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增,过日少:
能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就有无穷无尽的好处;他的好品德就会与日俱增,而过失就会与日俱减。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不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就有极多的害处,坏人就会走进他身边,就什么事都会办坏了。
可以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成语说明上述道理。
“亲仁者,无限好”你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你就会“近朱者赤”,你的言行举止,就会受有仁义道德的人的好影响,自己也会渐渐仁义道德起来;你不亲近仁者,哪么小人、坏人就会乘虚而入,你就会“近墨者黑”,你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小人、坏人的不良言行所污染,那你就什么事都会办坏了。
五、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原文48句,选解24句)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规范、准则方面都基本实行了,还有余力,就要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确实都是重要的。读书的时候要专心专意,眼睛要盯在书上,必要的时候,嘴巴还要读出声来,声音还要读准。
方读此,莫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刚刚读这本书没完,就不要又想着读另一本书;这本书没读完,就不要去读另一本书。一本书读个头就不读了,这叫“杀书头”,这是一种坏习惯。一定要去掉这种坏习惯,而应养成坚持到底的学风,一旦读一本书,就要始终盯着这本书,不管书中有多少困难,也不管还有别的事忙着,都要设法坚持把全本书读完、读懂,求得进步。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学习的时间和期限可定得宽余些,但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功夫下到家,不理解的定会理解起来通起来。学文的关键,在于不断努力,刻苦用功。今天读的书,今天做的作业,都要今天完成,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房屋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读书的房屋,乃至包括全家的房子,要打扫清洁,墙壁要刷干净,桌子、茶几要整理清楚,笔和砚瓦要摆端正。
东汉时,有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东汉时,一少年陈蕃,他为了将来有所作为,终日苦读,却懒于打扫自己的小房间。他的朋友批评他。他却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要我去扫个小房间呢?”他的朋友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意思说:“天下事比你这小房间的事复杂得多,你连这小房间都管不好,你怎能扫天下呢?”陈蕃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之后,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书桌也擦拭得干干净净,养成卫生整洁的好习惯。他长大后就成就大事,官至东汉尚书。故事说明孩子们在家,不仅要抓紧早晚时间,读书做作业,还应养成注重卫生整洁,每日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书桌、书包及时整理的好习惯!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不是圣人写的书,应屏除不能读,读了会掩蔽你的聪明,会损坏你的思想。如当今街路边摆摊卖的算命、看日子、看风水的书和签诗等,是宣传封建迷信的坏书,大家都不能买,也不能看。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不要自已糟蹋自己,不要自己抛弃自己,圣人和贤人的目标,就可以逐渐达到。换句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你有信心,有决心,遵照《弟子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古圣人的教训办事,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乃至栋梁之才,一定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
最后,我谨撰《学习<弟子规>感赋》七律一首作结:
古文细读复思研,含义分明甚丽妍。
弘百善教孝属首,培三好告德为先。
好人博学方加好,愆者多才则越愆。
注重儿童培品格,事关家国勿轻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