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故乡的灯

发布时间:2017-09-18 10:44:00 人气: 来源:未知

故乡的灯
邓仕平
对于我,故乡的灯,最使我不能忘怀。这个不能忘怀的灯,就是50年代大多数中国家庭天黑后用于家中采光的煤油灯。
我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大文豪苏东坡故里)的思蒙镇。50年代,家中用来照明的是一种自制的简易的煤油灯。当天黑下来时,屋里看不见了,父亲或母亲便取出一个装有煤油并且上面夹着一根席草灯芯的瓶子放在桌上,再取出洋火(火柴)点燃灯芯,这个简易的灯就算完成了。灯的亮度可照两平方米左右。人在家里活动,需要走到哪里就把灯端到哪里。晚上走出家门,镇上则是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当时思蒙镇就一条主要街道-----和平街。
镇上,每家都是用这个简易的煤油灯照明。有一天,晚上镇政府召开居民大会,父亲去开会,我也跟着去看热闹,进入会场看到主席台子上挂着一个灯,好亮,把约100平方米的会场照的很明亮,我很好奇的看着这个明亮的灯。我刚看了约半小时,忽然感觉那个灯的亮度在慢慢减弱,光圈在变小,这时我看见有个叫马俊安的师傅,把灯取下来放在地上,握住灯上的一个旋钮上下抽动,这时我发现马师傅抽动按钮的同时那灯在慢慢变亮了,大约抽了近百下,灯又恢复了原来的亮度,然后马师傅又把灯挂到原来的位置。我不明白咋回事就上前打听才得知,这个灯叫煤气灯,气打足了灯就很亮,随着气体减少灯就变暗了,需要再加足气,灯才能保持亮度。
60年代,公社修成了一个水电站,地点就设在思蒙镇场口北头的农机站内。水电站的装机是10kw的发电机,有了发电机,就能发电了,镇上也架上了电线,我们邓氏家族是大户,就优先安排安装了电灯。有一天,我们家来了水电站一个绰号叫黄包包的师傅(因为黄师傅头上有一个大包,人们就称他为黄包包)到我家安装电线,黄师傅先是把电线、开关、灯座、灯头、灯泡等都逐一装好,然后黄师傅爬上梯子说要撘火接线了,我在下面撑着梯子仔细观察,只见黄师傅将电线往沿街门口上的供电主线上一接触,火花四起,我家的灯泡就亮了。
家里通电的那一天,全家人像过年一样开心。由于水电发电机装机太小,供电线路又长,电压低,电灯发出的光不是白的,而是黄的,像火一样的颜色,我们都称这种灯泡是“火泡子”。
70年代,国家大电网进入眉山,在象耳建了一个35kv的变电站,当时县水电局的电工师傅们从象耳变电站将一条10kv的高压线架到了思蒙镇(这条线取名象思线)。随着国家电网的到来,思蒙镇的乡亲们也就告别了“火泡子”时代,用上了真正明亮的电灯。思蒙镇上政府单位及居民全部用上了电灯,街道上也装上了路灯。用户家中照明的灯由火泡子(水发电)换成了透亮的白炽灯,后来又用上了日光灯。今天我们已经用上了节能灯,路灯也有原来的白炽灯变成了水银灯,现在的路灯已经是更节能环保的钠灯了。
时代在变迁,人类在进步,煤油灯时代离我越来越遥远了,儿时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了。
故乡的灯在我的记忆力中几经变化,从最初的煤油灯到煤气灯——火泡子——白炽灯——日光灯,最后发展为现在最新型的钠灯。一个小小的灯就足以印证了我们伟大祖国迅猛的发展步伐。
现在每当我伏案工作,按下台灯开关的那一刻,明亮的光线映照着我时,时常还会想起故乡的灯——那盏留在我童年记忆深处,发出微弱光的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