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孟健强‖从“三境界”到“三不朽” ——读《大宋天子——赵匡胤》有感

发布时间:2024-12-15 10:12:00 人气: 来源:未知

孟健强‖从“三境界”到“三不朽”
——读《大宋天子——赵匡胤》有感
——“豫宛香杯”秦俊文学研究征文获奖作品和颁奖会议发言欣赏(二)

       读秦俊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天子——赵匡胤》,领略了赵匡胤波澜壮阔的一生。宋太祖的人生经历,正契合着传统文化中的“三境界”和“三不朽”。
         什么是“三境界”?
       《人间词话》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简而言之,若在事业、学问上取得成就,要经历立志、奋斗、成功三个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它,来强调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要经由“三境界”。赵匡胤从懵懂顽童香孩儿到贵为天子宋太祖的人生逆袭,也历经了“三境界”。
       第一境界,立志。和许多人一样,赵匡胤小时候也很调皮。他经常逃学,和伙伴去勾栏看戏法听戏曲,与邻里少年联辔出游,或狩、猎或蹴鞠、或击球、或赌博等,甚至还一度去少林寺学武术。更有甚者,他还扮作黑衣人去刺杀皇帝,几乎丢掉性命。即使当上皇帝后,他的贪玩秉性也偶有释放。比如,有一次他忙里偷闲,在御花园用弹弓打鸟,有官员启奏耽误玩耍,竟然怒敲其门牙。但是,他很快就立下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远大志向,弄清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努力方向。赵匡胤说:“……儿虽不才,亦想学一学他(唐太宗),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唐太宗通过起兵讨伐平定了天下,利用文治武功来济世安民,建立了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大唐盛世。赵匡胤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而且还是要像唐太宗那样的大丈夫,可谓鸿鹄之志。宏伟志向,为他的行动定下了远大目标,明确了奋斗方向。
       第二境界,奋斗。立志重要,奋斗追求更重要。立志之后,需要靠奋斗靠行动朝着目标前进。清代作家彭端淑在《为学》这篇励志短文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俩和尚都想去南海,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实现“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的目标,而富和尚“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该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志向再远大,如果不付诸行动,踟蹰不前,也只能原地踏步,蹉跎岁月。赵匡胤深知此道,靠着“人生需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直至坐上皇帝宝座。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二是博览群书,熟读兵法。三是身经百战,学以致用。这些奋斗追求的行动,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所谓:“更上一层楼”方能“欲穷千里目”。赵匡胤正是靠着这样水滴石穿的积累,才为既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境界,成功。它就是奋斗的结果,也可称为收获或得到。立志加奋斗固然重要,但也需一定时机和条件来成就。也就是说,成功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但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赵匡胤曾说:“能不能做皇帝,第一是天命,第二是机缘。”他抓住陈桥兵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登上了皇帝宝座。实际上,在这之前,赵匡胤的助手们早为他做好了准备。比如:在奏章中夹杂“点检(赵匡胤曾做点检)做天子”木牌,故意让当朝皇帝看到,并把消息散播出去,这其实是在做舆论准备。再比如,陈桥兵变前,赵匡胤曾说过:“至于宝盒什么时候掀,怎么掀,我一概不管,由你和匡义来定。但我有一个条件,我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被迫的。”这是他在做心理建设。以此来看,他早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所以说,哪有什么机缘巧合,一切不期而遇都是峰回路转的精心准备。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年后,赵匡胤如愿以偿,结束了五代十国之乱世,奠定了大宋盛世繁华的基础。
       做了皇帝,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如果是这样,大宋王朝很可能就此全剧终,赵匡胤也只能像历史剧中的匆匆过客,很快被人遗忘。事实上,人们并未把他忘记,称他为“千古一帝”。黄袍加身后,路该怎么走?套用伟人毛主席的话来说,做了天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大家之所以能对他印象深刻,提起他的丰功伟绩和逸闻趣事如数家珍,原因在于他在“以后的路”上做了“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 实现了“三不朽”,为世人铭记。
        什么是“三不朽”?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是古人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为一个人要想赢得有价值的一生,必须通过立德、立功或立言来实现。立德,是指在做人方面要注重道德修养,公德和私德都要内外兼修;立功是指在做事方面要勇于担当,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建功立业;立言是指在做学问方面要著书立说,传播正能量。若在其中一个方面表现出彩,即可不朽于世。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是说,人都会有一死,他的价值或者比泰山还重,或者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不同。怎样的一生才能使自身的价值重于泰怎样的一生才能使自身的价值重于泰山呢?那就是要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要拓展生命的深度,赋能个人成长,在德功言上追求价值实现。纵观赵匡胤跌宕起伏的一生,立功方面尤为出彩。
        一是骑马打天下。他御驾亲征,南下扬州征讨李重进等,平定内乱;他钦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先后消灭荆南、南平、南唐、吴越等小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二是下马治天下。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禠夺了将帅兵权。此措施避免了流血冲突,取得了大家的体谅,稳定了朝廷;他还一改地方节度使财政、军事、行政、司法专权独揽的传统,分派文官到地方掌控财政权、行政、司法等。比如,由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及监察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断绝藩镇的经济来源,把兵权、财权、人事任免权收归到中央,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历史,为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提倡人文治理。一是重用文臣,他优待文人,确立士大夫重要地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二是科举取士,他减少资格限制,增加录取人数,确立了复试和殿试,笼络了大批饱学之士进入朝廷;三是崇尚读书,他以身作则,博览群书,要求官员都要读书。
       四是践行胸怀天下。太祖做了皇帝之后,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为民主持正义。比如,为了方便人民申冤,落实了登闻鼓制度,让老百姓可以直接告御状。《宋人轶事汇编》还记载了一则他心系人民的故事。吴越国末代国君钱俶曾向太祖进献一条贵重的腰带,他看后却说:“我有三条腰带,和这条都不相同。”钱俶十分好奇,想知道有何不同。宋太祖笑了:“这三条腰带分别是汴河、惠民河和五丈河。”钱俶听后惭愧不已,就此罢了。十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日报》发文时,还专门提及此事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赵匡胤通过文治武功,开启了三百多年大宋盛世之门,实现了做一个像唐太宗一样“大丈夫”的夙愿,绽放出不朽的人生价值。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盛赞他:“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伟大领袖毛主席甚至还把他与唐太宗相提并论。
       好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大宋天子——赵匡胤》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还有很多智慧之门等着我们去开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再次捧起它,与书中人物对话,也必将获得新的启迪。
       【作者简介】孟健强,硕士研究生,任南阳理工学院党内法规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南阳理工学国资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