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鄧林、鄧墟與“鄧”字

发布时间:2010-03-04 13:23:00 人气: 来源:未知

鄧林、鄧墟與“鄧”字
 
《山海經》上有則神話故事,叫《誇父追月》,說在上古時候,漫天烏雲蔽日,到處一片洪水,很少見到光明,偶爾出一次太陽,很快又被西山吞沒。有位叫誇父的英雄,決心把太陽拴住,把光明常留人間。它決定追趕這個太陽。他在追趕太陽的路上 ,口渴了,就在黃河和渭河裏喝水。黃河和渭河的水不夠他喝,他就準備到西海去喝。可是,他還沒有走到西海,就被渴死了。他的手杖,丟在半路上,化成了後來的“鄧林”。那麼,這個傳說中的鄧林在哪裏呢?
《山海經·海外北經》也記有這樣一則神話,說誇父遺下的木杖,後來變成一片樹林,這個樹林叫做桃林。《列子·湯問》與此神話之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密廣數千裏。
誇父棄杖所化的“鄧林”,據《詢子·儀兵》載:“汝穎(指汝、穎二水)以為險,江漢(指漢水)以為池(指護城河),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淮南子·兵略訓》亦載:“昔者楚人地……穎汝以為洫(護城河),江漢以為池,垣(指舊城池)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從上述記載看,鄧林應在漢水與方城之間(今河南方城)之間。另外,在《史記·禮記集解》中也說道“鄧林,鄧祁侯之國,在楚之北境。”《讀史方輿紀要》“鄧州”條說的更具體:“鄧州,古所稱鄧林之險……蓋州境古多名材。”今鄧州市林扒鎮,古代即稱鄧林鎮。
鄧地又名“鄧墟”。墟者,居也。是指有人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相傳還和上古時代的帝舜有關。
原來,帝堯在位時,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堯在位70年,到老的時候,想把天下傳給一個有本領的人。他就把四方諸侯首領召集到一起,問他們誰可以作天子。四方諸侯說:“我們德行不高,會玷污帝位的。”堯說:“那麼你們推薦一個人吧,不論是顯貴的親戚或者是沒有地位的隱居人士都行。”四方諸侯都推薦堯的兒子朱丹,但堯認為自己的兒子朱丹不賢,不能把天子的地位傳給他。四方諸侯想了想說:“有個沒結過婚的平民,名叫虞舜,這個人可以接替帝位。”堯說:“不錯,我也聽說過,那麼就把他叫來試試吧。”於是帝堯就把虞舜找來,要他接替天子之位,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
但是舜知道丹朱是堯的兒子,帝位應該由丹朱來接替,自己接替天子之位是不恰當的。於是他就走避到河南的南方,在天下漫遊。他曾在曆山那個地方種過田,在雷澤那地方捕過魚,在黃河岸邊作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還在負夏趕集做過小生意。後來,他漫遊來到鄧墟。
舜在曆山漫遊時,曾經結識了七個朋友,他們是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和靈甫,人稱他們為七秀士。當舜來到鄧墟時,這七人都自動來和舜交友。後來,舜受禪接替了天子之位,雄陶等七人才和他分手道別。今鄧州市趙集鄉朱崗王一帶,明國時還叫“舜友鄉”,朱崗王村西並有一大土丘,叫七友墟”。丘高四丈許,方圓三四華裏,丘旁有一小草河河水澄碧,溪流渙渙,堤上的野花岸柳,倒映在河水裏,獨有一番情緻。丘下樹旁有一石碑,碑上有詩雲:
其一, 遲日暖暖度前除,直到仲和二月初。
       草透堤岸黃上柳,風光逗留七友墟
其二, 大舜受禪七友墟,萬古高風莫能步。
       四千年來此間老,誰過故墟題一句。
大舜為什麼到鄧墟來?因為當時這裏有人聚居,那時候,到處一片大水,鄧地的先民們就在今湍河、刁河、嚴陵河、趙河和茱萸河兩岸高地上居住著,過著漁獵生活。在今鄧州市境內的湍、刁、嚴、趙、排等河兩岸,考古時發現了多處上古時的聚落和村莊遺址。如穰東鎮的太子崗,城郊鄉的八裏崗,白牛鄉的郭莊、竹筲陂,林扒鎮的下郝崗等遺址。在這些遺址處還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石器和陶器,有的上面還制有簡單的花、鳥、魚、蟲圖案,這是藝術的開端,他充分說明了鄧地的先民們,早在夏代以前就已經在這裏居住了。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勤勞,參與著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創造。
那麼,幾千年來為什麼要取“鄧”這個名字呢?這要從“鄧”字本身去考察。鄧的繁體字寫作“鄧”,這個字由“登”字和右“阝”合成的。“登”是五穀成熟的意思。右“阝”及“邑”字,邑是城邑。大城叫都,小城叫邑。從“鄧”字又說明,古時,我們這個地方就是五穀豐登的富庶之區,適合建都立邑,所以取名“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