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至道传文宜熟读,为圆国梦好争先

发布时间:2017-08-22 10:42:00 人气: 来源:未知

至道传文宜熟读,为圆国梦好争先
沙县虬江二小退休教师   邓仰清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文化经典选择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经典规定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标志。一部文化经典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它融入民族精神血脉、构成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是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和思想宝库。中国的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还包括《老子》《庄子》《墨子》等。
中国的文化初始经典——五经
“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他总结了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易》《春秋》《乐》,创建儒学,形成儒学经典文本。因《乐》失传,“六经”变成“五经”。“五经”是我国保存至今的古老文献,也是我国文化的主要经典,奠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规模和方向。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最早的约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于春秋中期,经过500—600年时间,形成后世流传的文本。
列举其二名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篙。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小雅·鹿鸣)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柔荑(草牙),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的笑脸如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尚书》,“尚”指“上”,“上古”,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篇,记载年代,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共历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记录。
例举其3名句: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译:遇事多问别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的知识贫乏。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地操持家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不是记录礼文之书,而是讨论人为什么要制礼、知礼、学礼、行礼,以及礼仪价值和意义的著作。
例举其2章:
大同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对于实行太平的政治,天下的一切为天下人所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讲究修养、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儿女,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壮年人的才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年幼的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年老无偶的矜夫寡妇、年幼无亲的孤儿独子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男子的职分,女子有女子的归属。对财物人民反对浪费,不让其弃于满地,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人民内心愧疚自己对社会做出贡献小,但不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现象都会停止,不会兴起;盗窃财物的扰乱社会秩序的这些坏事没有人去做。所以,人们住宅外的大门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是品不出它的美味来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是怎么个好的。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系周人所作,故名。内容包《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即卦辞、爻辞,所述确体现朴素辩证法观点,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例举其卦辞3章: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天真伟大啊!万物萌生都要靠它。它行云施雨,万物才能化成。日月终而复始地运行象征六气的生成。天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应当像天那样自强不息。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亨。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译:大地真广大啊!万物靠地生长,而且顺承于天;大地负载万物,其德无穷,包含的内容十分广大,万物都能亨通。君子应效仿大地负载万物的厚德。大地的性质极为柔顺,但当它变动时却很刚健。大地的形态极为安静,但它的品德却很方正。         (坤卦)
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译:少女出嫁,是天地间之大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                                         (归妹卦)
《春秋》,古代鲁国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此书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有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人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例举其2章: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译:治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氏春秋·荡兵)
译:战争就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当,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当,则会带来灾祸。
以上是介绍中国文化初始经典文献——“五经”,以下介绍中国文化新经典文献——“四书”。
新经典文献“四书”之一——《大学》,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这篇1300多字的短文,在儒学史上是富传奇色彩。其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即弘扬优良的品德;“亲民”,即新民,也就是通过品德教化成为新民;“止于至善”,即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力求达到最佳的境界。“八条目”,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即认识事物;“诚意正心”,是格物致知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修己齐家、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实现天下太平的人生最高价值和理想。
例举其3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古代想要天下人弘扬优良品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修品德。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警词说:如果能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求自新求进步,还要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诗经》说:“殷朝还没有失去民众时,是能够配得上上苍让他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借鉴殷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守住天命是不容易的。”说明:得民心就得国家,失民心就失国家。注释:仪:通宜,应该。
新经典文献“四书”之二——《中庸》,原系《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3545字。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一开篇就提出哲学命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指天命也属于人性,性即理,把天和人、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率性之谓道”,说要自我管理而不可放纵本性,人性要受到道的制约和引领;“修道之谓教”,说改善自我要通过教育,同时,这个“教”,不仅指教育教化,还包含礼乐刑政等社会治理方法。
《中庸》提出慎始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三原则,要求人们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不悖,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由此可知,《中庸》确实是精微的哲学著作。
例举其4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译: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小心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孔子说: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合符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的道理。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君子之所以能符合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不为。
新经典文献“四书”之三——《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汇集,共11705字。《论语》可以说是“人生宝典”,平易亲切,深入浅出,寓意深刻,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孔子强调的人生基本态度,也是修身方法。《论语》倡导“仁者爱人”。社会是人构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仁者爱人”,要尊重人;其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次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知礼,无以立。”礼的含义是重视社会秩序、自然界秩序。人类社会要有秩序、重视人们交往的礼仪、礼貌和礼节;倡导人们之间相互尊重、重视礼节。“义”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合乎规则、符合社会公认的规则;同时,要求坚决保卫和捍卫规则。“智”就是知识;《论语》中还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义礼智信”,体现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结晶。它融入民族精神血脉、内化为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构成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例举其12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自然学有所成,)不是很愉快吗?有好朋友从远方来,(向你学习,)不是很快乐、高兴吗?(尽管如此,)也有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恼怒,(乃至更加努力学习,以求更好提升自己,)不也是一个仁人君子吗?”
注释:时习:时常温习和练习。说:同“悦”,愉快。愠:怨恨、恼怒。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努力读书学习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用心思考但不努力读书,问题也得不到确实解决,也会失败的。
孔子这话意思:读书务必学与思兼顾,只学不想,就会糊涂不解;只想不学,终致一无所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早学过的知识,能从中得出新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这句话含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心诚意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论语·学而》
曾子这样勤于返思,注重自身修养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而管好自己的言行。
注释:三省:多次反省。  为人谋:替别人办事。  忠:尽心尽力。 信:诚心诚意。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孔子说:“青少年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友爱兄弟姐妹和朋友,做事要谨慎小心,言行要诚实守信,要广泛爱护众人,而且要亲近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显然孔子对青少年的教育,主张弘百善则孝属首,培三好则德为先,告诫广大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应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基础上,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人才。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认为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应婉转地劝说,如果看到父母固执己见,不愿听从,还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可违抗,继续替他们操劳而毫无怨气。”
意即:孝敬父母,是无条件的,父母态度好,要尽孝;父母态度不好,同样要尽孝。
曾子请问孔子:“儿子只顺从父亲的意志,可算是孝子吗?”孔子答道:“士者若有敢于直言的朋友,就不会失去好名声;父亲若有敢于直言的儿子,就不会陷入非正义之中。所以,当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时,儿子也应劝说父亲。否则,怎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呢?”曾子听后深受启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就要检查自己,有无类似问题,如有就要改正。”
孔子这句话,还说明研究学问,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
《孔子拜师故事》: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开着马车赶路,忽见前面有个孩子在路上用砖头石块垒一座城池。孔子叫孩子把路让开,而孩子却说:“世上只有车绕城走,那有拆城让车过的呀!”对此,孔子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孩子虽小,却知礼让的道理,可做我的老师啊!”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对自身要求严格,对别人要少责备。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怨恨了。
以上两章是孔子教导别人,要注重处理好人际关系,宽人严已,恩当报,怨当忘,以达到彼此和好,邻里团结,社会和谐。
注释:躬自厚:对自身要求要严格。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一群人整天在一起,谈话中从来不提到道义,只喜欢做些小聪明。这种人是难有出息的!”
所以,大家平时在一起,应避免上述现象,在交谈中应属启发教育、催人上进的好言词。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动锻炼吗?忠于他,能不给以必要的规劝吗?”好比对待儿孙,则万不可溺爱,一定要从娃娃开始,教育他勤劳吃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看见好人好事,就应想到向好人好事看齐,决心跟他一样好起来,看见不好的人和事,内心就应进行自我反省。
东晋时,有孙潜、孙放兄弟俩,时刻想着学习别人的善行。古代有个叫许由的贤士,尧帝想把帝位让给他。他却认为自己才疏德薄,而推辞了。孙潜认为当学习许由的谦让精神,而取名“齐由”。庄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孙放觉得自己当向庄子学习,而取名“齐庄”。他们二位取了好名,特别是落实在行动上,他们“见贤思齐”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子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译:孔子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衣跟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毫无憾意!
为人就应如此,敢于比别人多付出,富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以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新经典文献“四书”之四——《孟子》,其主要贡献,体现在性善、养气、义利观和民本思想。《孟子》共7篇14卷,37000多字。孟子战国中期人。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性善天道思想。
例举其3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下)
译:人民最为宝贵,国家次于人民,而国君的价值最轻。这是孟子著名的言论,讲人民、国家和国君三者的价值和地位: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又次之。因无民即无, 所谓国,无国也无所谓君。这几句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这大义了。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译: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把恩泽恩惠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世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穷困潦倒、不得志时,就要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
对于中国文化经典代表“四书五经”的大体内容,依本人所知就介绍到此。
宋初宰相赵普有人说他只会读《论语》,因而宋太宗赵光义问他:“你是不是只懂得学‘论语’?”普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从赵普的这段话,可见《论语》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论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讲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即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中国古代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总书记这段话,说明儒学经典《大学》内核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说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与作用,务必加强学习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文献,以从中汲取有益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以从中借鉴前人治国理政的可贵思想和丰富经验,以为实现“两个百年”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好的贡献!
 最后敬撰七律一首小结全文:
读孔孟经典有感

学而半部平天下,经典文章蕴意妍。
理善大同犹马列,意优民本定山川。
君轻黎贵根基稳,本固邦宁天下平。
至道传文宜熟读,为圆国梦好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