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从方志到文学的穿越——记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阳作家秦俊

发布时间:2023-06-13 18:25:40 人气: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

从方志到文学的穿越
——记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阳作家秦俊

来源:南阳广播电视台

 
       南阳历史上不仅出圣人、伟人、名人、贤人、智者,还是个出奇才和怪才的地方,咱就仅谈谈南阳作家群的几位扛鼎大师:土生土长的乔典运是南阳西峡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作品深邃力透纸背,被称为当代的鲁迅。二月河也只上过高中,可他创作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誉满全球。乔典运、二月河都是大作家,从田埂上走出来的秦俊也是作家,他的名气虽然没有乔典运和二月河大,但若论作品的数量,乔典运和二月河加起来也没有他的多。
        仰慕先贤,我慕名拜访了秦俊老师。 
 
       当我踏进秦俊老师的办公室时,只见他佝偻着身子,蜷缩在那张被书籍、资料占去大半的书桌前,正用一只油笔在爬格子。他不会敲键盘用电脑,更别说其它写作软件了。作为一位当代大作家,竟然视电脑为陌路,不仅有点落伍,更显奇葩! 
       尽管秦俊写作办法老派,但取得的成就肯定令你称奇:迄今已出版了23部共9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参加《中国政治思想丛书》编写,合著了《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撰写的《习仲勋祖居地南阳》,在《党史博览》发表后,被人民网等上百家报刊杂志和网站转载。他所主编的23万字的《习仲勋与河南》,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查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连播了他6部作品。还有一系列服务于南阳的地方性书籍。
       他的这些作品是他业余和退休后的收获。 
       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南阳市人大常务副主任。他是国家一级作家,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南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儒学文化研究会顾问,曾任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名誉院长、南阳市历史学会会长、南阳市儒学研究会会长等等,不再一一罗列,真可谓桂冠压顶。
         几十年来秦俊犹如一位顶级烹饪大师,把那些史书记载、坊间流传的大人物小人物、大事情小事情, 经过创意设计、细心搭配、再煎炒烹炸,精心地打造出一套“秦氏菜系”,让“食客”们甘之若饴,啧啧称奇,他的成就给他带来了无数荣誉,但他最喜欢的是读者封他的“以文学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这顶桂冠,接地气,亲民众!
 
       闲话少说,上菜: 
       1987年1月1日秦俊处女作《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合著)在《南阳日报》上连载,为他赢得了开门红。此后,他一鼓作气,连续出版了小说《混世奇才——庞振坤》、《花子帮主》、《风流将军——王凌云外传》、《浪子拜将记——丁大牙外传》、《伤兵东四郎》、《奇侠樊钟秀》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四部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三部已经公映。
       你仔细品鉴就能发现,秦俊这些早期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素材来源于南阳本土:别廷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宛西自治代表;庞振坤是流传于南阳一带的智慧化身,丁大牙、王凌云、伤兵东四郎等都是南阳人或与南阳有着不一般的交集。 
       但秦俊这些早期作品充其量也就是地方小吃,不能满足口味各异的读者们的味蕾,“秦氏菜系”只能在这个南阳盆地里打转转,盆沿就是他作品的边缘,秦俊也就只能在盆里起舞清影、长袖难舒了。
       他鼓足勇气奋力一跃,跨跃了盆沿的局限,放眼远望,视野开阔了,写作题材由南阳历史人物转入中华帝王,于是360多万字的《大汉王朝》系列(《汉高祖刘邦》、《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汉宫残阳》又名《上溯三国》),140余万字《春秋五霸》系列(《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320多万字《大宋天子》系列(含北宋九帝《大宋天子——赵匡胤》、《大宋天子——赵光义》、《大宋天子——宋真宗》、《大宋天子——宋仁宗》、《大宋天子——宋神宗》(含宋英宗)、《大宋天子——宋哲宗》《大宋天子——宋徽宗》(含宋钦宗))等后期作品相继问世。迄今他已有23部共逾960多万字的小说出版发行。
       至此,这套“秦氏菜系”算是冷热、荤素、繁简搭配精当,色香味俱全,可谓穰穰满家的一套满汉全席,额外还有小配菜点缀。这些后期作品就是“秦氏菜系”中的“看家大菜。”
       细品“秦氏菜系”,带着“农家乐”那种淳朴、清新的味道。 
       风味独特的秦俊作品一面世就畅销不衰,受众广泛。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庙堂政要高山流水者及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都各得其乐,甚至连车匪路霸也为其折服。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他的多部作品被选入“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 
       作品的成功,使卧居南阳的秦俊在国内文化界声誉日隆,他多次受邀到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文博部门成功举办学术讲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北大讲坛上
       秦俊来自乡野,深谙平民心态,能屈就身位,用匍匐的姿态去审视解读历史。但他又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者,心思缜密的思想者,一位颇有政绩的官员,他有能力把各方面揉合在一起,纵横捭阖,恣意创作,他的作品,角度新颖,情节曲折,叙事直接,语言亦庄亦谐,轻松有趣,娓娓道来,平铺直叙中现深厚文学底蕴,可谓于无声处闻惊雷! 
       他以民间的视角、语言、风格、思维、朴素、清新及民间的狡黠来创作,把不同人群的特点爱好融合进去,符合大众审美,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道。且看秦俊在《汉高祖刘邦》第三章《磨碗》中当年刘邦喝酒三步曲,从普通百姓的视角用农民的语言、用百姓的眼光、把刘邦早期的无赖、机智、诙谐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新版秦俊小说《汉高祖刘邦》上、中、下合订本
       但小说出版后,有人说低俗,秦俊很苦恼,几乎想放弃。关键时刻,南阳作家群的乔典运、二月河都给了秦俊极大的鼓舞。二月河说:“老弟,我写的书人家也列入通俗之列,估计批评的也不少,我能不写了?你是大学本科毕业,你的功底我知道。不要怕谁说,不要受风的影响。话由他们说,路咱自己走!
        回忆起当初,秦俊坦言:“若没有他们的鼓励,我不会坚持下去,也不会有现在这点成就。
       秦俊前期小说演绎比较多。后期,他改变创作风格,更着重故事情节真实性。《大宋天子》系列基本按照正史走的。比如刚出版的秦俊倾注四年心血的67.2万字的《大宋天子——宋徽宗》,就写出了宋徽宗从做端王时的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为的青年一步步成为一个昏庸皇帝,从庙堂到市井、从高雅和低俗、从富贵和贫穷、从治国方略到民族关系,场面宏大,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五彩缤纷的时代。
        二月河评价说秦俊的作品:“通俗而不庸俗,乡土而不泥土;从众而不媚众,入雅而不佞雅。”可谓切中肯綮。 
 
秦俊和二月河
 
       10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一笔一画码出来的,掌门是面壁十年修炼而成的,成功的路是一路荆棘走出来的! 
       秦俊1954年出生在南阳邓州白牛镇秦杨营村。本该茁壮成长的季节却营养不良,到成年也没补回来。他个低,瘦小,头不大,智商高,奇事多,点子稠,自幼善良,勤快,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散养的秦俊健康愉快地成长着! 

       玩得开心! 
       乡野僻壤中,懵懂少年秦俊的生活是回味无穷的:上树掏鸟窝,下河抓螃蟹,偷生产队的甜瓜,摘集体的芝麻刷,那味道,纯天然,无污染,真是唇齿留香到如今。呼朋唤友走四里多路上学,跑七八里去看露天电影,皎洁的月光下,生产队的打麦场成了伙伴们的游乐场。家里兄妹六个,他排行第四,家庭主旋律是团结友爱的!
       穷得光荣! 
       那时日子真叫苦!兄妹六个的肠胃像六台永动机,尽管一家辛勤的劳动着,但年年都是缺粮户,过年时才能吃一次白馍,吃油都是论滴的,记忆里好像只有红薯类产品吃不完;下蛋的鸡是建设银行,承包了全家的日常开销。哥哥们的粗布衣服到他身上就补丁摞补丁了;雨雪泥泞时,把鞋夹在两肋下,赤脚走在泥地冰碴上,到教室门口再拿出来穿上。秦俊也没觉得有啥丢人,村里伙伴们差不多都这样!
       干得欢实!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秦俊从小就懂事,勤快,啥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五六岁开始,就拾羊屎蛋、割草、拾粪。大一点,就干起了壮劳力的活:推水磨、拉板车、装窑,沤绿肥、扬场、挑大粪,农村的活秦俊都会干,且干得又快又好,摘棉花比女的都快。大冬天一人睡在坟地看场子他也不怕鬼。他还会铺排事,多挣工分,善于发挥家人、朋友的合力,想尽办法增加效益,秦俊从来不惜力。

       学得扎实! 
       村里人公认:这娃能里很,睡着了也比一些娃儿醒着时都聪明。于是,“能娃”就成了他的绰号。秦俊上学成绩好,考试总第一,老师们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乡间没书看。他到处索摸书籍,见张带字的小纸片,也要捡起来看看。听人说村里瞎眼老五爷有几本古书,宝贝似地压在箱底,秦俊就到老五爷家抢着干活,老五爷觉得秦俊确实是个上进的好孩子,就把书全送给秦俊。秦俊在小煤油灯下通宵达旦,鼻孔里全是黑煤烟。为了省灯油,做饭时凑着灶火看,烧焦了头发和眉毛。他把所有能借到的书籍都看过来,自然就比同龄的孩子知道得多,懂事得也就早。       1973年1月,19岁的秦俊结束了早期求学的历史,在邓县白牛高中当代课老师。
 
《春秋五霸》系列
       1976年秦俊命运发生了一大转机 ! 
       大队支书、会计不时请他写个稿子什么的,在他们两个看来,这娃不吃商品粮实在是亏材料了。刚好县里给他们公社分配了五个工农兵学员指标,竞争非常激烈。大队支书和会计不但推荐了秦俊还使尽浑身解数为他拉票,最后秦俊得了个全公社第一,他被保送到内乡师范中文大专班学习。二位基层干部为国家抓住了一只潜力股!
        青春作伴好读书!在这里,他犹如饥肠辘辘的恶汉面对一桌饕餮盛宴。转眼两年过去,毕业时通过考试,被分到了郑州市,但他选择留在家乡。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人就质疑工农兵学员是靠关系上的,秦俊不服,心想一辈子都顶着工农兵大学生的帽子让人捣脊梁骨,就想参加高考,让国家检验一下,堵住别人的嘴。 
       为了参加高考,秦俊悄悄地把名字由秦文相改为秦俊,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并以超出开封师院38分的成绩被录取。但是,公社不让走,他也二十四岁了,村里同龄伙伴有的孩子都有了,母亲身患癌症,父亲高血压,还承包着生产队里的二亩地种着烟叶,秦俊实在不忍心让父母再带病辛苦劳作供他上学! 
       上,还是不上,这是个大难题折磨着秦俊! 
       关键时刻,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掷地有声道:“相娃,咱们村,从来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你尽管去上,你要是不去上学,那是因为我拖累了你,我今天就死给你看。” 秦俊听了母亲的话,泪如泉涌,打上背包到开封去了。 
       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涯,他比同班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年长近八岁,一想到自己大学毕业时已近而立之年了,他心里就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吃糠咽菜长大的秦俊不在乎生活的拮据。学校发的生活费他节衣缩食,每月都能省出个四、五元做零用钱,放假时给家人带点开封的五香花生、面包什么的特产。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一针一线做的。刚入学时,没出过远门的妈妈听邻居说开封冬天风沙大冷得很,就给秦俊买了套毛衣,邻居交代说洗了就不暖和了,秦俊真的五年都没洗过一次。 
       他的关注点是学习。 
       秦俊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时间长了,管理员们对秦俊开了绿灯,一部分书在文革时被视为毒草下架了,堆在仓库里,秦俊就帮老师整理归类,这也使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珍贵资料,比如《怪杰别廷芳》、《彭禹廷事略》等,对他后来研究宛西自治有很大的帮助。 
       求学时期有幸遇到老师正确指点,对青年人的一生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勤奋引起了毛建予教授的注意。毛老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南阳内乡教学,亲历宛西自治。当他知道勤奋的秦俊是南阳人时,下课后叫秦俊到办公室:“来,咱两个拍会话。你毕业之后啥都别干,就写地方志,你可别小看地方志,它是一方之全史,还可补正史之不足。古人说,郡县治,天下安。再说地方志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容易出成果”。这些话秦俊牢记在心。 
       假期回乡,秦俊借一辆破自行车,背着干粮,走遍内乡、邓县、镇平、西峡、淅川宛西五县及南阳城,访故人,找实物,寻遗址,甚至亲自服侍病重的当年亲历者,搜集行将湮没于民间的真实的第一手史料。 
       大四暑假里,他送走了含辛茹苦的妈妈。苦盼着马上毕业了让妈妈好好歇歇,子欲养亲不在! 
       极度的悲痛和营养不良,把一向健康的秦俊彻底压垮了。一天正自习时,他突然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晕倒在教室里,医生诊断为癫痫,但他醒过来就拿起书包去图书馆。
        家贫,他不抱怨;相貌平平,他不自卑。他用勤奋强健了自己的臂膀,用知识垫起了自己的身高,为自己挣得了荣誉和尊严。 


        秦俊捧着历史学毕业证书回到南阳,被分到南阳教育学院, 1982年10月,又调整到行署地方志办公室。 
       当时南阳有本《南阳地方志通讯》杂志,是唯一关于南阳地方志的杂志,秦俊是编辑,他的名字也随着杂志的发行为人们熟悉。 
那个年代也正是用人之际。由于他的突出表现,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邀请他去,南阳方面为了留他,破例分给他一套房子。这在当时是处级干部的待遇。 
       1984年11月秦俊被任命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开始步入政坛。他铭记老师的教诲: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史志兼具资治、存史、教化之功能。地方史是一个地方的基因密码 ,蕴含一方水土,一地风俗,代代相传。一个国家的文化能传承下来,一个是历史,一个是地方志,地方志也是历史。 
       他任职期间,南阳修志工作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通报表扬, 200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甘肃省地方志办公室分别下文向秦俊学习。漯河市史志档案系统举办“学习秦俊先进事迹、立足岗位做奉献”演讲比赛,并将优秀稿件荟萃成书。
       他拒绝了诸多诱惑,一心一意服务家乡。他整理编写《南阳英烈普》、《南阳名人录》、《南阳百科辞典》、《南阳名优特产》、《南阳旅游大观》、《南阳名人》等系列书籍,成了南阳赴外招商、推介旅游的必备书。
       秦俊为南阳地方史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为研究南阳地方史的专家,是南阳地方史的活词典。他担任着南阳儒学文学研究会会长、南阳历史学会会长、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他长期从事南阳的民俗研究,曾担任南阳民俗研究会会长和顾问,还致力于对哪吒的研究、对屈原的研究、他还是河南三国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对姓氏方面也有研究,对丁氏、邓氏、谢氏、吴氏的起源及演进都有研究。
        手捧全国劳模证书,秦俊动情地说:我毕业后到地方志工作,如果没有地方志这么多史料,给我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我也不可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是南阳地方志、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如果做不好,就愧对党和人民!”
       在地方志工作干得风生水起时,秦俊却转身走上了艰苦的文学创作之路,确实是无心插柳之举。 
       秦俊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写出学术论文《宛西自治初探》,得到有关专家的赞赏,但因为别廷芳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报刊杂志不敢发表这篇文章。
        苦闷之时,有高人建议他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发表了。 
       这简直是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秦俊改弦更张,与人合著,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在当地引起轰动! 
        旗开得胜后,秦俊也进入到创作的高峰期。他以故乡旧事为契入点,创作出了960万字的小说及一系列有关于南阳的地方性书籍的。可谓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秦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创作中始终把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贯穿融入到作品中。 
       “一本小说架起友谊的桥。” 
       这是《人民日报》以此为标题对秦俊小说《伤兵东四郎》的报道,书中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事情发生在抗战结束时,日军匆匆撤退,把伤兵石田东四郎遗留在南召一带流浪。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农民孙邦俊一家三代本着人道主义大爱,收留照料失忆的聋哑日本伤兵石田东四郎四十七年,善良的一家人始终把石田东四郎当一家人,为此,孙家几乎家破人亡,其儿子也因这件事的牵连失去了考上大学却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改革开放后,孙邦俊历尽周折最终使石田东四郎落叶归根。 
        在石田东四郎的家乡增田町,当过20多年町长的石山米男赞扬河南南阳农民“至诚通天”。在建町100周年时,南阳代表团赴日访问,纪念大会上,一万多町民高呼“南阳万岁。” 
       秦俊把南阳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德传到日本,成为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佳话。他也向世界宣传了中国人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日本惨无人道的军国主义的谴责! 
       小说出版后,经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之手,赠送给来河南访问的日本官房长官二阶堂进。日本有感于书中那些善良的中国人,出资七千多万日元,创办了南阳清酒厂和“太增友好植物园”。人民日报载文《一部小说架起友谊桥》予以报道。。
         有人想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对秦俊来说是个名利双收的事情。但秦俊听了他们的思路后不同意,对方托人送来2万元想买断。那时的2万可不是小数目,能买套房子,秦俊不为所动,一把把钱扔过去。在没有秦俊参与的情况下对方改编拍出来的的电视剧与秦俊创作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偏离了颂扬人道主义、民族大义的主题,为了迎合市场,把故事情节编得俗不可耐,甚至为日本人歌功颂德。更没想到的是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应日本政府邀请访问日本时,把该电视剧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方。秦俊知道后,就分别向中宣部、外交部、中日友好协会去信反映此事,说明情况,得到了各部门的支持!
         在民族大义面前,秦俊立场坚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著名学者,台湾《中原文献》、《南阳文献》主编丁华永,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回南阳寻亲。在他的认知中,大陆物资极其匮乏,特别是南阳一带一天到晚吃红薯,把胃都吃坏了。他夫人是安徽人,他怕回到大陆夫人受不了,就随身带些盐、方便面等生活必须品。 
       回到南阳后,丁华永与他的中学同学、时任南阳行署办机关党委副书记的曹嘉信联系上。临走的那天中午,曹嘉信让秦俊来陪台湾客人。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谈中原文化,谈南阳文化,忘了时间,结果误了火车,他们赶快用小车把客人送到南召,追上这趟火车。 
       客人临走感叹道:“没想到共产党还有做学问的人。” 
       这一趟大陆行,使台胞改变了很多对大陆的误解和偏见。 
       之后两人也成了好朋友。丁华永回去后写了两篇报道秦俊的文章发表在他主编的两个刊物上。他后来有不少爱国之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二十多年来两人交往不断,他每次回南阳都要来看秦俊。 
        台湾大诗人痖弦1932年生于南阳,17岁去了台湾。九年前,台湾方面来南阳拍他的专题片。秦俊和他并不认识,只因为周同宾的一个电话,秦俊便鞍前马后不辞辛劳,五六天时间里,从拍片场地到车辆安排,从南阳市区到几个县城,他各方面全力协调,整个过程周到顺利,达到了对方预想不到的效果。八十多岁的痖弦非常满意,也非常感动,拉着秦俊的手连说:“你真是一个少见的好人!还是两岸一家亲呀!” 
秦俊这友谊之手伸越了海峡,让离家的人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也以学识征服了客人。 
       秦俊正在创作新书《南宋开国传》。他深深地被岳飞等人的抗金事迹感动,但当他知道按现在标准岳飞不再归入民族英雄时,义愤填膺,气愤地喊道:“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谁是?”一下子血脉喷涌,心脏病差点复发。夫人吓得花容失色,一阵慌乱后嗔怪道:“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还像年轻时一样!”
        是呀,遥想当年羽扇纶巾时,秦俊是满腹经纶满腔情怀,他也曾面对歹徒临危不惧,也曾为保住教育用地在会议桌上不顾斯文破口大骂,也曾为了工作大白天翻越政府大门······ 
      流淌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秦俊,从政路上从史志办副主任拾级而上,到退休时在任南阳市人大常务副主任;作品也使他名扬四海,他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荣誉。但带着泥土的芳香一路跋涉而来的秦俊,几十年栉风沐雨没有荡去他那浸入骨髓的乡尘,周身还散发着村民特有的醇厚和质朴。 
       客车上,他面对歹徒的匕首挺身而出,勇斗歹徒。 
       公交车上他看到两次主动给人让座的年轻人,就热情攀谈,并主动帮助年轻人联系到满意的工作。 
       把南阳师院留守学生请出来吃年夜饭,并赠送礼物。 
       把儿子中奖的12·5万元奖金捐出来,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还做代理妈妈。 
       给一些大中小学校捐赠图书,给学生演讲。 
       ······ 
       要问这些年为家乡做多少好事,秦俊记不起来,但乡亲们记得他的好,集资18000元买了一块大石头,要在镇上给他立块碑,他听说后,坚决不让立。 
        他守勤抱朴。 
        粗缯大布裹生涯。出门提个塑料袋,笔呀稿呀药呀都装在里面。到哪里都是一口南阳腔、一袭村支书装扮。 

他笔耕不辍! 
      吃饭的间隙,他还拿出书稿修改。 
       夫人毕跃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就从不闲着,出差回来,放下包就去看书或写作,勤奋得很。当初就是爱上他这个人上进,勤奋,他自己都说若凭长相和家庭条件,恐怕到现在连对象都找不到。”当年不顾一切下嫁秦俊的夫人幸福地做着贤内助!
       关心青年作者,身边的年轻人都称他俊哥,说俊哥稿费多,要他请客,被敲竹杠他很开心,秦俊把夫人给他泡制的养生酒搬来,开怀畅饮。席间,俊哥让年轻人逐个谈自己的写作心得。最后俊哥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不要怕吃苦,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写出自己的拳头作品。
 
《秦俊研究》发布会
       好客的秦俊有不少忘形交,车笠交,贫贱交!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能登上北大讲坛指点江山,也可以蹲在马路边观赏关公战秦琼;可雅室品茗,亦能大碗酒肉。其貌不扬的秦俊,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与人为善,仗义行侠,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朋友中获得信任,海内存知己。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感慨道:“秦俊是南阳一大好人呀,他是只办好事不办坏事,只种花不栽刺,只搭桥不拆路,是十分重情义的人,有一副热心肠,对朋友以心相待,他的作品正像他和读者敞开心扉在说话一样,那么清新自然流畅!”
年近古稀的秦俊仍然跋涉在创作的道路上。 
       看着秦俊孱弱的身体,大家都劝他颐养天年!可他说:“读书写作是我的爱好,我把它当成享乐,能顶饿、能止渴、能解乏。要是手里没写个啥我还有点急,感觉没个捞摸,创作过程很愉悦,我会一直写下去。北宋九帝写完了,我正在写南宋,工程太大了,我怕写不完,写到哪里就在那里吧。”
 
幸福之家
       编史修志是秦俊钟爱的事业,文学创作是他激情的沃土,服务南阳是他不变的初心。以民间的视角解说历史,在追溯历史中抒写乡情,斐然成章,也使他的人生更丰富更多彩! 
       让我们祝愿秦俊大作家永远安康!也期待“秦氏菜系”更加丰盛!相信奇人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
 
著名作家秦俊被李贤文化研究会聘请为高级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