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四) 邓姓郡望与堂号

发布时间:2010-03-11 13:37:00 人气: 来源:未知

郡望与堂号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姓氏之间以及同一姓氏内不同族群之间的郡望与堂号都不尽相同。郡望主要指某姓出自某郡(地)并是当地的望族;堂号则是同姓中不同族群之间用来区别血缘关系的符号。一姓之中,郡望可能就那么几个或都者再多些,但堂号则很多,同姓中不同的族群可以拥有同一个郡望,但因其纪念的或追忆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堂号就不相同,宗族支脉越多,堂号就越多。
邓姓的郡望主要有:南阳、安定、长沙、陈郡等几个。
南阳郡: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或地处南山(即今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南阳辖境的县有宛、湖阳、析、丹水、丽、穰(今邓州)、山都等。汉代郡辖境域扩大,辖36县,在今南阳市境23县:宛、杜衍、淯阳、博山、涅阳、舞阴、堵阳、雉、新野、棘阳、西鄂、穰、郦、安众、冠军、平氏、朝阳、山都、新都、湖阳、乐成、博望、复阳县。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境域。西汉属荆州。南朝宋、齐、郡辖七县。北魏时辖10县,属荆州。隋初于穰县别置南阳郡,治所在穰县城。开皇三年(583年),改为邓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名南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复改南阳郡为邓州。天宝元年(742年),再改邓州为南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南阳郡废。隋唐时期,南阳郡和邓州交替使用,治所均在穰,《新唐书》称之为邓州南阳郡。
人们把姓氏与郡县相联系而言明某姓望出某郡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当时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特权,族出何郡,是否是世族大姓就成了关键,而考稽是否是世族大姓的依据就是家谱,政府存的是官薄,各姓为了证明自己祖上就是名门望族就必须与先辈中的名人扯上关系。东汉南阳以邓禹为代表的邓氏家族显赫一时,是天下邓氏挤身世家大族行列的标志。因此,王羲之在为《南阳邓氏族谱》作序时写到“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粤稽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这就是天下邓姓多称之为望出南阳,以南阳为郡望的根由之所在。
安定郡:置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
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县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北魏移治白马城(今临汾市)。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北地区。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西汉时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三国魏改为陈国,后复为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
堂号:指同一姓氏之下不同宗派(支派)的代称,是区分不同血亲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追宗溯源的重要依据。堂本应是建筑的称呼。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堂,殿也。”一般认为,堂或殿都是有特殊用途且相对比较高大的建筑。比如皇宫就被称为宫殿或殿堂,皇家宗庙被称为庙堂。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神圣的,因此后来人们称供奉先祖神位、祭祀先祖的宗祠为祠堂。堂号与祠堂有关联,同姓不同支派之间有不同的血亲关系,其所建的祠堂的堂号也就不一样。堂号的命名都与本族的发展历史有关,具有纪念意义:或志姓氏来历,或纪先祖业绩,或尊伦理纲常,不一而是。
邓姓的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藻堂、锦文堂、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邓姓源于邓州,且东汉南阳邓氏世代显贵,南阳是邓姓最重要的郡望,因此天下大多邓姓都以“南阳堂”为堂号。邓禹在匡扶汉室,扶助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为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二十八人图像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角为第一宿。邓禹还很重视家教,曾要求其十三子每人都要学习并掌握一门技艺,因此邓禹后人中就有用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执艺堂、守艺堂等作为堂号的。邓禹第六子邓训,为人谦逊,宽恕礼待下属,因以“谦恕下士”著称,其后人便以“谦恕堂”作堂号。邓训在任护羌校尉时,对羌胡少数民族民众,皆用恩惠和信义对待他们,因此羌胡少数民族民众都非常感激他,他病逝后,羌胡民众旦夕临哭者数千人。元兴初,被追封为平寿侯。其后裔以其封号“平寿”为堂号,称“平寿堂”等等。
堂号作为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管是明迁徙,辨亲缘,还是行教化,笃伦礼刚常,其本旨都是为了教育族人不忘先祖,励志后人,以便更好地促进族业发展,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