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东佳书院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5:31 人气: 来源:未知

东佳书院
江西|邓木林
 
       博阳河畔,峰峦苍翠,孕育义风昌著陈氏;
       东佳山下,紫崖峻耸,铸就闻名朝野书堂。
      在京九铁路中段、昌九两城之间,有一处唐宋时期书院东佳书院遗址,虽经岁月沧桑,遗迹掩于尘土,然,留下的房基石础、残砖断瓦,仍能让我们想象到它当年的辉煌。
      从旧史中得知,书院依山而建,因山得名。书堂屋舍,随形就势布局,蜿蜒数里,高低杂陈。
      背倚高山,百米紫崖呈倚靠之势;前临平畴,万亩良田尽清波荡漾。
       山腰几处溶洞,深邃幽静,不知其远,学子置身其中,可见地下长河,碧波荡漾,流水潺潺,洞中钟乳、石笋林立,突兀峥嵘,仿佛与世隔绝,犹入龙宫仙苑。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此山川形胜,造就当时名闻朝野之东佳书堂。
      而东佳书堂的创办,实乃江州义门陈第三任家长陈崇重教兴家之践行。
      唐开元年间,著作郎陈伯宣从泉州晦迹庐山,居太平宫,注《史记》行于世。其孙陈旺卜居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家族从此发迹,创造了三百三十二年、十五代、高峰时期三千九百余口不分家的世界奇观。
      这个家族因此屡受朝廷旌表,从唐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开始,到宋嘉祐七年(1062)宋仁宗颁旨分析义门,先后受到七位帝王二十多次旌表和题赠。
       义门陈氏没有私人财产,共同劳动,计划分配,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爨”的家族共产生活,出现了“长幼内外,怡怡如也”的和谐景象和“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的耕读盛况。
       当代史学家在研究义门陈时无不发出惊叹,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曾说:“唯有中国才有这个绝无仅有的典型事例,不愧为中国社会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今后人类历史上永远不能做到的血缘相聚共炊的唯一事例。”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家余晋岳曾说:“义门陈是实践“万方和谐”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历史典范。”
       东佳书院由义门陈氏第三任家长、唐代著名教育家陈崇所创。
       《中国姓氏通鉴》记载:“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唐朝末年书院初创时期,仅有义门陈氏的东佳书屋和书堂(后称书院),才具有‘启蒙’和‘应举’这样完备的体制,而又拥有大量的藏书,其家族又以义聚而著称。因此,大江南北(相当于当今赣北、鄂东、皖西等广大地域)的众多学子和贤儒无不蜂拥而至东佳。于是,陈氏书屋又‘对外开放’,以待四方学者,还笃之以义,培养‘有益之士’的‘肄业者’,从而以资助其善,‘伏腊皆资焉’。”
“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资金,并在《家法三十三条》中,第八、第九两条规定了‘书屋’和‘书堂’之事。”
       由此可见,东佳书院是义门陈氏整合全族力量创办、载入家法管理、具有两级教学及完备学田制度、辐射面广且开放的大型私立高等级学校,比庐山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多年。
       义门陈氏的辉煌和东佳书院的成功创办,培养了一批通过科举而出仕的人才。
       至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有陈姓学子中举者“四百有三”,进士八十六人,“京官”二十九人,宰相三人,还有“八文龙”“九才子”“五马使”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声名远播。
       同时也吸引了当时的名家大儒和社会各界精英,他们纷至沓来,吟诗作赋,欧阳修、苏东坡、钱若水、黄庭坚、晏珠、张齐贤、杨亿、朱熹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三百多首宝贵的诗词联赋。
       随着义门陈氏解体,东佳书院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名家和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寻幽览胜,这些珍贵的遗存无一不说明东佳书院是当地乃至我省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应当加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现虽然听不到当年书堂学子琅琅书声,见不到书堂周边耸延四方之亭台楼阁、车水马龙的那种繁华,但山还是那座山,平堡、飞瀑、紫岩、赤壁、溶洞、古桥、古树等秀丽的东佳美景依然常存。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梅宜芳
 
       作者简介
       邓木林,江西省九江德安县人,德安县人大退休干部,德安县诗词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