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浅释《三字经》对孩子教育的论述

发布时间:2014-01-23 10:30:00 人气: 来源:未知

浅释《三字经》对孩子教育的论述
——20131217 沙县虬江二小退休教师  邓仰清
 
《三字经》相传宋王应麟撰,区适子改订,明黎贞续成,分三部分共378句1134字,本文选释其第一和第三部分的句子共68句204字。
一、《三字经》第一部分,从“人之初---及老庄”,共174句,选释36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初生时,本性是好的,是彼此相近的,差距并不远,但因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熏染,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差距越来越大。
苟不教,性乃迁:任何孩子,如不加教育,或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
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根本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致意。
明代《唐伯虎学画》的故事:唐伯虎从小就有绘画天才,又跟当地名画家沈周学了几年画,觉得自己已画得很不错了,已跟老师的画差不多了,就想不学回家了;沈周发觉后,就准备一桌饭菜,欢送唐伯虎出师,而把饭菜摆在他从来没到过的房间里。他走进这房间,一看有四扇门,每扇门外风景好极了,便先不吃饭,而先出门外看看,结果往东门想去看看,“咚”的一下撞个包;往南门想去看看,“咚”的一下又撞个包;往西门想去看看,“咚”的一下又撞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时才明白,原来三扇门和门外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他这时也才明白,画无止境,自己才这点水平,还差远了,便走到沈周跟前“扑通”跪下说:“老师,你还要让我跟你再好好学几年画!”从此,他专心致志,学了好几年,确有长进,性格也更好了,自己下厨做了一桌谢师宴。饭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饭菜里有鱼。这时旁边跳过一只猫,要来吃鱼。唐伯虎当然要把猫赶走。这猫一窜,朝东墙的窗口跳,想跳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个包掉了下来;这猫爬起来往南墙的窗口跳,“啪”的一声撞个包掉了下来;这猫爬起来往西墙的窗口跳,“啪”的一声撞个包掉了下来。这猫也撞起了仨包。这是唐伯虎练习绘画,贴在墙上所画的三扇窗,画得逼真,连这猫也分不清了。故事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都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亦即“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古代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好孟子,选择好邻居来居住。(即“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一次孟子不学习,孟母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搞断了。(亦即“子不学,断机杼” 的故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孩子小时,如不学习,是不适宜的。小的时候不学习,老了能干什么呢?
岳飞小时,几个师兄弟都是岁数很小时跟着师傅周侗习武,基础都差不多。但一年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的师兄弟们当然都贪恋热被窝了,谁能爬起来?都不愿这么冷的早晨练武,只有岳飞把热被窝掀起来,到雪地里舞剑,师傅周侗认定:这许多徒弟中,岳飞将来成就最大,最有出息。从岳飞后来成长看,也的确如此。所以,务必从小打下学习的基础,养成学习的习惯。作父母的都爱孩子,但“爱之能勿劳乎?”你爱他,就能让他不吃点苦吗?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人如果不学习,是不知道道理的。当岳飞已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后,是怎样培养孩子岳云呢?他把年仅十二岁的岳云,编入岳家军里,规定岳云:第一,不能穿丝绸;第二,不得进酒肉;每天要跟骑兵一起练习骑术。一天,岳云跟着比他大好多的将士练习骑术,一不小心在过一道沟时,连人带马摔到沟里,尽管在旁的将官多人说情,而岳飞坚持用军棍责打岳云。孩子岳云是一块美玉,而要他成器,就必须从每一个细节、细微处来雕琢他,培养他,果然岳云成为一代名将。
宋时,还有个出身农家叫方仲永的小孩,村里毕竟也有那么几个读书人,让方仲永从小听着,到四五岁时,一天大哭,要父亲给借笔墨纸砚。父亲借来后问他:“你打算拿这干嘛呀?”方仲永答:“我要写诗!”果然方仲永拿起笔就写出四句诗。一个从来没见过书本的四五岁孩子,居然能写出一首好诗,当然是个天才,是个神童了。之后,好多人叫他写诗,皆出口成章。县城里好多富人出于好意资助方仲永父亲,叫他好好培养孩子。而其父亲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就没必要再去培养了,整天带方仲永到处展现本领,但到长大后,他的诗还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进一步培养教育,否则,天才只能被泯灭,被浪费。
上述正反两个故事说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时,应该注重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貌、规矩,显然“亲师友”,有“近朱者赤”之功,必受良师益友的好影响而得上进。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黄香才九岁,在寒天时就能用身体温暖席子后让父亲睡。孝敬父母亲、长辈,是我们做晚辈的应当做的。
东汉黄香九岁时,母亲早故,跟父亲相依为命,非常孝顺父亲。夏天炎热,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扇凉,伺候父亲安寝。在腊月寒冬,黄香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席子、枕头,让父亲安寝。这就是“黄香扇枕”和“黄香温席”(亦即“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
宋“黄庭坚刷便桶”的故事:宋黄庭坚,不仅是个高官,还是个大文人,家里奴仆成群,为何还要自己刷便桶呢?原来,其母那时还在,但年事已高,为了方便,老夫人就在卧室里安放一个便盆,而黄庭坚不管公务有多忙,还尽管家里奴仆成群,而母亲这个便盆一定要自己去刷,一直坚持很久时间,直到老夫人去世。故事深刻体现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亦即说明“孝于亲,所当执”的道理,叫奴仆做或雇人做皆是不够孝敬的表现。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才四岁,吃梨时,偏挑个小的吃,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吃,尊敬友爱兄长,应该早早知道。“弟于长”的“弟”应读“悌”。这里强调悌道,强调兄弟姐妹友爱团结。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要求孝弟,其次要求见闻,即首先对父母长辈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这些方面基本做到了,才要求有见闻,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要见闻些什么呢?就是“知某数,识某文”,知道各种数学,理解各种文章。
《三字经》提出:“首孝弟,次见闻”,说明古代圣人贤人对孩子的教育,已把德育摆在第一位,把智育摆在第二位。为什么要这样摆呢?因为只有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且因晚辈尽孝,必大小团结、家和万事兴;众人尽孝,则各家大小团结,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所以,孝为百善之首,早有“以孝治国”之说。再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说明对孩子的教育重在“孝的文化”。所以,务必“首孝弟,次见闻”。
 二、《三字经》的第二部分叙述中国历史,本文暂不选释,只把从“口而诵--宜勉力”阐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应怎样去学习这第三部分,共94句,选解32句。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读书时,嘴巴要朗诵,脑子要思维,要口到加心到,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且要朝夕用功,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还要有耐劲,应像曾国藩说的:“读书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上述读书诀窍务必掌握,才能读好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把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或者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求坚持读书;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自己能勤奋苦读。
汉代孙敬有《头悬梁》的故事: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子系住自己的头发,再把绳子系在梁上,以防打瞌睡,以求坚持学习。《汉书》载:“孙敬好学,朝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战国谋士,纵横家苏秦有《锥刺骨》的故事:苏秦东周洛阳人,出生农家,少年好学。学有所成后,曾外出游说,想求一官半职,结果垂头丧气而归,拖着一双破鞋,挑着一担装着破烂货的破担子,父母、妻子、嫂子都不看他一眼。他发现自己书没读好。从此,发愤读书,每当又累又困时,就拿出一根锥子扎自己的腿,使自己坚持学习。一年多后,觉得自己知识确有把握后,重新离家出游,首先说服赵国,继而联合韩、魏、齐、楚、燕共六国攻秦,达成六国联合盟约,苏秦任纵约长,一人任战国时七雄中的六国宰相。秦国闻知后,大吃一惊,致此后15年,不敢出兵。苏秦以一人之力,延缓了秦国灭六国进程。“悬梁刺股”,说的是一种苦学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像夏天用萤火虫装进透明的口袋里,以发光照明读书;像寒天用雪光照明读书。尽管如此家贫,还坚持不断学习。
晋车胤有“囊萤”的故事:车胤少年家贫,聪明好学,买不起油灯,在夏夜捕捉萤火虫,装入透明的口袋里,以发出光照明读书。待学识长进,成为知名学者后,主管荆州官员桓温把他招聘去当官,后来还升任吏部尚书。
晋孙康有 “映雪”的故事。孙康少年好学,家贫买不起油灯,冬天借助满地微弱雪光读书,而致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物,官至御史大夫。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如一边挑柴火,一边读书;又如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空时,就拿起书来读,虽肩负着繁重的劳动任务,还出色地坚持苦读。 汉朱买臣,少年家贫,常砍柴维持生计;因好学,一路担着柴,又一路读着书,像唱歌一样,其妻崔氏跟他一起去担柴,认为这样很丢面子,提出要离婚,向朱买臣要了张休书就走了。之后,朱买臣继续天天砍柴,坚持吟诵不辍,学有所成,考上进士,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到任时,当地官员召集百姓修路,官员100余辆车在路边恭候。朱买臣一看,他的前妻和他前妻后来的丈夫正好在修路,就叫后面的车子载上她(他)俩,一起到太守府,请他们吃饭,还送他们好多礼物。过了一个月后,他的前妻到太守府上吊身亡。这就是“负薪”的故事。
唐李密有“挂角”的故事:唐李密少年时,一边放牛一边在牛背上读书,还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来,便问:“你怎么那么用功啊?”李密即下车磕头报了姓名。杨素跟他进行了一番交谈,觉得这孩子富有大志,回家告知孩子杨玄感。此后,李密与杨玄感交上朋友,尤是后来他们都投奔瓦岗军,都成为瓦岗军重要人物。故事说明李密经刻苦学习,提升才能,才在历史上做出一番事业。
“负薪挂角”的故事,说明前人在艰苦劳动情况下,仍坚持刻苦学习,我们今天学习条件多好,怎能不努力学习?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子吐丝,以供人们做衣料;蜜蜂酿制蜜糖,以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学习,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那就不如小动物了。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可把“上致君”改为“上致国”)幼年时应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学有知识有所作为,因而对上可为国家效力,对下可为人民造福。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有人留给孩子的是满箱子的金银财宝,而我重在对孩子的教育,留给孩子的只有一部经书。
西汉邹人韦贤,学识渊博,精通《诗经》、《礼记》、《尚书》,对中国文化的突出贡献是解释《诗经》。因此汉昭帝还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诗经》。公元前71年,他已77岁高龄,汉宣帝还拜他为丞相。他任职五年后,以老病请辞,经汉宣帝准辞,并赏给100斤黄金。但他没把这黄金留给孩子,而是把这些钱用来教育子孙,给子孙创造一个相比略好的读书条件。因此,他的长子当过县令、次子当过太守、三子留在老家给父亲守坟,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才学超群,跟父亲一样任丞相。所以,邹人留下这么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意即给孩子留下有形财产,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成为拥有良好知识的人,成为健康的花朵!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勤有功:勤劳是有用处的,勤奋总会有所成,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总会有所得;戏无益:这个“戏”不是泛指所有的游戏,有的游戏比方歌舞戏剧则是有益的,而“戏无益”这个“戏”是指荒废人生之“戏”,比方迷恋于睡懒觉、打牌赌钱,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等,则属于虚度年华、“慢性自杀”,是沾污人生、摧残人生之“戏”,非但无益且有大害。戒之哉,宜勉力:要戒掉荒废人生之“戏”啊,要不断努力啊!
最后,我谨撰一首七律作结:
学习《三字经》感赋
细读文章感意妍,诫童品学力求全。
首抓孝弟见闻次,犹贵勤专天赋偏。
益友良师亲诱善,悬梁挂角践生贤。
书山有路勤为径,奋勇攀登定越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