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南阳邓州吾离陵 述说三千年“邓地”烟霞

发布时间:2012-05-16 13:49:00 人气: 来源:未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邓州市东南隅,一座陵园松柏翳翳、芳草萋萋。高不过四五米,周长也仅仅十余丈的陵墓中,沉睡着曼姓邓国第十九位邓侯吾离。
这陵,便是吾离陵,是现存唯一的邓氏先祖陵墓。虽不甚起眼,却意义非凡。我国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的邓姓从何起源?历经夏、商、周、春秋延续了1300多年的邓国缘何灭亡?邓州境内,为何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以“邓”字命名的村庄?“邓林”、“邓墟”等神话传说中提及的地方是否真的存在?在这座不起眼的陵墓上,可以找到有关“邓”文化的点点滴滴。

吾离陵

吾离陵,天下邓氏第一陵。
    冒着淅沥小雨,从邓州市区沿东南方向行约3公里,即来到吾离陵所在地八里王居委会。松柏翳翳、芳草萋萋的吾离陵前,邓国的历史浓缩在一通墓碑的几行楷体小字中:邓州在夏、商、周三代为邓国,秦时置穰邓二县,隋文帝开皇三年置邓州,1913年改为邓县,1988年复称邓州。
    吾离是曼姓邓国第十九位邓侯,也是第一位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有“中兴之君”之盛名,《春秋左传》有所记载。其陵墓是现存唯一的邓氏先祖陵墓,人称“天下邓氏第一陵”。
春秋时期,邓国是南北相争之地,吾离对内大力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闻名天下;对外广结邻好,与列国建交,甚谋求安定的周边环境……
    紧靠吾离陵北侧有个村,叫吾离冢。村中老年人说,他们的祖先是吾离陵守陵人,世代繁衍渐成村落。他们经常在吾离陵附近捡到陶豆、陶鬲等器物残片,后经文物部门鉴定是春秋时代的。

 
南阳邓州吾离陵 述说三千年“邓地”烟霞

古老传说,见证邓州悠久历史。
     有关“邓”的神话传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山海经》描述“夸父追日”说夸父在渴死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密广数千里”……神话传说中的“邓林”,《询子·仪兵》、《史记·礼记集解》等的记载,就是现今的邓州市林扒镇,古代称“邓林镇”。
    《路史·卷十三》记载,炎黄二帝时,一个以登(邓)命名的远古部落出现在今邓州市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邓地又名“邓墟”,相传和舜有关。尧欲传位给舜,但舜认为应由尧的儿子接位,遂漫游天下避至河南。舜来到“邓墟”,他的朋友雄陶、方回、续牙等七人与其相见。舜受禅接替了天子之位,七人才和他分手道别。
    今邓州市赵集乡朱岗王村一带,民国时还叫“舜友乡”,村西一土丘,名“七友墟”。七友墟上曾竖一碑,诗云:“大舜受禅七友墟,万古高风莫能步。四千年来此间老,谁过故墟题一句。”
    神话与传说为古老的邓州平添了几分遐想与神往。有史可考的是,邓州夏、商、周三代为国。《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自此始有邓国。
    为何要以“邓”为名?崔伟伟说,邓繁体字写作“鄧”,由“登”和“阝”合成,“登”是五谷成熟的意思,“阝”即“邑”字,是城邑的意思。“‘邓’字说明,古时邓州是富庶之区,适合建都立邑。”

吾离陵撰文
 

3200年历史,邓姓文化源远流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邓姓因曼姓邓国而产生,已有3200多年历史。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自此始有邓国。商王武丁大封诸侯,公元前1264年将其叔父曼季封于邓地,曼季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
    唐《元和姓纂》:“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姓氏急就篇》:“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夏集乡的邓营、腰店乡的邓庄、九龙乡的邓岗……几乎每个乡都有以“邓”字命名的村庄。邓州境内以“邓”字命名的村庄很多,仅叫“邓岗”、“邓庄”的村庄就有十几个。
噬脐莫及”,述说邓国亡国历史。
    邓国历经夏、商、周、春秋延续了1300多年,后被楚国灭掉,对此《春秋左传》有详细记载。成语“噬脐莫及”即源于邓国亡国的故事。
    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粤稽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指汉水以北)南阳之邓,遂以南阳为郡,邓国为姓,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晃、徽、庆、桓、昆、史、晖、浩、煦、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字吾离,经十九代……再传尚、粹及渊,计二十二世”……
    渊即邓祁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出兵攻打其领地北侧的申国。申国在邓国东北部,而邓国在自楚国入申的孔道上,申、楚两国交往,必须经过邓国。楚文王向舅舅邓祁侯提出借道邓国的要求。邓国的三位大臣骓甥、养甥、聃甥苦口劝谏邓祁侯要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答应了“伐申借道”的要求。
    楚文王灭了申国后,就发动了对邓国的战争。公元前678年,邓国被灭。历史典故“噬脐莫及”也由此产生并流传下来。唐代胡曾有诗云:“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吾离陵大门
 

因国得氏,邓姓人丁枝繁叶茂。
    《邓姓的迁徙和分布》记载,邓姓因国得氏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不断有人自邓地向外播迁。
    历战国、秦至汉代,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部分邓氏后人移至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
    西汉,邓况一族徙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至东汉时出了太傅、高密侯邓禹,为刘秀中兴汉室立下大功,满门显贵,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大家族。宋《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待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东汉,有人诬告邓悝、邓弘等人曾反对立汉安帝,邓氏外迁至湖南、湖北、山西等地逃难;西晋,邓叔攸迁至福建,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多分布于江西、江苏等地;唐初,尊皇命中原邓氏迁至福建漳州、泉州……
    3200多年的迁徒、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也都有分布。现今邓姓总人口约有700万,成为我国百家大姓之一。
邓氏圣地,邓氏宗亲寻根谒祖。
    吾离陵是邓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邓氏先祖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它使邓州成为邓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数十万邓氏宗亲回到邓州寻根谒祖,拜祭吾离陵。
    邓国、邓姓、邓州,一个“邓”字从远古用到今天,成为贯穿古老邓州数千年历史的主线。吾离陵,默默地见证、述说、记录着这一切……