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韩信谋反之谜(一)

发布时间:2020-06-10 11:01:00 人气: 来源:未知

韩信谋反之谜
(一)
 
徐帅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汉丞相萧何来到了韩信的侯府中,告诉韩信,高祖刘邦在代国(今山西、河北北部)平定了陈豨的叛乱,群臣都要入宫祝贺。“你虽然有病,但也应该打起精神,进宫祝贺”,萧何的态度非常坚决,不容韩信推脱。韩信进宫后,即被吕后埋伏的武士五花大绑,斩于长乐宫钟楼,夷三族。
 
杀韩信的理由是谋反。关于谋反的经过《史记》中有详细记载:汉七年,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临行前韩信在庭院里拉着陈豨的手说:“将军你所掌管的地区是全天下精锐兵力聚集的地方,陛下一定会心存疑虑。倘若有一天你被人告发谋反,陛下一定会亲自带兵讨伐将军,到那时我在京城做你的内应,我们里应外合,则天下唾手可得。”陈豨向来知道韩信雄才大略,对韩信深信不疑,答应的很干脆:“就听你的!”汉十年,陈豨果然起兵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韩信称病没有随行,却偷偷派人告诉陈豨,“你只管起兵,我在京城帮你”。韩信与家臣商议,入夜后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中的囚犯与奴隶,发动他们去偷袭吕后和太子,部署就绪后,就只等陈豨传来消息。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因此韩信就将他囚禁起来并想要处死,于是这位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向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召韩信进宫处死,但又担心韩信不肯轻易就范,就与萧何密谋骗韩信入宫。之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关于这段记载,历史上很多人都坚信不疑,理由很简单:韩信作为汉朝最大的开国功臣却不能被封王,从汉六年开始就被刘邦软禁,郁郁不得志,造反的动机无可置疑。但当我们读完《史记》中秦末汉初相关人物传记以后,就会越来越觉得这段记载简直处处是漏洞,我们一一细数:
 
汉七年陈豨调任巨鹿郡守时韩信与他谈话的情形,《史记》写得很清楚,“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就是喝退了左右侍从,二人独自在庭院里密谈。既然是二人密谈,司马迁又是如何得知谈话内容是韩信劝陈豨谋反?——此疑一。
 
陈豨调任巨鹿郡守是汉七年,韩信谋反时汉十一年,之间相差了近四年。谋反这种事情,贵在出其不意,谁会提前四年就开始嚷嚷呢?夜长梦多的道理韩信怎会不懂。可《史记》中记载韩信这四年以来确实没有任何异动。——此疑二。
 
韩信谋反,选了陈豨做帮手。可是陈豨实力如何呢?《史记》记载,陈豨“不知始所以得从”(《韩信卢绾列传》),也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跟从刘邦” 的,说到底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而且韩信之前与陈豨没有任何旧情或交集,选这样的一个人共谋大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其实,韩信如果谋反,有两个再合适不过的合作对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黥布。韩信与彭越、黥布是刘邦手下战力最强的三人,且彭越、黥布在封地都掌握重兵,更重要的是,就在韩信被处死的汉十一年,夏天彭越反,冬天黥布反。韩信舍此二人而选陈豨,于理不通。——此疑三。
 
刘邦亲自率兵平息陈豨叛乱,韩信称病没有随行。但实际上此时韩信已被刘邦软禁五年,如果跟刘邦一起出征,趁兵荒马乱之际逃走,相信不是一件难事。韩信放弃这种天赐良机,此疑四。
 
陈豨谋反后,韩信派人秘密联系陈豨,并在做好谋反部署后等待陈豨回信。但“背主作窃,不可定期”,谋反这种事还要跟陈豨约好时间共同行动,韩信这种用兵如神的人怎么可能犯这种常识性错误。而且陈豨远在遥远的代地,如何约定时间?——此疑五。
 
韩信计划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中的囚犯与奴隶,并带领他们谋反。这更没有道理。这些囚犯刚蒙皇恩赦免,正是感激刘邦的时候,怎么会听韩信的指使去反刘邦?再说囚犯的战力怎么能与守卫宫城的军队相提并论?想以囚犯攻下宫城,绝无可能。——此疑六。
 
韩信想要袭击吕后和太子,可刘邦真的会在意吕后和太子吗?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的父亲和吕后都在项羽手中,刘邦何时在意过?汉四年,在广武城下,项羽把刘邦父亲放在砧板上,威胁如果不投降就煮了刘邦父亲,刘邦却笑嘻嘻说要“分一杯羹”;汉二年,刘邦从彭城败退被项羽追击,为了逃命几次都把太子和鲁元公主抛下车,是夏侯婴每次都把两个孩子又抱到了车上,刘邦大怒,途中十几次都想杀了夏侯婴;刘邦称帝后,宠幸的是戚美人,甚至想改立戚美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既然刘邦根本不会在意吕后和太子,且众人皆知,那韩信袭击他们又有什么意义?——此疑七。
 
韩信谋反,向吕后告密的是韩信一位家臣的弟弟。可谋反这种绝密之事,韩信怎么会如此不小心走漏风声?这与韩信带兵征战时保密工作做得好形成了强烈反差。汉三年,在黄河,韩信设疑兵于临晋,数万人从夏阳偷渡,未曾泄密;同一年,在井陉口,韩信面对数倍于己的赵军背水死战,却暗中派两千骑兵成功偷袭赵军营寨,也未曾泄密;还是汉三年,在潍水,韩信深夜命人沉沙截断潍水,待龙且半渡之时决水而击,同样未曾泄密。为何韩信率数万之众行动都能神不知鬼不觉,而与自己的家臣谋反却轻易泄露风声?——此疑八。
 
当晚萧何来告诉韩信,陈豨已被捉获处死。可如果陈豨真的是韩信准备一起谋反的人,难道韩信不会问陈豨被镇压的经过吗?韩信本是极善于用兵之人,如果萧何描述的作战经过有一丝破绽,韩信很容易就能察觉,并且意识到这中间有诈。可事实上韩信根本问都没问,似乎一点都不关心。——此疑九。
 
萧何对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但也应该打起精神,进宫祝贺。”萧何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不是“请”,而是“逼”。韩信如果真的已经部署好谋反,他定会察觉到这句话背后的异样。试想,如果当时直接扣押萧何为人质,马上谋反,岂不是比铤而走险入宫更合理吗?但实际情况是,韩信老老实实跟萧何走进了皇宫,也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尽头。——此疑十。
 
这十个疑问,翻遍了整个《史记》,也没有找到答案,反而疑团越来越大。
 
但有一种解释可以解开所有的疑团,那就是:韩信在汉十一年根本就没有谋反。吕后和萧何想要除去韩信,就趁着刘邦外出带兵之时由萧何去骗韩信入宫,之后直接诛杀。而那个向吕后“告密”的韩信家臣的弟弟,或有其人,或根本就没有。至于说韩信与陈豨共谋,只不过因为此时是陈豨在叛乱罢了。如果吕后是在汉十一年冬天杀韩信,那史书记载的韩信与之共同谋逆的人,将是黥布。
 
韩信没有谋反,其实刘邦、吕后、萧何这些当事人都心知肚明。吕后作为主谋,抓到韩信后不查不审,以最快速度除掉,与同时期其他谋反之人的处理方式迥然不同,是因为她知道韩信根本就查不出问题,不能给韩信申辩的机会;萧何十几年来是看着韩信一步步走过来的,韩信在手握数十万雄兵之时不反,却在智勇俱困、被软禁数年之后谋反,这种前后矛盾的事萧何的心里其实都明白;而刘邦,在镇压陈豨叛乱后回到长安,见到韩信被处死, “且喜且怜之”——“喜”的,是终于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而“怜”,是他也明白,韩信只不过是被扣了顶谋反的帽子罢了。有人说刘邦“怜”是因为韩信劳苦功高,其实那是我们后人的一厢情愿。刘邦对谋反之人,无论功劳大小是不会有任何同情与怜悯的,看看彭越谋反后被剁成肉酱,并被分装起来赏赐给各个诸侯就知道了。(见史记《黥布列传》)
 
既然刘邦、吕后、萧何都知道韩信未曾谋反,那为什么又都要除掉韩信呢?
 
吕后是最想除掉韩信的人,因为以韩信为代表的这些功臣是自己在刘邦死后篡权最大的障碍。不仅是韩信,所有不可靠的功臣她都要除掉,甚至刘邦许多封王的儿子也要除掉,这一点看看吕后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很容易明白。但吕后杀韩信这件事绝对是精心策划。首先拿韩信开刀,是因为韩信是最大的功臣,如果我吕后连韩信都敢妄杀,其他人都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另外杀韩信的时间选取也很考究,当时刘邦不在长安,正是吕后树立自己威严的最好时机,妄杀韩信会让群臣对吕后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对未来吕后擅权是极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刘邦还在世,吕后可以借刘邦的威权镇压群臣的不满——这个女人心机很深。
 
萧何之所以协助吕后杀韩信,则是为自保。汉元年,正是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凡韩信立功,萧何就会有举荐之功,但若韩信谋反,萧何也难辞失察之咎,甚至受到牵连。对萧何来说,十几年来自己经营关中支持刘邦在外打仗,在关中民望极高,这已经引起了刘邦的忌惮并多次试探自己,在这个时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不能有任何过失或受任何牵连。现在吕后要以谋反的罪名杀韩信,如果自己不尽力协助,那么下一步吕后很有可能把自己定为韩信的同党一并除掉。所以,杀韩信时萧何积极出谋划策,甚至亲自登门骗韩信入宫,这都是他向刘邦和吕后交的一份投名状,目的就是自保。——事实证明萧何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尽管萧何表足了忠心,但韩信死后刘邦还是马上怀疑上了萧何,并派五百士兵守卫萧何的相国府,名义上是赏赐,实际上是监视并防备萧何。直到后来萧何听人计策,散尽家财资助军队,这才讨了刘邦的欢心躲过一劫,事在《萧相国世家》中记载。
 
而刘邦,大多数人认为他才是最想除掉韩信的人,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吕后只不过是他借用的一把刀罢了。可实际上刘邦在如何处理韩信这件事上心理非常纠结复杂,他既不支持杀韩信,但也绝不会反对杀韩信,这种微妙的心理我们下篇分析,暂且不表。
 
分析到这里我们其实就已经很清楚了——韩信必须死,因为他是皇后篡权的绊脚石,是丞相自保的投名状,是皇帝心头挥之不去的一片阴霾。而谋反的罪名,不过是这场政治阴谋的遮羞布罢了。
 
说到底,韩信死于世恶道险、人心难测,这本不是很难懂的道理,韩信也完全明白,他曾经直言不讳跟刘邦说过“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纵观韩信一生,至少有三次反叛刘邦的绝佳机会。到底是什么样的机会?为何韩信终不肯背叛刘邦?我们下回分解。
 
(作者系河南省邓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某科研单位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