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杨世安绘画的陶岔情结

发布时间:2020-04-10 10:57:00 人气: 来源:未知

杨世安绘画的陶岔情结
杨青云
 “陶岔渠首”这一绘画题材,对一般爱好绘画的艺术家而言,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原邓州市文化馆馆长杨世安,在继承传统山水画基础上,加入了自己观照自然的角度和描摹山水的手法,他把“陶岔渠首”四十多年前大会战的场面用画家捕捉笔墨的独特活力,重在表现当时战天斗地的渠首精神,画面分外写实,其中的山石、土方,以及一辆辆架子车和一阵阵号子声响彻的磅礴气势等元素大大丰富了一个种植奇迹的地方,一个种植伟大的地方——邓州建设者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吃在陶岔,住在陶岔。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孙三代一起上。在陶岔渠首大会战中,邓州先后有141名民工牺牲,2287人致残。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杨世安总是感到特别兴奋:“我画陶岔工地的题材,这是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想出这样一本画集再现邓州人的一种伟大,是用任何绘画语言都表达不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欧阳中石老人在看到杨世安画陶岔工地的系列国画这样评价:“杨世安笔下的陶岔不拘泥于固有的程式,又有所创新,捕捉到了邓州人灵魂中最美的东西,赋予了传统笔墨的典雅隽永。画面中将西方素描技法和中国画笔墨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其刻画能力与塑造效果,找回了最美丽的时代英模……”
杨世安前些年一直卧病在床,近年来身体刚有好转之后,他重新拾起了画笔,找回了“最自在”的自己。他在画陶岔工地的那一年完全沉醉在绘画中,有时候灵感突然来了,凌晨三四点也要从床上爬起来画画。既如此,杨世安一直潜心研磨,希望通过一种苦行僧般的修炼中得到新的艺术灵感,从而抒发自己对陶岔渠首的执著热爱,画家在对自然物象的“饱游跃览”之后,通过想象、联想、立意、组合、概括、取舍,找出符合自身艺术表现的因子,去粗取精,强化和谐与富有情趣意味的构画,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杨世安透露,当时自己最大的感受是:着急。怕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和定位。为了突破创新,将心中最美的陶岔画出来,他一次次亲临陶岔渠首,感受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就一定要“真境逼”,而后才能“神境生”。如今,杨世安描绘出的《号子声声》《硬上》和《红旗飘飘》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亦可创作委婉铿锵的“二火山”精神。
提到“二火山”是邓州地方土话,按二月河的话说它是一种执著,是直上南墙不回头也要走到黑的大无畏精神。我认为画家画这种国画的理念,它的立意笔法互为共荣,如同音乐中高、低、长、短音在起作用,如同7个音符一样不能分割。现在有些人把书法中的用笔也运用到绘画中,强调“意在笔先”,意境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只有找回我们的审美标准,把气韵生动的灵性、悟性通过绘画线条的“情景交融,意境并生”,使读画者有如身临其境,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画家追求的老辣恣肆的视觉震撼。如《硬上》:画面上,那吃力行走于高坡上的一辆辆人工推拉的架子车是那么执著向前,气节非凡,连苍浩的树木在这人间奇迹下也显得渺小。云雾在山间缭绕,红旗在峰腰飘扬,整幅图画充满了一种生动飞扬的灵气。画家用淡淡的翠绿色点染山林和山头,而用淡淡的墨色来皴擦远处高低错落、参差的人群车队,使沸腾霸气的渠首大会战显得空灵超脱,也让人显眼看出这逶迤峭拔的山川刚从沉睡的严冬中苏醒过来,开始勃发出盎然的生机。画家画的《号子声声》另辟蹊径,选择以“号子声”入画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画家把一种余音绕梁的盎然春意,再现了一群打桩人用力“吆嗬”的交响乐,重要的是屋檐下凉晒的一排衣服像悬挂的万国旗,整个陶岔显得热闹有生机,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闹市的自然野趣。如果说“号子声”与“万国旗”让画面 “有声有色”,那么天上的飞鸟与门前的小狗则使这幅画静中有动。杨世安的这类渠首风情画用墨大胆,雄健俊朗的笔线骨力具有了高贵柔美的大我情怀。画家在孤独坚守中用水墨宣纸画出了现代绘画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一种东方的格调和品味。
善读画者,必善观笔墨,尤其是中国水墨画, 水墨灵气的焕然充沛与否直接主宰了画的品质与格调。甚至在我们欣赏到的画面上,每一个表情都有出处,每一个细节都落在实处。按陶岔渠首老指挥长曹嘉信说杨世安的画,是画到了灵魂中的东西,经过画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是经得起灵魂拷问,做到了对灵魂拷问的历史真实……
杨世安的画品与格调显然迎合了某种精神指向和画理暗示的诗意栖居:浓时如乌云堆积,淡时如轻纱曼妙。将激情沉浸于理性之中,使作品如刚刚凝固的岩浆,具有内在的艺术张力与外化的视觉冲击力,其线条婀娜飘逸,墨色淋漓,画面清新,充满情趣,给人一种极大的审美愉悦。画家正是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来寄情山水,寻梦渠首。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艺术修炼的绘画技巧,而是整个人生的体验与全面艺术修为流露的执着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