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菱圹怀旧

发布时间:2016-05-17 10:38:00 人气: 来源:未知

菱圹怀旧
邓炳生
菱:顾名思义菱角,并非一般的菱角。圹:池也,也绝非一般的池圹。故而得名——大菱圹。
池圹,不仅仅是生长菱角而已,时不时地从水面露出几支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装点着池中的秀色,也为宁静的水圹增添几分活跃与生气。岸边的垂柳,随着风动而任意的摇摆,显得格外的潇洒与飘逸。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池圹周边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叫声比比皆是,悦耳动听,好像是在告诉大家一年一度的春耕就要来到,又好像是在传递着各种小生命蓄衍的讯息。这一切自然景观与现实画作是多么的美妙,只能成为你我脑海中永久的遐想与记忆。
山赋予了大菱圹特有的灵光和神气,前有水,后有山,这大概是绝佳的意境。但这山确实有它独特的功效,山上除了长有几颗粗壮的历年名树外,有水圹、果树、菜园,还有一块看似不太平整比足球场还大的操场。这是一块天然的晒场,它每天第一时间迎着出升的太阳,又最晚送走晚霞的余光。习武之人,不论早晚可以在这里找到释放手脚,挥洒自如的意场。酷爱文学,同样可以寻觅优雅宁静,饱书滋养的舒畅。这里曾经是讲故事、捉迷藏、冬天晒太阳、夏天捉迷藏的好地方。在春天来时,地菇荠葱等野菜竞相冒出,对于吃腻了油荤来说,偶尔品味到这天然的野菜,算的上是一种“奢望”。可是这美好的意境,现在也化为过往云烟,只能留在大家的心田。
还是村后这座小山,在集体生产时期,肩负着神圣的责任与使命。村中原有一座大铁钟,一米多高,直径也一米开外,产于明代,几乎与我大菱圹邓氏肇基同庚。这座大铁钟由木架托起,悬空于山顶,每天由专人负责敲钟,早中晚出工,收工分别六次向他敲响,这钟声清脆悦耳,响亮动听,这响声可以越过赣江西岸,传至吉安市区,这方圆几十里,周边十大队的社员都听着钟声,作为自己的作息时间。自生产责任制后,这座大铁钟已经完成了它的职责,而这山也随着京九铁路的建设夷为平地,重新肩负起新的责任,负责起南来北往火车客运,货运中转和导轨的新角色。
路大致一样,而大菱圹出村的路与其他村的路唯独不同,在河东几乎没有,在吉安周边村落罕至稀少。一条出村大道,由青石板铺就而成,石板长则两米,短则也有一米开外,好几百米的大路,确实给村民提供出行方便,快捷通达。雨天不打滑,不沾泥,晴天不崴脚,硬而坚实,挑担也着实有力,众人齐赞,这是先辈留下的丰功伟绩,后裔们得福收益。至于修于何年代,石材又从何而来,虽然无法考证,就凭当时一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付出的代价就足以说明,这是一项艰难而且凝聚着邓氏先辈们不少的心血,其他借道路过的村民同样也收益,他们只能是望而兴叹,无法堪比。这造福于子孙的石板路,如今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水泥大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历史的车轮驶向了新的里程,旧貌披上了城市新装,田地变成了商业广场,山坡竖起了林立高房,车站、宾馆、酒楼、货场,群雄竞逐,旧时的菱圹成为了披波击浪的财富海洋。
 
作者简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为江西万向节厂和原吉安市通讯报道员,多次获得过厂里和市里嘉奖,《井冈山报》、《江西轴承报》、《江西轴承杂志》屡见报端,停笔十多年,又重新燃起了写作的欲望。近年曾在全国唯一楹联《民间对联故事》发表过作品,长篇小说《相伴岁月》、《知音并非难寻觅》、《城里媳妇乡下郎》等作品,已完成和出版。去年偶然回村才得知村里修谱,毅然自告奋勇,担当其责,成为主笔之一。今年春节村中祠堂对联:“人丁兴旺族光盛世空前好,群雄突起业创辉煌财运亨”,得到了族人的普遍赞誉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