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心灯》的山根形象及“扣好扣子”的历史感

发布时间:2024-03-25 11:37:34 人气: 来源:未知

《心灯》的山根形象及“扣好扣子”的历史感
 
杨青云
       汤清发长篇小说《心灯》成就一个经生活不断淬炼而日益更新的师魂形象——禹山沟学校教师舒山根。背景故事,是来源于河南邓州市。也因作家本人就是邓州人,他唯美的文笔和气势磅礴的抒情、扼腕叹息与绵绵不绝的邓州地域文化交织成了一个独异叙述世界的“山根”师魂,打动人的叙事逻辑以主角各种各样的美德,借此呼唤工作逆袭的坚实基点,含带自身顽强蓬勃的生命力,在禹山沟学校立足的风波。这种强大的生命能量却根植于《心灯》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大学生舒山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和优越生活,回乡投身山乡振兴教育。山根蜗居山沟十年,不言苦不说累,硬是让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山乡学校,从外观到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跃成为全省级示范性学校。这里面离不开上级的正确领导,禹山沟村支部村委以及山民们的大力支持。
        舒山根,以大山之根的精神,深扎禹山大地,成为点亮学生的“心灯”,长期超负荷的熬夜劳累,使他体力严重透支,最终病倒殉职在三尺讲坛上。禹山沟的妇孺老幼闻听这一噩耗,一个个悲伤得如丧考妣。校园里哭声一片,自发前来为他送别,近千人的送殡队伍绵延数里,整个禹山大地哭声一片,素尺一片,天地间都充盈着悲伤,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作家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小角度切入,折射大的教育问题。小说作者不仅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还攫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辛辣的笔触,对利己主义的代表人物方鸿鑫进行无情的暴露和有力的鞭挞。
       《心灯》中呈现出两条线并行,承载了这部作品的关键内涵,也承载了“心灯”照亮山区孩子真正的意义与重量。如果将作品中“山根”与、芳菲、鸿鑫、曼丽的话语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到一条庞大的故事线索,营造出一种合理而确凿的“邓州教育”现状,以及禹山沟学校许多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取消拒绝了许多邀约或应酬,甚至忍饥挨饿,任凭自己不吃饭也不愿耽误上课或者辅导;他们为了教好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常常加班加点,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即使有病了也不请假治疗,只是随便包点药应付过去,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汤清发作家在谈到创作《心灯》时,就是取自家乡裴营镇初中一个老师,三十多岁的年龄,就是在讲课时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望着他丢下的妻儿老小,让人感觉好不伤心!
       禹山附近的张岗学校有位年轻特岗教师,工作踏实,爱护学生,深受家长和学生尊敬。按规定她已完成了服务年限,又是先进教师,上级决定调她到市区工作。可是,当她接到调令走出校园那一刻,家长和学生闻讯他们敬爱的老师要调走,都来到学校,名义上是来为他送别,其实是舍不得调走。当她临上车回望那一刻,学生们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说他们舍不得老师离去,这位当时尚未结婚的年轻女老师实在不忍心再走了,她毅然决然放弃了这次调进城的机会,留了下来。
       《心灯》就是以邓州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人物原型创作舒山根这一典型形象的,延展了跨越时空的壁障,将“山根”与师魂师德置于知识分子幽微的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理想与欲望交织的生命纹理。《心灯》既是一部当代教育战线上的个体成长史,也展现了当下教育教学本身透出的“光亮”,虽微小但不孱弱,足以照亮一些幽暗之处的哲思。
       山根凭借自身扎实的教学理念和心血铸就的《简易智慧》,打破当代教学专业细化的块垒,作家以自由灵活的叙事笔法从而构造出——“英雄精神,浩然长存,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无怨无悔,为振兴禹山沟的教育出力流汗。”芳菲庄严郑重地说,那表情如同入党宣誓的时候,一模一样。山根转过身,深情地望着芳菲:“芳菲,谢谢你,想不到你竟如此深明大义。”两人说话的同时,顺着渠首往上溯源。他们站在南水北调源头岸边,望着水面宽阔、一望无际、浩浩渺渺、风景如画的丹江口水库。都为眼前这美丽壮观的景象所陶醉。(摘汤清发《心灯》45页)
       作者在以小说地域叙事歌颂“古有义士程婴救遗孤,今有侠义山根救学生”的感人义举之外的细节,为何把山根与芳菲的对话“顺着渠首往上溯源。他们站在南水北调源头岸边,望着水面宽阔、一望无际、浩浩渺渺、风景如画的丹江口水库”?
       作家的良苦用心是特借“顺着渠首往上溯源”的衬托与书写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明显地标文化,以此烘托一对夫妻教师为人师表,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师魂精神,不仅仅值得教师们学习,更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与其说《心灯》是一部关于当代义务教育的纪实性小说,还不如说这是近几十年来发生在邓州市城乡义务教育革新发展道路上“邓州教育”的真实凸显——
       山根把省市表彰的十万元奖金也捐出提议成立“禹山镇见义勇为基金会”,让山根的身份对现实社会进行审视,勾画出具有师魂特色和生命特质的现实面貌,从而体现出山村教师在社会体系的隐形束缚下实现自我价值的巨大压力。而舒山根的生活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倒映出时代洪流中的芸芸众生,他的英雄行为和主体价值在文本中能动性凸显的同时,实则也是现实青年奋斗历程的一次生动表达。
       我们通过小说可对社会中的个体生命进行全方位的体察,文本背后隐含作家本人对山村教育的热切关注和对时代现状的深刻反思。探讨山根的人生轨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碰撞和失衡,让他一直徘徊在自我与妻子芳菲的思想斗争。在现实的残酷考验中,山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抉择,也在一个又一个矛盾抉择中逐步看清现实与当下教育教学的种种差强人意。在《心灯》的写实笔法下,舒山根拒绝大城市高薪和优越生活的内心纠缠与挣扎矛盾是富有力量的自我选择,其中闪耀着璀璨的人性之光。
       “衣服穿得好,扣好第一粒扣子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论述,对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心灯》的亮点焦点就在于领会习总书记的“扣子说”,用智慧点亮孩子的“心灯”:培养良好道德、塑造高尚灵魂的《简易智慧教育》诠释了当今教育应该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让他们由“不愿学”“要我学”“被迫学”的不良状态转变为“主动学”“努力学”“自觉进取”的健康快乐轨道……
       《心灯》出版后影响很大,《山西晚报》在《夜读》版头条刊出《心灯》中《大学生山根到印刷厂救老乡》,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刊登在报纸上!以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北京青年报》《扬子晚报》《大众日报》《知音》杂志等纷纷报道:舒山根、柳芳菲“为人师表”的鲜明形象,定格在人们心中,闪耀着青春和理想的光辉,深深印刻在邓州地域文化的记忆中。在山村教师的坎坷艰难岁月里,也隐喻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汤清发“浓浓乡情”的回响:要想活得久,就往邓州走,要想活得顺,就到邓州混。八九年洪水,零三年非典,零六年禽流感,零七年雪灾,零八年地震,一二年暴雨,邓州都没有。古语说,邓州一年四季不断青,这里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邓州最强。宁要邓州一张床,不要都市一套房,宁要邓州一棵树,不要海滨小别墅。哪儿也不去,就待在邓州,天下大难,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邓州。
       汤清发创作《心灯》历时五年,这是作家继《风雷惊鸿》《情缘》《大道三卷》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从教师到校长,再到全省教育培训,之所以他能以高尚的情怀创作出山根精神彰显《心灯》之光的感人故事,按汤清发说:“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它们从心上移到纸上”,其闪耀浓烈乡情的意象抒发更为小说增添一抹亮色:山根告诉鸿鑫,传说4000多年前,洪水滔天,神州大地一片汪洋,大禹为天下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率领民众开山辟岭,疏通河道,曾经驻扎在此山头,人们为纪念这位先贤的丰功伟绩,更好地传承他为百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精神,就把这座山起名叫虞山,以表达对中华民族这位大英雄的崇敬之情。鸿鑫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说:“原来你这个坚强勇敢的邓州人也是有渊源的啊!”(摘《心灯》101页)。
       作家还巧妙地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邓州人民响应国家南水北调号召,开启了史诗般的“引丹工程”。他们举全县之力,投入1亿多资金,组织近5万名民工,全靠自己的一双手,一镐镐开挖,一车车土往岸上拉。历时八年,伤残2000多人,牺牲141人,终于完成这项举世罕见的伟大工程。邓州人的英雄精神(也叫“渠首精神”)在山根身上得到了升华与统一,最能打动人心的,最不能让人释怀的当是山根无论经历任何磨难,都改变不了他对教育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至死不变,作者为美好的师魂披上了高尚灵魂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心灯”之光照亮禹山大地的宏大背景下,以山村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见解和力量,而那不变的就是“心灯”中所要传递的那颗火热的、滚烫的师者之心,总会在这个繁华盛世的季节里燃烧、燃烧……
       呈现“心灯”被照亮的关键不是对“坚强勇敢邓州人的渊源”作如何细致而逼真的描摹,而恰恰是通过作家细致而逼真描摹“坚强勇敢邓州人的渊源”设置的“灯光”,涵括了千百年来人类灵魂无穷无尽、无边无涯“邓州精神”的流变与诠释,就会显得无论多么宏大的叙事也难以全面与客观诠释出以山根为代表的“邓州精神。”更是一个人成才的动力之源,它能够帮助更多的青少年破解人生迷茫和烦恼,并惠及全国学子,担起“师魂”的全部重量。
       小说家刻画了很多有质感的人物群像如:鸿鑫,曼丽、老支书、鹏飞等,在“心灯”的生命意义便已经焕发。尤其是“山根”的形象刻画,作者的追求是超越“扣子说”的,甚至他要触及的是更大命题的“师魂经典化”。是对理解习总书记“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学广度的深化提升,甚至更深刻地触及当代国人的教育困境,以成长、大爱和《简易智慧教育》的教学实践,唤起山区孩子的美好向往和勇气。它使整条历史长河都染上了岁月的起承转合,令《心灯》世界充满了习总书记倡导“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历史感。
 
知音杂志报道

山西晚报报道
 
       杨青云,笔名三道快枪,常驻北京。著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范曾新传》《孔祥敬诗论》《马新朝新论》《范研范学的修学重构》《范学有道本体论题注》《写范曾新传无痕转新新在哪里?》《范曾诗魂书骨美学思想窥探》《忧乐精神的范学新学》《贾平凹美术论》《太阳之子娄德平》《北京虎王马新华》《忽培元浅论》《王阔海新汉画初探》《樱花结》长篇小说等。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